
单人心肺复苏的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doc
3页单人心肺复苏的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项目操作要领实得分扣分细则扣分操作前准备10分1. 衣帽整齐2. 物品准备:弯盘纱布脚踏凳硬木板3. 患者准备:将患者体位调整至复苏体位(仰卧位,且躺在硬板床 上)1 •衣帽不整齐干净-2分⑴2. 患者准备不符合要求-3分⑵3. 物品准备缺一项-1分⑶操作步骤90分1. 评估现场安全 发现病人倒地,立即上前环顾四周(左右、上下), 评估现场安全,口述:现场安全,适合抢救2. 复苏者体位:操作者位于患者右侧,双膝跪地略分开,左腿齐患 者肩部3. 判断意识:两手轻拍患者的肩部,并在两耳旁大声呼叫:“喂, 您怎么了? ”从患者头侧开始顺时针观察患者周身末梢,最终目光 落至脸部,口述:001、002、003、004、005、006„4. 启动EMS系统:确认无反应且不能正常呼吸(喘息)时,大声呼 救寻求旁人帮助,(患者无反应,呈叹息样喘息,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通知医生,取抢救车、除颤器5. 摆放心肺复苏体位:(1)去枕平卧位于硬板床或地面(2)头颈、躯干 平直无扭曲,(3)双手放于躯干两侧4)解开衣扣,充分暴露胸部6. 检查颈动脉搏动:右手食指、中指触摸患者气管正中甲状软骨处 (男性患者相当于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 (叙述:1001、1002、……1007颈动脉消失,立即给与心脏复苏)间断时间小于10S7. 胸外按压: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30次。
7.1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判断方法有两种:(1)连线法两乳头连 线与胸骨交汇处(2)滑行法7.2按压手法:左手掌根部置于选定按压部位的胸骨上,手指伸开, 手掌横轴与胸骨重叠;右手重叠在左手上,手指向下弯屈,与左手指 交叉,左手指翘起,不触及胸壁身体前倾,双肘关节伸直,依靠复 苏者的体重、肘、及臂力,有节律的垂直施加压力,使胸骨下陷5~1. 未评估现场安全-2分2. 复苏者位置不正确-2分3. 未判断意识-3分⑴;方法不对-1分未顺时针观察患者情况-1分;时间不对-1分4. 未启动EMS系统-2分5. 未按要求摆放患者体位缺一项-26. 触摸颈动脉位置不正确-2分;超时-1分7. 胸外按压次数不正确-2分胸外按压部位不正确-5;左手掌横轴未与 胸骨重叠-2分;右手未与左手重叠-2分;左 手手指未翘起-2分;右手手指未与左手交叉 相扣-2分;手臂未伸直-2分;胸骨下陷深度 不符合要求-3分;,按压后未充分放松-2分; 按压、松弛时间比不正确-2分;放松时手离 开按压部位-2分;项目操作要领实得分扣分细则扣分6cm,然后迅速充分放松,解除压力,使胸骨自然复位按压、松弛 时间比一般为1:1;放松时手不可离开病人胸骨按压的位置。
6.3按压频率:100-120次/分,平均17-20次/10s (按压时应该高声报 数,01、02……09、10、11、12……30)&打开气道:8.1以仰头抬额法开放气道:左手放在患者前额,把额头用力向后推, 使头部向后仰,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患者下频骨下方,向上抬预, 使气道伸直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床垂直8.2观察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如果口腔分泌物较多,纱布包裹食指、 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或异物,有义齿者应取下9. 人工通气:口对口人工呼吸,用两层纱布覆盖口鼻通气时操作 者左手捏住患者的双侧鼻翼,口唇抱住病人口唇给予1秒钟的吹气并 观察胸廓起伏情况给于两次吹气,每次吹气后放松捏住双侧鼻翼的 左手10. 心脏按压和通气交替进行:按压/通气比为30: 2,重复五个周期11 •评估循环和吁吸:讦估时间小于10秒(叙述:1001、1002、 1007颈动脉波动恢复,胸廓有起伏,初级心肺复苏成功)12体位 整理衣服,给予侧卧位注意更换侧卧位时的手法)按压频率不正确-4分;计数方法不正确-2分&打开气道方法不正确-3分;确保气道畅 通-2分未清除口腔分泌物-2分丿;清除分泌物方法不 正确-2分;未取义齿-2分9. 未用两层纱布覆盖口鼻-1分通气时未作捏住患者的双侧鼻翼-2分口唇抱住病人口唇-2分,吹气时间不正确-2 分;吹气后未放松左手-2分;未观察胸廓起 伏-2分;未进行2次通气-3分10. 按压/通气比不正确-3分11. 评估循环和呼吸方法不正确-2分12. 位侧卧位时的手法不正确-2分整体要求1. 操作过程熟练迅速,动作准确到位。
2. 按压频率与呼吸节律符合要求3. 掌握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相关知识2015年AHA的CPR和ECC指南中基本BLS部分改了什么?1. 生存链一分为二新版指南将原来的一条生存链分成了两条,将院内和院外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区分开,就可以确认患者获得救治的不同途径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启动社 会媒体可以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但是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在现代信息时代中是个非常合理的变化在各临床学科都强调团队的今天,新版指南也将快速反应小组和紧急医疗团队实施心肺复苏列入指南这些团队接受过复杂急救复苏培训,具有良好的 表现效度对于有潜在心脏骤停风险的成年患者,这些团队在普通病房中效果明显,儿童也可以考虑建立RRT/MET成人和儿童均可考虑使用早期预警 系统,从而预防院内心脏骤停2. 体征评估从“3”步变成了 “2步”相对于2010年“在评估患者意识之后再分别评估呼吸、脉搏”,2015年倾向于评估患者意识后同时评估呼吸和脉搏,之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ERS) 或求助这样,有效、同时地评估可减少启动ERS的延迟3. 先按还是先电?尽快除颤一直是CPR中保证患者存活率的关键一环2010年,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或除颤器准备就绪时,先进行1.5-3分钟的CPR,然后再除颤。
今年的指南则表示,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就直接除颤当然,在AED和除颤器的获取和准备过程中,还是需要CPR的4. 不能“拼命”按压2010年一个比较重大的改动就是按压程度,规定了胸外按压的下限:频率三100次/分、深度$5厘米会出现按压过度的问题今年指南最大的改动就 是设定了胸外按压程度的上限,频率在100-120次/分,深度在5-6厘米5. 按压间隙不能倚靠患者胸部2010年强调按压间隙需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但在实际临床中,每次按压间隙时重心还是偏向患者现在指南要求按压间隙不能“倚靠”在患者胸部 要求:手可以放在患者胸上,但不能有任何力量6. 按压比例限定,减少中断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是为了在CPR时尽可能增加冠脉灌注和血流今年的指南提岀了一些硬性规定:每次中断必须控制在10秒之内,按压操作在整个 CPR过程中不得低于60%o在1分钟需要做100-120次按压,根据按压呼吸比(30: 2),中间要做3-4次人工呼吸,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在10秒之内, 还要保证每份钟至少有36秒在按压7. 设定固定的高级气道通气频率对于实施了高级气道(气管插管、喉罩等)的患者,2010年要求通气频率为每分钟8-10次,2015年将通气频率设定为每6秒1次(10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