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次利率调整.doc
3页从 1990 年到 2008 年,我国利率经历了五轮 25 次调整从整体利率水平看,呈现出下降态势从调 控效果看,利率政策调整对于控制通货膨胀有时并不明显从时间上看,这一轮降息周期即将结束, 问题是新一轮加息周期何时启动总体而言,利率政策要基于国民经济总体的波动态势进行调整年初以来,加息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利率对经济运行有较大影响,尤其在经历了“百 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正处于复苏期,在政策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企稳向好”形势 发生逆转;另一方面是因为加息这个宏观总量政策,对每一个投资者和居民或多或少也都有影响 那么,利率调整的作用到底如何呢?不妨拿历史的镜子来看看从 1990-2008 年我国利率经历了五轮调整(10、11 年两轮 5 次加息,12 年 1 轮两次降息)从 1990 年到 2008 年,我国利率经历了五轮、25 次调整,两轮加息共 10 次,三轮降息共 15 次 观察 25 次利率调整,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从利率调整周期持续时间看,前两个调整周期分别持续 3 年后出现调整,后两个周期分别 持续了 8 年、4年后出现调整且从前四轮调整的趋势看,持续的时间有所延长。
最后一轮调整周期 至今为止持续 1 年半左右的时间,按照我们的判断这一轮降息周期即将结束,目前的讨论集中在新一 轮加息周期将在何时启动第二,从利率调整次数看,前两轮调整无论是降息还是加息均只调整了 2 次;后两轮调整分别调 整了 8 次,第五轮调整了 4 次总体来看调整的次数增多,政策出台更加密集第三,从整体利率水平看,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前两轮调整的峰值和谷 值分别为 10.98%和 7.56%,第三轮的峰值和谷值分别为 9.18%和 1.98%,第四轮和第五轮的峰值 和谷值分别为 4.17%和 2.25%历次加息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条件总体而言,利率政策调整与宏观经济周期步调大体一致,是应对当时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 矛盾做出的政策调整1、第一轮调整1989-1991 年的市场疲软、经济滑坡从1988 年的第四季度起,中国开始对经 济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GDP增速迅速下降198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减少11%(扣 除物价因素,实际接近20%),零售物价总水平同比上涨17.8%, GDP仅增长4.1%,商品销售由上 年过快增长转向局部疲软, 1989年经济增长率仅为4.2%, 1990年为3. 8 %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慢 的增长率。
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货币政策有所松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3次调低了存贷款利率2、第二轮调整 1992年初,在“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各地经济发展再次加速,新一轮经济过 热再次出现1992年经济增长14.2%,创改革开放以来次高纪录1993-1994年,GDP增长速度分别 保持在13.5%和12.6%的水平到1993年,由于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全国掀起了一股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同比增长61.8%,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3.2%,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14.7%到1994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1.7%,创下新中国的最高纪录,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 重的通货膨胀 1993年6月开始,中央银行按照中央的“紧缩”要求,采取了带有严厉行政色彩的 信贷控制措施, 1994年实行“继续从紧”的货币政策,于1993年5月和7月两次提高存贷款利率3、 第三轮调整自1996年经济开始出现减速,GDP增长由1995年的10.9%下滑至10%, 1997 年进一步下滑至 9.3%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从 1998 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大幅下滑、物价下降等 现象,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
从1997年10月开始,中国物价总水平开始下滑,到 1998年,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出现负增长,为-2.1%;1999年进一步下探到-3%生产 能力也出现明显过剩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早在1995年,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充分的只占36.1%,并且集 中于能源、原材料和部分名优产品;产能闲置1/5-1/3的占27.2%;闲置一半的占18.9%;处于停 产半停产状态、产能利用不到一半的占19.1% 1997年,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占25. 6%,亏损企业 数比上年增加5. 68% 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占39. 2% 国内需求明显不足1998年上半年,中国供不应求的商品为零,供过于求的商品达25.8%,供求平衡的商品占74.2% 到1999年,社会供需总量已经明显不平衡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日益加深的通货紧缩趋 势,中国从1998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启动国内需求一直持续到2002-2003 年,逐步改变了经济减速和物价负增长的局面在此期间,为启动总需求从1996年到2002年,央行 连续8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其中, 1998年在9个月内降息3次,一年期存款利率由5.76%下调 到3.78%。
4、 第四轮调整自2003 年开始,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在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 后不久,出现了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局部过热”苗头工业和 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分别在15%和20%、 30%以上的高增长轨道上运行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 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03年1月开始“由负转正”,初步走出通货紧缩阴影,2003年4月份CPI 首次达到1%,经过几个月的反复后,从3季度开始出现递增趋势,彻底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困扰2004年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步入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已不再是需求不足,宏观经济总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客观上要求宏观 经济政策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为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实现国民经济又 快又好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尽管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姿态,但 为防止经济过热和明显通货膨胀,仍然连续 8次上调存贷款利率5、 第五轮调整 2008 年三季度开始,“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经济影响不断加深,外 贸出口大幅萎缩, 2008年11月出口额开始一改两位数高增长的态势,出现负增长;国民经济急剧下 滑,从2007年四季度13. 4 %降至2008年四季度的6. 8%;工业增加值由两位数增长快速下滑至一位 数增长(2008年11月达到5.4%的低点);原本高企的物价水平也逐渐回落,并出现负增长,整个 国民经济运行逐步趋冷。
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将宏观政策取向调整为适度宽松的 货币政策,连续4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2.25%,此政策一直持续至今利率政策调整的基本经验我国利率政策经历了五轮 25 次的调整,每一轮的调整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保持一致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1、利率政策要基于国民经济总体的波动态势进行调整当经济出现高于潜在增长率的增长、投 资高位运行、工业生产和CPI不断攀升至高点的条件下,利率就具备了上调的基本条件调高利率,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投资成本进而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有利于调整居民在 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权衡关系,使之更倾向于未来消费,增加当期储蓄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投资消费需求不景气,国民经济中弥漫着萧条的气息,通货紧缩不断逼近的条件下,利率势必将下调, 来刺激消费和投资总体而言,利率政策是在国民经济总供求失衡条件下做出的相机抉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国 利率不是市场形成的,因此并非是货币市场上供求决定了利率水平,而是国民经济总供求决定了利率 的调整2、利率政策治理通货膨胀效果并不显著利率政策的调整往往要考虑实际利率波动状况,或者 说瞄准通胀率。
当实际利率为正,即名义利率大于通货膨胀率时,则具备了下调名义利息率的条件; 而当实际利率为负时,则具备了上调名义利率的条件在这一点上以往出台的利率政策与实际利率的 正负也非常对应但从调控效果上看,利率政策调整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并不十分明显往往利率上调难以抑制CPI 快速上涨 1993 年 5 月和 7 月分别大幅调高利息率,达到 10.98%的高位,而对应于通货膨胀率在 1993-1995年分别为 14.7%、24.1%和17.1% 2004年 10 月开始的一轮加息周期,连续 8 次调高利 息率,而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仍然温和增长针对2007年3月开始CPI超过3%之后逐渐攀升的现 象,从2007年3月起一直到12月,6次调高利息率,然而这轮密集的加息并未抑制CPI的持续上涨 至历史高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