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调控煤炭生产建设总量.doc
10页合理调控煤炭生产建设总量煤炭占我国化石能源储量的94%,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近年来,煤矿投资效益回升,地方和企业建设煤矿的热情很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煤炭消费量还要增加,若任由其无节制增长,将面临温室气体减排、资源消耗过快、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等严峻挑战,是不可持续的,保障煤炭合理需求,调控煤炭生产建设总量是十分必要的一、为什么要控制煤炭生产建设总量(一)适应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需要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20.3%,跃居世界第一我国现处的工业重化工阶段和农村加快城镇化时期,决定了能源需求还要不断增长,按照目前的能源粗放式生产和低效率利用方式,预计2015年能源需求有可能超过50亿吨标煤,而国内能够的供应上限只有36亿吨标煤未来全球能源偏紧的矛盾更加突出,各国围绕能源资源的较量更加激烈,我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国家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可以形成“倒逼”约束机制,有利于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我国能源资源构成特点,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首要目标就是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45%和48%,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8%,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
我国已成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量均居世界之最,其中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已超过80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量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还将继续增加,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我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煤炭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80%以上,作为主要排放源,碳减排这一硬约束,对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巨大挑战,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势在必行三)促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需要2001年以后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煤炭市场紧俏,煤价一路上扬,传统煤炭企业加快了建设步伐;电力企业凭借强大经济实力、产业关联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大举进入煤炭行业,全国共有16个行业投资开办煤矿;一些地方违规建设严重,主要产煤省区资源整合与技术改造矿井陆续投产,“十二五”期间煤炭产能将急剧扩大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出口受限;国内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经济增长预期放缓,能源需求增速稳中有降。
作为主体能源的煤炭受到直接影响,需求增速明显低于产能增速,整体产能过剩趋势开始显现,如不合理调控煤矿建设速度和总规模,1997年煤炭市场全面过剩的困境完全有可能重演四)降低煤炭资源消耗强度的需要我国煤炭资源总量虽然较为丰富,但人均可采储量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产量增量和消费增量分别占世界的75%、91%,与我国人均资源量少的现实不行适应由于开采量巨大,按照目前的生产规模,我国煤炭资源储采比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加之在市场需求刺激下,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高指标,部分大型煤矿采肥丢瘦,小煤矿乱采滥挖,浪费和破坏资源的现象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矿井资源回收率平均不足40%,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煤矿仅为10%~15%,这种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成为有限煤炭资源难以承受之重,不利于保障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五)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需要煤炭开采会带来地表沉陷、地下水和地表水体影响、土地占用等问题,每生产1万吨原煤大约破坏2.5万吨地下水、排放3000吨固体废弃物、沉陷3亩土地由于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发展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煤矸石、矿井水、瓦斯以及与煤伴生矿产等资源综合利用滞后,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不高,加剧了矿区生态环境恶化。
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仅60.9%,全国累计堆放的煤矸石总量超过45亿吨;矿井水利用率仅59%,尚未全部做到达标排放;瓦斯抽采利用率只有32%,大量瓦斯被排空;沉陷区土地复垦只有36%左右,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发展远远跟不上煤炭生产开发的需要未来一段时间,煤炭产量还要增加,且新增部分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部分矿区已达到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上限,若继续进行无节制的开采,将造成矿区难以恢复的破坏六)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方式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就,煤炭产量快速增加,2010年达到32.4亿吨,成功扭转煤炭多年供不应求的紧缺状态,达到目前总体供需基本平衡的态势但我国煤炭工业基本上走的还是一条粗放式发展道路,生产力水平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事故多发等问题长期存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煤炭工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控煤炭生产建设总量,限制煤炭生产规模过快增长,可以遏制各地进行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为集中建设大型煤矿、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创造条件,优化煤炭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推进煤炭工业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二、煤炭生产总量的确定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测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按8.5%~9.5%,综合考虑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等因素,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量为41~43亿吨标准煤,参考油气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及节能减排因素,预测2015年全国煤炭需求量25.7~27.7亿吨标准煤按每千克煤炭发热量4600大卡计算,2015年全国煤炭需求量39~42亿吨为实现碳减排要求和给非化石能源发展留出空间,根据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求,将2015年煤炭导向性需求量确定为39亿吨考虑到国民经济实际增速可能超出预期和非化石能源可能不能按预期速度发展,为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增强应急调节能力,结合能源发展规划,2015年全国煤炭供应能力按41亿吨/年准备;当煤炭需求达到高方案42亿吨时,煤炭进口作为机动调节三、如何控制煤炭生产建设总量(一)合理安排煤矿建设规模2010年全国现有煤矿生产能力32亿吨/年,“十二五”期间,一批大中型煤矿将衰老报废,减少能力1亿吨/年;按照国家淘汰煤炭行业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将关闭一批落后煤矿,淘汰落后产能1亿吨/年,2015年现有煤矿供应能力降低到30亿吨/年。
山西、陕西、贵州、云南等省煤矿资源整合逐步完成,产能开始释放,增加产能3.5亿吨/年十一五”在建结转“十二五”煤矿全部建成投产,增加能力3.6亿吨/年综上得出现有煤矿、资源整合煤矿、结转煤矿2015年总能力为37.1亿吨/年,为达到规划的全国41亿吨/年供应能力,规划“十二五”期间新开工煤矿199处、能力7.4亿吨/年,投产3.9亿吨/年,结转“十三五”3.5亿吨/年此外,还筛选处49处煤矿作为备选项目安排进行前期工作,为“十三五”开工做准备二)优化煤矿建设区域布局东部(含东北)开采历史长,浅部资源逐步枯竭,深部资源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安全生产压力大,仅考虑接续矿井建设,控制开发强度,延长矿区服务年限;中部煤炭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山西重点做好整合矿井技术改造,适度控制新井建设,河南、安徽建设接续矿井;西部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运力逐步提升将显著改善外运条件,扩大建设规模,增加调出量,参与全国平衡因此《规划》提出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开发总体布局三)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控制煤矿建设总量,把有限的新开工规模集中进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实行集约化开发,可减少项目布点,降低煤矿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范围;通过集中开发,也为废弃物集中规模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条件;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更是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
《规划》提出,新建煤矿以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优先建设露天煤矿、特大型矿井和煤电一体化项目;按照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或不超过两个工作面的模式,设计和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对具备条件的老矿井,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配套完善生产辅助设施四)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企业大型化、集团化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有利于有效贯彻国家政策、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改变市场主体过多造成的无序竞争局面、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规划》把培育大型煤炭企业作为一个重点任务,提出鼓励各类所有制煤矿企业以及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参与兼并重组,到2015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五)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我国虽已建成一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煤矿,但同时也存在大量落后生产能力,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数量众多的中小煤矿普遍采用落后的煤炭开采技术,装备差,效率低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只有65%,非正规开采煤炭产量达12亿吨现有煤矿中三分之一安全基本有保障,三分之一需要技术改造,三分之一需要关闭在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的同时,按照“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的原则,要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规划》提出完善小煤矿退出机制,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对有条件的小煤矿,以提高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职工技术素质为重点,提升办矿水平;在现有技术管理条件下,难以有效治理的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退出生产四、主要调控措施(一)加强煤炭市场预测预报我国煤炭工业开发主体多、分布广、大小不一,由于煤矿建设与煤炭市场起落存在几年的滞后性,单靠企业很难准确把握煤炭经济走势,容易造成行业盲目发展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应密切跟踪煤炭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市场变化规律,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煤炭供需形势,正确引导市场预期根据煤炭供需预测,适时调整年度开工规模,组织内蒙古、山西、陕西等产煤大省和大型煤炭企业合理生产,保持煤炭市场平稳运行二)严格执行煤矿基本建设秩序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按照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矿区总体规划,合理配置煤炭资源,安排煤矿建设项目加强煤矿基本建设管理,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批条件,对有未批先建、批小建大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做出限制性规定,严格制止违规建设,调控煤炭生产总量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煤矿项目投产后5年内,不得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
生产煤矿重新核定生产能力必须超过5年强化井下生产布局管理,严禁超能力生产加强煤层气矿业权监管,提高勘探投入最低标准,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协调开发机制三)严格控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近几年,随着煤炭市场的好转,受利益驱动,全国约有四分之一的煤矿存在超能力生产,特别是市场紧俏的华东地区和资源条件较好的“三西”地区更为严重超能力生产是一种不安全的行为,2004年第三季度到2005年底,相继发生了6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都与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有关,造成了严重社会影响当矿井完成改扩建、技术改造、改制重组或关闭,生产能力发生变化时,应按照正常核定机制重新核定能力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各煤炭企业集团公司不得向所属煤矿下达超核定能力的生产计划,不得下达建立在超核定能力生产基础上的利润指标对超核定能力生产的煤矿,对其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对因超核定能力生产引发安全事故的,给予从重处罚,连续两年严重超能力生产的煤矿,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四)控制煤化工转化规模由于投资高、能耗大、耗水多,且部分技术还不够成熟,“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定位是以建设升级示范工程为主,不断创新和完善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水耗和煤耗、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一段时间以来,地方和企业发展现代煤化工热情也很高,都制定了比较庞大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