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论异化的警示者.doc
6页舆论异化的警示者——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沈闰州21521045 shenrz@在孟德斯鸠和杰弗逊等先驱构建民主制度的时候,他们不由自主地回望古希腊城邦的公民直接民主在他们眼中,公民共同参与开诚布公而不受限制的决策,各种舆论相激荡的结果将是正确的舆论自然脱颖而出,这样就可以形成对于公共事务的正确决策在建国之初的美国,其乡村自治的民主制度也正是这种古希腊模式加上清教徒理想与规约的产物为了使民主制度适应大国和众民民众?这里“众民”是相对下面的“代议制”来说的,因为近代民主参与的人数众多,不可以像希腊城邦那样直接民主,就创立了代议制的公共事务决策,他们创立了联邦制和代议制,这两种制度是民主制度的极大突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们仍然是基于正确舆论可以自发产生的理论预设之上工业和传媒的发展打破了宁静的乡间美梦非个人化的媒体随着资本主义的狂飚高歌猛进,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凝结方式被媒体彻底改变人们通过媒体认识世界,各种各样的媒介延伸但也?逐渐替代了人们的眼睛和思维借用了一点麦克卢汉的观点,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偏颇在大众媒体无所不至的笼罩和影响之下,人们形成政治意见时能够像最初设想的那样仍然保持深思熟虑的冷静抉择吗?媒体为什么会在力求真实的同时一步步走向误入歧途的虚拟环境?媒体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成见,我们怎样摆脱这些成见?李普曼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关系到民主制度能否保持它的根本精神。
他这本书的用意,也不仅仅是提出舆论被异化的危险,更是向政治科学敲响警种:拯救公众舆论才能拯救民主制度李普曼似乎不对大众形成的意见不抱乐观态度,与其说“拯救”,不如说是在批判和寻找替代品(精英治国,将民意引上正路)第一部分 本书的结构按照作者在导论中的说法,这本书分为描述性内容和对传统的民主政治舆论学说的分析两个部分①通过前面的描述性内容(当然也包括众多的例证和逻辑推理),作者向本书的读者展示了一幅画面:媒介传播和人们认识的并非世界的真实映象,而是内心感觉中的虚拟环境,由于制度和人自身弱点的限制,虚拟环境误入歧途,而产生了一个基于集体狂热和门户偏见的“公众舆论”,大大偏离了民主制度人民主权的初衷第二部分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政治学说,指出了它们共同想当然的假设之荒谬:在他们(政治学家)的理想和他们的科学这种致命的矛盾中,唯一的出路就是不假更多讨论地断定,人民的声音即上帝的声音这种悖谬过于巨大,这种赌注过于巨大,他们的理想供批判检验时也过于巨大②他认为,民主制度运行的环境已经不同于杰弗逊的时代,在制度中博弈的人们已经永远不可能只是“一个独立的耕作者群体”公众舆论是如此容易被野心家操纵,而这种操纵又是如此致命地导致民主制度的异化和崩溃,因此政治科学再也不能沉溺于旧有的对舆论形成的预设当中,才能修补已经出现危机的民主制度(本书完成之后不过十余年,发生在德国和意大利的事情已经充分证实了作者的忧虑)。
作者最终的用意在于指出,解决舆论异化的任务不可能由媒体完成媒体不由自主地把满足公众知晓欲当作自己的追求,指望媒体单凭自身追求事件报道的真实不啻缘木求鱼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由一个独立的专家组织为那些必须进行决策的人物挑明种种无形的事实如果舆论想要发出声音,那就必须利用新闻界加以组织,而不是像今天的情况那样由新闻界加以组织③本书的结构,可以用如下图示概括:第一部分结构虚拟环境产生人通过内心感觉来认识非身边的世界世界复杂,人能力有限我们的门户之见形成(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都会阻碍接收信息)虚拟环境支配我们注意力和想象力本身(世界被抽象化、概念化,舆论绝大部分产生于想象)虚拟环境误入歧途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人为的审查制度(限制接触真实环境)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社会交往受到限制(经济地位→社交圈→最上圈领导社会)“公共意志”形成众说结晶为舆论民主政治舆论学说假定人的内心不可思议地存在着一种超出他们视线之外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他们未正视虚拟的公众舆论误入歧途这个难题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由新闻界解决,但事实上新闻界没有这个能力组织新闻界是政治科学的任务救治之道在于建立在一个分析和记录基础上的社会团体,在于靠这一原则产生的一切必然结果,在于摒弃全能公民这一理论,在于分散决策权,在于通过可比记录和分析去协调决策。
第二部分结构图解部分做得非常棒!讲评课时,希望你能把这个图介绍给大家之前我用邮件通知你第二部分 本书的问题意识正如本书的书名一样,这本书所关注的问题是公众舆论的定义、产生以及异化的危险问题因为第一次旗帜鲜明且系统地提出了舆论问题,这本书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便为研究舆论学的学者们奉为圭臬在新闻工作的积累和思考中,作者敏锐的发现了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并非像启蒙思想家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和自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石之一是人民主权学说,民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表现形式正是公众舆论公众舆论是否存在?它有没有偏离事实的真相?如果偏离了,有没有纠正的可能?解决的药方是什么?李普曼这本书,就是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的李普曼认为,古典政治学理论把这个问题想当然的忽略了古典民主理论的学者们简单地认为,只要保证公民言论自由,人民会用理性选择出正确的看法,形成正确的公众舆论对此,李普曼写道:“尽管公民自由至关重要,却不能保证现代世界的公众舆论,因为人们认为真相要么是自发性的,要么只有在排除了外部干扰的情况下才能找到获取真相的方式然而,在面对一个无形世界时,这种假设是错误的关于遥远或复杂事态的真相并非不言而喻,搜集信息的方法是一种专业,而且代价高昂。
然而政治科学,特别是民主政治科学,从未摆脱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基本假设,仍不足以确定其前提,使政治学思想解决如何将无形世界展现给现代国家里的公民的问题④需要注意的是,关注同类问题的并不只是李普曼一个人与他同时代的政治精英主义代表人物熊彼特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熊彼特看来,人民的共同利益并不存在,因此“人民意志”也并不存在公众舆论是存在的,但是是不对称的公众意见是分散的,多样化的,所以公众意见中推出共同意志是不可能的当公众意见发生分歧时,实施“公共意见”与“共同利益”并无必然联系总体来说,熊彼特对于公众舆论持有一种悲观态度,不相信公众舆论找到一个单一真相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李普曼对公众舆论却持一种更为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救治之道在于建立在一个分析和记录基础上的社会团体,在于靠这一原则产生的一切必然结果,在于摒弃全能公民这一理论,在于分散决策权,在于通过可比记录和分析去协调决策……因为自治的人民不可能通过发明、创造和组织一种认识机制去超越自身的偶然经验和偏见这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在没有一幅这个世界的可靠画面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因为民主政体还有比较明显的缺陷,因为人们还抱有强烈的偏见与冷漠……这是世俗政府的主要缺陷,是它传统中的固有缺陷,我认为,它的所有其它缺陷都可以追溯到这里来。
⑤本书的前五章所谓“描述性内容”,详细分析了舆论偏离真实的过程和原因,这种分析提供的就是这种乐观解决方式的事实和理论基础本书的第一章完成的是“公众舆论关于public opinion的翻译,我觉得不如直接翻译成“公共意见”或者“公意”更好一点因为在英语里“public”既指公众(舆论产生的主体),也有“公共的”含义,与“private”相对(舆论的形态)从这部书来看,李普曼对这两种含义都有提及如果翻译成“民意”,那么回译成英语就应该是“people’s opinion”或者“citizens’ opinion”,就缺乏了舆论形态这层意思了在书中,李普曼也提及了政治家们如何操纵和利用“people’s opinion”来形成有利于他们的“public opinion”的,所以这样看来,我觉得还是翻译成“公意”好一点,既包含了“公众”的含义也包含了“公共”的含义,只是显得有些晦涩实际上“公众舆论”在修辞上重复了,中文的“舆论”即public opinion,已经有公众的意思了其实翻作“民意”更贴近英文本意的正名工作舆论是什么?李普曼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先考察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在任何社会,只要它的利益并非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并非狭小得使每个人都能对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那就必须依靠观念去应付那些超出视线之外并且难以把握的事件。
也就是说,舆论的形成过程绝非水中映月那样明了和没有偏差,相反,舆论的形成经过了人脑的复杂加工与既有知识、观念的注入因此,作者为“舆论”作了如下的定义:“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⑥随后,他提出了更直接的命题——虚拟环境即舆论并且,随着媒体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虚拟环境,而不是自己的眼睛来认识世界了但是,虚拟环境在经过了加工之后,已经偏离了真相本身,而人们还始终认为它就是真相之下的几章,作者叙述的就是虚拟环境如何偏离真相的首先可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是舆论的检查与控制李普曼作为直接参与一战报道的记者对于新闻如何歪曲真相有着强烈的认识歪曲的、道听途说的消息、耸人听闻的语句和新闻屏蔽,使得公众看到了只是联军统帅部头脑中希望的战争,而不是真实的战争作者担心,这种战争年代的非常手段如果应用到平时,就会以“符合公共利益”为由隐瞒和歪曲大量事实,最后使人认为没有什么公共事务可言这使我们想起了小说《一九八四》中的情形,在这部舆论控制极端化的寓言中,舆论被歪曲得让人们甚至不相信还有真实:党说,大洋国从来没跟欧亚国结过盟而他,温斯顿·史密斯,却晓得迟至四年以前,大洋国便跟欧亚国结过盟。
可这种知识倒是在哪里呀?只是在他的意识里,不过要不了多久,他的意识好歹得给人家消灭要是旁人全相信党撒的谎--要是所有记录全都是众口一词--那这句谎话可就写进了历史,变成了真理党有句口号,道是:"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从性质上论,过去自然是可以改变,然而还没有人改变得了它凡是现在正确的事情,自会永远正确这些全都是易如反掌需要你做的,惟有不断战胜你的记忆而已他们把这叫做"现实控制";拿新话来讲,就叫做"双重思想"⑦其次是社会交往问题人们依照收入和社会分层形成了不同的社交圈,但是掌控舆论的只是最上的一圈人们以为代表了所有人意志的公众舆论实际上只代表了社会最上层的意志,那么以往认为公众舆论下面的“公共意志”事实上也不过是很小一个社交圈子的意志成见也是阻止舆论与事实符合的重要因素成见本身作为一种统一的思想,有“简化努力,集中精神”的功效但是,事实只有与人们固有的感情和认识相符合才能够被人们接受,那么人们主观的成见就不知不觉中过滤掉了事实的一部分不仅这样,李普曼从反面思考,提出了一个更为可怕的问题:如果野心家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情感和记忆,那么即使他所提出的舆论完全背离了事实,也容易让人们愉快地接受,形成公众舆论。
李普曼呼吁冷静的批评家站出来,阻止成见将舆论引入歧途嗯,我在写作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那些章节感觉太偏重于案例分析而缺乏完整的论证过程,在写这个部分的时候就把它们略掉了就你前面图中总结的,还不止这三点比如语言的使用问题(就是上课讨论的意义能否准确传递的问题)、时间、注意力的问题等作者观察到,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事实上变成了政治领袖利用人们的成见引起人们的兴趣,获取人们的支持,在其中达到自己目的的过程在日益膨胀的舆论世界中,人们变得无知而脆弱,他们对舆论如空气一般依赖除了我们生活中极少数转瞬即逝的问题之外,我们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