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选写材料小故事30例.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不***
  • 文档编号:349161799
  • 上传时间:2023-04-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37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选写材料小故事30例目录1.朱元璋“廉政谈话”的故事 22.汤斌识人的故事 23.于成龙清廉的故事 34.胡寿安“青菜知县”的故事 35.张堪“渔阳惠政”的故事 36.王世充因“口惠而实不至”的故事 47.古代官员“言必信,行必果”的故事 48.古代官员正身直行的故事 59.古代官员一心为公的故事 510.甄宇谦让的故事 611.杨震克己自律的故事 612.纣王奢糜的故事 613.娄敬直言的故事 714.苏轼自傲的故事 715.郑少谷交友的故事 716.山云清廉的故事 817.冯志圻自律的故事 818.杨震拒金的故事 819.张伯行谢礼的故事 820.侯鸣珂杖妻的故事 921.岳飞报国的故事 922.创新思维的故事 923.司马懿自控的故事 924.爱因斯坦追求简单的故事 1025.朱可夫临危不惧的故事 1026.八旗子弟享乐主义的故事 1027.法布尔奋斗的故事 1128.拿破仑失败原因的故事 1129.赵概投豆的故事 1130.面对缺点的故事 121.朱元璋“廉政谈话”的故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防治腐败、稳固江山,每启用一批地方官员,总要告诫这些预任官员,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

      这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底的泉水虽然不多,但甘甜清爽,每天都可以汲取享用,泉却始终不会干涸相反,不愿守用井底之泉,而去追求薪俸之外的财物,则如投身肆虐的洪流,虽可暴饮狂欢,但好景绝不会长,迟早会遭遇灭顶之灾2.汤斌识人的故事某秀才偶然路过书店,见一少年正在数钱购买《吕氏春秋》这部书,不慎将一枚铜钱落在地上秀才便偷偷用脚踩住,待少年离去后快速弯腰收入囊中不想旁边坐着一个老者,将这一切完全看在眼中,忽地站起追问此人姓名,然后冷笑而去后来秀才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兴冲冲地整装去赴任,拿着拜帖拜见巡抚大人,但却被告知,他已被弹劾,不用去上任了秀才不解,传话人告诉他,因为他“贪心”此人愈发不解,怀疑是一场误会巡抚衙门的一席话,让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窃贼乎?”你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做了地方官,你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窃贼甚至劫匪吗?此人这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者,就是现在的江苏巡抚汤斌,于是非常惭愧地辞官走了3.于成龙清廉的故事清代的于成龙为官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他任黄州知府时,当地遭遇连年饥荒,他一面向上司请求蠲免税赋,赈济灾民,一面开展民间自救,自己常年以粗糠野菜为食,把节省的薪俸口粮用于救灾,老百姓编歌赞道:“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后来于成龙官至两江总督,依然是“布衣蔬食,半茹糠秕”“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称他为“于青菜”于成龙病逝时,部属见其床头旧箱里仅有绨袍一件、靴带二条,瓦瓮中粗米几斤、盐豆豉几碗康熙曾评价于成龙“居官清正,为古今廉吏第一!”4.胡寿安“青菜知县”的故事明代的胡寿安任新繁知县时不但公务廉明,爱民如身,还抽空在后院的空地种满蔬菜,补贴家用,招待客人,百姓感其清廉,称他为“青菜知县”胡寿安平日居家穿粗布衣,吃粗米饭,睡纸蚊帐,在简朴的生活中获得一种别样的愉悦,他为自己用的纸蚊帐写了一首诗:“紫丝步障最奢华,卧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梦到梅花胡寿安在信阳做官,任满离任时行囊空空一担轻,百姓相送“如悲亲戚”,他题诗致谢道:“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来时贫5.张堪“渔阳惠政”的故事东汉时期,汉武帝任命张堪为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太守当时成都富庶,钱财如山,但他秋毫未取,离开成都时,只乘一辆旧马车,车上唯行囊而已。

      不久,朝廷又任命张堪为渔阳太守他在任时秉公执政,“捕击奸猾,赏罚必信”,深得当地人民爱戴当他提出要在渔阳地区大兴水利时,众多百姓响应,短期之内便开出稻田八千多顷百姓编了一首歌谣赞颂张堪:“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在渔阳任职8年,边境安宁,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富足,“渔阳惠政”因此而来6.王世充因“口惠而实不至”的故事《资治通鉴》记载,隋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在攻下洛阳后,被封为太尉为展示自己有招纳贤才、广开言路的胸怀,王世充在太尉府外立了三块牌子:一求文学才识,堪济时务者;二求武勇智略,能摧锋陷敌者;三求身有冤滞,拥抑不申者看到这样的三块“广告牌”,每天上书言事的多达数百人王世充“悉以引见,躬自省览,殷勤慰谕”,于是“人人自喜,以为言听计从”但事实上,王世充口惠而实不至,“下至士卒厮养,世充皆以甘言悦之,而实无恩施轻诺寡信的王世充,渐渐失去了文官武将及百姓的信任,也为自己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7.古代官员“言必信,行必果”的故事明朝张津在浙江海宁谯楼上题过这样一副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他主政期间,克己奉公,不徇私情,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清朝乾隆年间的铁面御史钱沣也撰写过一副对联:“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

      钱沣在担任湖南学政时,曾前往各县视察,按当时的“棚规”,学子要凑钱向学政致意,但钱沣一概不受;他当京官时,不饰车马,只买了一匹瞎了一只眼睛的骡子当坐骑8.古代官员正身直行的故事唐代元德秀任地方县令期间,立志以圣贤之风勤勉于政,坚持洁身自好、持身以廉,从不收受贿赂,过着“禄薄俭常足,官卑廉自高”的生活他在鲁山做县令三年期满离任时,只有一匹薄布,别无分文,百姓与之挥泪而别唐人卢载在《元德秀诔》中赞曰:“谁为府君,犬必舀肉谁为府僚,马必食粟谁死元公,馁死空腹北宋司马光评价道:“德秀性介洁质朴,士大夫皆服其高元德秀戒贪止欲、正身直行、造福百姓,堪称清官典范9.古代官员一心为公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晋国大将羊祜病重后,再三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事后却焚烧荐稿晋武帝问他:“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答道:“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据《宋史》记载,北宋宰相王旦,为官数十载,知人善任,举荐贤才,不留私名,不受私请,朝中很多官员都是王旦推荐提拔,但都不知所荐者是谁史书中称,“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

      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又载,“旦凡所荐,皆人未尝知旦没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荐云”10.甄宇谦让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官吏叫甄宇,为人忠厚,遇事谦让有一年除夕,皇上赐给群臣每人一只活羊由于这批羊有大有小,分配时,负责人犯了愁大臣们有人主张把羊杀掉,然后均分,有人主张抓阄……这时,甄宇说:“分只羊有这么费劲吗?我看大伙儿随便牵只羊走算了说完,他率先牵了最瘦小的一只羊回家过年而后众大臣纷纷效仿,羊很快分发完毕11.杨震克己自律的故事“四知先生”杨震在治家方面同样垂范后人,立起了清白家风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从杨震到其子杨秉、其孙杨赐、其曾孙杨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唐代诗人李白赞其:“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间清心的生活贪欲少,清廉的家庭无烦恼一人不廉,就会全家不圆12.纣王奢糜的故事《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商纣王命人为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箕子因此感到大事不妙箕子想到,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使用粗碗,进而一定会用“犀玉之杯”,食“旄象豹胎”,着“锦衣九重”,居“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果不其然,没过几年,纣王便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穷奢极欲,残害忠良,以致身死国灭箕子能从小小一双象牙筷子,预见明日之祸,韩非子称赞他“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13.娄敬直言的故事在汉高祖刘邦的征战生涯中,曾发生过一次重大失误,即“白登之围”据《史记》记载,当时,刘邦率军亲征入侵晋阳的匈奴,先后派遣十余批使者打探敌情,不料匈奴故意隐藏实力,令使者们都认为其不堪一击只有娄敬以“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的经验,从出使所见“羸瘠老弱”推测匈奴“伏奇兵以争利”,提出不可出击的建议,却未被刘邦采纳结果汉军因轻敌冒进,被困白登山七天后才侥幸脱险,娄敬也因忠直有远见卓识,被封为关内侯14.苏轼自傲的故事《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15.郑少谷交友的故事明代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相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

      郑少谷去世时,王子衡哀伤至极,为素未谋面的朋友千里奔丧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平日看似平常,有事时却显非常,患难与共、肝胆相照,既给人力量,又让人温暖16.山云清廉的故事明代文学家叶盛在《郑牢论戒贪》中曾记载一则故事:将军山云赴广西总兵之职,到任后询访民情山云问一耿直的老差役郑牢:听闻此地素尚货利礼贿,我亦可贪否?郑牢答曰: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山云点头称道,后镇守广西逾十年,廉洁操守始终不渝,成为一代清官17.冯志圻自律的故事《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嗜好心迹一次有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宋拓碑帖,冯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冯志圻却认为,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不打开,还可想象它是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18.杨震拒金的故事东汉时期,杨震任东莱太守时,好友王密为报答提携之情深夜怀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但杨震义正词严驳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身清廉的杨震后官至三公,“四知拒金”的典故也世代传为佳话19.张伯行谢礼的故事清朝廉吏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最广为传诵的两句便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张伯行一生清廉为官,两袖清风,康熙皇帝评价其“操守为天下第一”,广为百姓传诵20.侯鸣珂杖妻的故事清代侯鸣珂在陕西为官多年,任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时,为了赈济灾民,自家生活节俭其厅衙小吏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百姓索要了十斤猪油,自食五斤,将剩下的五斤暗地里送给了侯鸣珂的夫人侯鸣珂得知后大发雷霆:“刮民脂膏,如杀我父母百姓倒悬,尔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当即将那小吏削职为民,下令其妻退还猪油,并以受贿罪杖责四十其妻后悔莫及,侯鸣珂斥道:“知过并非无过,不杖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侯鸣珂的“拒贿杖妻”,受到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21.岳飞报国的故事一代名将岳飞,正是胸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远大报国志向,而使他始终保持严格要求自己的动力,虽身处贪奢之风盛行的时代,却一生不贪钱财、不好美色、不慕虚荣,终以精忠报国留名青史22.创新思维的故事杨振宁博士说过: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几乎每天都有10个新想法,其中9个半是错误的,但他不在乎每天半个对的新想法”积累起来,使泰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3.司马懿自控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大军劳师远征,军需是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