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再解读.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88023436
  • 上传时间:2019-04-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再解读   摘 要: “文本细读”法是二十世纪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概念中国传统诗歌阅读提倡通过细读进入诗人情感表达的场域,与作品形成直接对话文章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李白《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进行再解读,认为诗句中蕴含一个失意天才的双重心境,深入理解此诗不无裨益,能为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将进酒》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文本细读   一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被赐金放还后的李白带着政治上的失意,与岑勋在友人元丹丘嵩山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将进酒》即作于是时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1]   《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云:“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九曰《将进酒》。

      [2]李白此诗系借用乐府古题诗歌首句开门见山,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腾气势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情感基调,紧接着以“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巨大反差给豪壮之情注入一种悲慨沉雄之气,抒一己之块垒后人评此诗:“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3]或曰:“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4]以为此乃“太白遗风”的代表   有关李白此诗乃以雄豪之笔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主旨,已为不刊之论,较有代表性的评论如元代萧士?所说:“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自慰解之辞耳[5]明代唐汝询亦谓:“此怀才不遇,托于酒以自放也[6]可见,对于这首垂范后世的名作,不论从鉴赏和评点哪方面来说,都已经比较全面但就诗中某些细节的解读,因为熟悉,前人反而会轻易放过,关于“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一句,古今诸家大多语焉不详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将这句看似醉后牢骚之语,置于诗歌创作的情感背景及历史语境当中,可以发现其中实际蕴含着双重的内蕴,不妨将此视为李白这个失意天才的双重心境   二   1.甘当饮者,不为圣贤   “圣贤”,指极有道德、才能之人;“寂寞”,言不为人知,不为世用。

      合而论之,此句应意为:自古以来的圣贤都默默无闻,只有能饮酒者死后才可以留名千古紧承诗歌上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意绪,李白人生失意的心灰意冷,竟想长醉不醒这种情感强烈而真实当此之时,那些古之圣贤的高大形象在他心间亦灰飞烟灭,不值一提圣贤已逝,而饮者之名却长留不朽对圣贤不屑一顾的情绪,在诗人的《怀仙歌》中也曾有过表露,诗云:“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在李白眼里,即使是尧、舜的功业也不足挂齿虽然《怀仙歌》是因仰慕神仙而轻视圣贤,《将进酒》是酒后豪迈之语,然而对现实不满的指向却是一致的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纵观历史又会发现,那些青史留名的饮者,虽非圣贤,却是名士,都非泛泛之辈从阮籍、陶渊明再到苏轼,历史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长长的名士饮酒图,他们中的哪一个,不被身后的文士树为膜拜和仿效的对象呢?李白自己也向往这样一种饮酒的境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幽赏末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春夜宴桃李园序》)这种意境又岂是一般饮者所为?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勾勒出贺知章、李?Q、张旭、李白等八人的饮酒肖像,这首诗可以看做唐代的名士饮酒图,说明李白诗酒放旷的超逸之情在当时也是被认可的。

        结合诗歌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既是李白对古之圣贤的不屑,对今之“酒名”的重视,言下之意,又暗含以名士自诩的自负   2.狂歌痛饮,自比圣贤   对“古来圣贤皆寂寞”的解读,依然充满疑点:既身为“圣贤”,何以默默无闻?《孔丛子?儒服》载:“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也!’”从这句话的本意看,尧、舜、孔子、子路这些古之圣贤都是善饮的既是圣贤,又善饮,就更不至于默默无闻   直至南宋,学者们才开始争论《孔丛子》的真伪,认为此书作者托名孔鲋,实为东汉王肃,唐人尚未分辨其为伪作李白自称“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读到一部《孔丛子》,在唐代并非难事具体到他的诗句中,或许可以认为“古来圣贤”是指尧、舜、孔子、子路等人,原来在这里李白非但没有诋毁圣贤,反而以寂寞圣贤自比,这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   圣贤虽不至于默默无闻,但是也会孤独寂寞,尤其作为一个寂寞当世的不得志者拿孔子和其弟子来说:“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嗓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王肃注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然不得志之貌也[7]可见,不管孔子身后儒家学说如何照烁古今,在他生活的当世都可视为失意圣贤李白被放还后的沉重慨叹,使他在这一刻成为古之圣贤的异代知音李白会有片刻的失意,但以他的个性,又是不容易真正消沉的,他把自己的不得志寄托在酒中,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虽是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但实际上又把自己同“古之圣贤”等量齐观,在不平之中又展现出一种自比圣贤的极度自信   3.双重心境,内蕴深沉   对此诗句两种看似矛盾的解读,应当视为一个失意天才特有的、合理的双重心境在这里,诗人失败之后依然渴望功名的用世之心展露无遣这种心境实际也是一种儒道结合的表现,李白虽未生逢乱世,但他一生所受的打击和挫折,主要源于自我那种孜孜不倦的进取之心,青史留名的意愿同光阴逝者如斯的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反差诗人对自己的现状是有清醒认识的:本句下化用陈王曹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典故(《名都篇》),于众多嗜酒者中实写陈思,不仅是出于同情,更在于他在自己的身上看到了陈王的影子,主观上说,李白不愿意自己上演陈王的悲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