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20页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A. 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B.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C. 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D. 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按照“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身份,贵族获得的封地及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说明分封制下按照不同的等级授予贵族土地,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等级差别,并非强调血缘关系;B选项错误,分封制下土地国有,诸侯只有使用权;D选项错误,由题中“其食者半”、“其食者三之一”及“其食者四之一”可知并非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不同等级的贵族能够获得的封地和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依据所学分封制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内容作答2.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A. 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 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C. 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D. 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知,推举的官员如果出观贪污腐败或不能胜任的情况,不仅处理该官员,还要追究推荐者的责任,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的责任意识,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及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举荐须承担连带责任,不能体现促进国家政务有序进行,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突显皇权至上,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时期西汉唐高宗时元成宗时清康熙前期全国人口(丁)5959万5238万5816万2459万官员7500人13465人22500人27000人官民之比1:79451:39271:26131:911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例B. 官员增加大大推动了廉政建设C.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民之比,越来越大,表明需要供养的官员数里越来越多,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故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项正确由西汉到唐高宗时期,人口减少,官员数里增加,这说明不是正比关系,故A项错误官员增加并不能推动了廉政建设,B错误官员增多导致行政成本增加,必然会增加劳动人民的负担,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4.对内阁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阁臣拥有“批红”权力B. 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C. 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D.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明代不同时期内阁权力不同,说明明代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掌握“票拟权”,皇帝及司礼监掌握“批红权”;C选项错误,内阁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D选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制的建立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点睛】本题依据材料分析可得出明朝内阁权力不定,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相关知识分析选项可得出答案5.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A. 精耕细作的传承B. 人地矛盾的显现C. 稻麦种植的减少D. 技术交流的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A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B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排除6.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知,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生产( )A. 冲击当时的等级观念 B. 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C.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导致私营工业的日益萎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代许多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表明,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D项错误7.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 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答案】B【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土地买卖频繁,导致土地分散,故B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与“明清出现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说法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土地兼并被有效抑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8.“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 奖励耕战与民休息B. 厉行赏罚崇尚法治C. 仁者爱人尊君爱民D. 崇尚贤能厉行节俭【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国家大一统,解决无序的状态,“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主张集权政治,并且“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结合诸子百家特征分析可知,该派别为法家,法家厉行赏罚崇尚法治,故B正确;“与民休息”为道家思想,道家重视对宇宙论、认识论的探讨,不符题意,排除A;C项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伦理道德, 不符题意,排除;D选项为墨家思想,不符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联系所学法家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9.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这说明A. 儒学思想成为主流B. 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C.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D. 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可知帝王封禅活动体现了君权神授观念,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说明了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儒学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时;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帝王宣扬君权神授观念,并未体现其治国理政思想宗教化; 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君权受到制约10.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A.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B.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是引起好勇斗狠和刑讼、奸盗频繁的主要原因,从侧面反映出通俗小说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信息,B不符合题意;C是材料直接说明的信息,不符合“从侧面说明”的限定,C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11.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些现象都是雅典A. 社会稳定的反映B. 文化繁荣的表现C. 政治制度的产物D. 自然环境的折射【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集体活动场所是雅典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制度有关,因此C选项正确A、B、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错误。
故选C选项12.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公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设置法典编纂委员10人,并派人赴希腊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补充二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从这段文字中可以解读的正确信息有①制订该法的起因是平民和贵族的斗争②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③该法的颁布与梭伦改革同时进行④该法借鉴了古希腊法制的成果A. ①④B. ②③C. ①②D. 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公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说明《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与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有关,故①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十二铜表法》与习惯法的关系,排除②;梭伦改革是公元前六世纪初进行的,时间不符,排除③;由材料“派人赴希腊考察法制”,可见《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希腊的法制成果,故④符合故选①④组合,排除BCD,选A13.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A.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B. 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C. 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D. 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答案】B【解析】题中所述“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正是因此妇女才开始获得或掌管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