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述山东刘氏家族的渊源与演变.doc
4页论述山东刘氏家族的渊源与演变摘要: 家族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我们的根基之所在,通过我们对家族文化的研究与历史脉络的梳理,我们发觉我们深层的血肉命脉的联结,世代的家族文化,祖辈历史人物,与我们的生活习俗,家族教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关键词: 刘氏 家族 渊源 族谱 演变 小时候,爷爷曾讲过很多关于刘氏家族历史人物,繁衍与迁徙的故事,就此对家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就我自己所了解的本家族文化与大家分享刘是当代第 4 大姓历史悠久,其渊源也比较复杂现在大概略述一下山东菏泽刘氏: 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刘钦明《刘氏由丰迁居菏泽刘楼序》记载,菏泽刘氏为梁王刘武的后裔,是汉高祖家乡汉里堂刘氏的分支,以刘兴泰为开基始祖谱称,刘兴泰是汉高祖刘邦的第 54 代孙,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 年)因生计生迫,推着石轮马车自江苏省丰县金刘砦迁居于山东菏泽东南 90 里的刘楼落业,在这里拓荒耕种,营屋而居刘兴泰的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到今天,已繁衍到第 20 代,也即刘邦的第 73 代左右刘姓人口众多,追溯其源有六个方面:一、以名为姓,源出于祁姓。
相传帝尧姓伊祁,其子孙中分有伊、祁两姓在祁氏后裔中黄帝妻女皇之子监明生子式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式生子手中有文曰刘累,便以此为名夏帝孔甲时,刘累曾跟豢龙名师董父学过养龙,正好孔甲得了四条龙,于是当了孔甲的养龙师封为御龙氏因技术不高,所以没多久就死了一条雌龙不过刘累有一套欺瞒上司的本领,他把龙肉做成肉羹呈给孔甲吃,孔甲吃得高兴,还赏给他不少东西不久.孔甲要看龙的表演,本来四条龙两两对舞,现在只剩下三条,刘累就让两条龙上场表演,蒙混了过去后来孔甲还要吃龙肉,刘累没法,又担心事发后受到惩罚,就偷偷跑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 躲起来,不敢用原姓祁,就以名为姓,称刘氏,其后奉刘累为始祖二、 “留”音为刘姓,源出于杜氏周宣王时,尧的后裔,杜伯的儿子曝叔在晋国任士师,他的孙子士会以士为氏晋襄公死后,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襄公的弟弟为晋君执政的大臣赵盾就派士会到秦国去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士会去后,襄公的夫人缪嬴天抱着太子夷皋到宗庙里去哭,哭完又去质间赵盾:“先君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现先君刚死,你就改变主意,你对得起先君吗?”赵盾无言以对,只好立年幼的太子为君,是为灵公这时士会与公子雍在秦军的护送下已回到晋国。
赵盾就派兵拦截,杀了公子雍士会对赵盾出尔反尔很生气,就留在秦国为官,他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刘为姓,其意是“留”下来的意思三、以封邑为姓,源出于姬姓周初时,周成王封弟弟王季的儿子为刘邑侯(在河南僵师县南) ,号刘康公刘邑侯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刘邑侯为始祖四、赐姓,源出于汉朝汉朝建立后,刘邦的一些功巨赐以国姓刘项伯赐姓刘后改名为刘伯,娄敬赐姓刘后改名为刘敬后汉王常更始赐姓刘氏五、少数民族有刘姓汉朝时,为了免除匈奴的骚扰,汉皇采取和亲政策,将皇室宗女冒公主名嫁给匈奴冒顿为妻因匈奴中有以母为姓的风俗,这些“公主”生子后亦以刘为姓,这是非汉族血统的刘氏,不过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刘氏大都已汉化了六、他姓改刘姓1.项姓改为刘姓南朝宋刘裕本姓项,后改为刘姓2_俱姓改为刘姓唐宦官刘将俱文珍收为养子,后俱文珍改刘姓名叫贞亮另有刘姓改他姓北周的刘亮本中山人,因作战勇敢,文帝赐姓侯莫陈氏,出为东雍州刺史卒宋时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之子延寿,本刘氏常山人,德钧被蓓县得延寿收为养子,改刘姓为赵姓望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历史名人:汉开国皇帝刘邦,称帝四百多年三国刘备,南北朝刘俗建立宋朝传八代,历时六十年。
西汉末有学者刘向、刘散唐有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刘禹锡宋有抗金名将刘琦,明有军事家刘伯温山东菏泽巨野刘楼刘氏家族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居至山东巨野县,距今已经七百多年,为较早的刘氏家族之一 人口总数:约 20 万左右 分布:山东巨野县刘楼,巨野县大义徐庄,巨野县麒麟镇石庄,巨野县田庄镇,文庄,嘉祥县成武县东刘楼,西刘楼,鄄城县闫什口刘双楼,桑树刘庄,成武县刘氏家楼及其附属各村一万人,郓城唐庙的碱厂村,金乡县羊山刘庄河南确山县约五千人(失去联系) ,鱼台县于江苏交界处丰县西平村,铁西村, 另有江西,四川少数村庄 部分辈分:毓广喜盛昭,凤天传万世,汉继保长宏……这是目前正在使用的辈分(由于家族庞大,辈分相差甚远,上述所列辈分均有人在世) 我爷爷“汉“子辈,我父亲是“继”子辈,而我们这一辈是“保”子辈《通志,氏族略》指出,刘氏有五:尧之后有刘累,为刘氏;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亦为刘;汉赐项氏、娄氏,并为刘氏;又匈奴之族从母姓刘氏族略·以邑为氏》介绍说:“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裔孙刘氏,以能扰龙,事夏后孔甲,为御龙氏在商为泵韦氏,在周为唐杜氏,亦为杜伯……至宣王灭其国,杜柏之子阻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
孙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于秦者为刘氏,此祁姓之刘也,以国为氏又,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因以为氏,……河南堰师,此姬姓之刘也,以邑为氏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刘氏宗族的发展经历曲折,中间经历多次的变迁与更替现在我们的家族仍保留的近代的族谱公元前 3 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 200 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
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 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 5 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 卷、《刘氏谱考》3 卷、《刘晏家谱》1 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 卷,都见载于 《新唐书·艺文志》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
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1 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 8 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也有续谱之举,如江苏丰县刘邦故乡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续谱活动而海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刘姓的修谱活动则一直没有中断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政策的推进,中国大陆地区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并出现了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联合修谱的现象这无疑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后才会有的喜人现象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
当然,这些新族谱因为是民间自发编修的,其内容质量都参差不齐就笔者所知,现代新族谱中,就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良、印制精美等方面而言,较优秀的有云南《彭城春秋》、江苏《雎邑沛郡刘氏宗谱》和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湖南的《刘氏文史》等数种齐鲁刘氏从刘子羽的第 28 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 16 字的字派(“ 文”字为 37 世):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现在刘氏家族继续沿用祭祀等文化传统没到节日时,就见老人们上供,只让男丁参加,不允许女子靠近,特别的正式,好像如果不认真对待会懈怠我们的祖先我们家族的丧礼程式、丧礼服制、丧事的“非礼”之处和古代大同小异,世代沿袭,当然也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演变,才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也已成为其他众家族学习的典范读书尚礼,交财尚义,富勿自骄,贫勿惰志,宜守素位,毋玷宗风。
我们家族的家规也是相当严格的,但是随着法制的健全,家规的普及已经不太明显了,主要是家族的道德约束人们的日常言行刘氏家族的演变,不管是风俗习惯,祭祀文化,家族教育,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虽然在日益发展文明的现代社会,家族文化仍然有着不可抹灭的影响力, 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刘氏家族的儿女现代的刘氏家族再不断发展壮大,几经衰落,几经辉煌,仍然保留着往日的风采,遍及华夏神州,生生世世,繁衍不息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