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汉语词源学研究.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80000687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2.23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汉语词源学研究》心得中国训诂学主要研究古汉语的词源及词汇意义的历史演变,因此首先要涉及词源的探求和解释词源主要是理解词语的来源,命名理据,音义关系,词义来源等;古汉语词源学就是具体探求语词的音义来源,具体语词的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理据〔所谓理据是指词的意义结构和语音等要素存在一定联系,这些联系是可以论证的,可解释的,可求的〕;词源能成为“学”说明这种现象不仅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还是大量的词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揭示词汇的有理性;汉语词汇研究在普通语言学上具有特殊价值;词源研究也是词汇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揭示词汇扩张的机制,动因和规律词源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系联,比较,溯源,解释〔归因〕,构拟等;词源研究的依据主要有:上古的声训材料推源探索;文字孳乳变化和文献词形演变;前人的研究成果等词源学成果的表现方式:逐步建立起一个个局部的词族系统〔即同源词〕以上是我在上完《古汉语词源学》之后对于这门学问的概况的一些了解从中我的体会是:首先这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古代的语言学家有很多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很有成果,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第二词源研究是一门科学,它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是凭空捏造的,讲求证据;第三词源研究要求研究者有着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功底和对于古籍的深刻理解,同时又要求研究者不能囿于传统的解释而要敢于开拓创新提出新的见解。

      同源词确实定有时是非常明显的词汇本身的含义就能暗示词汇之间的同源关系;但一些词由于历史的演变,词汇的含义变得比较隐晦但看含义似乎无法确定他们之间到底是不是同源关系,因此清代乾嘉学派提出“音近义通”说,因声求义,拨开字形迷雾,以语音联系索求文献字义,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就他们的音近至少包括三方面:第一音位对立所形成的同源词,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开创意义的;第二谐声字族之间的相通关系,常形成古今字;第三假借字,清儒擅长破读,英明而妥帖的解决诸多文献难题清代是中国学术大总结的时代,乾嘉学派提出的“音近义通”说,其实早在《说文解字》的时代就已经萌芽,现代学者称之为声训,黄侃先生曾经指出《说文》“声训则居十之七八”例如《说文》:棺,关也,所以掩尸也户,护也,半门曰户葬,藏也史,记事者也驸,副马也删,月未盛之明也北B,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更为普遍的则是刘熙的《释名》〔见王卫峰《<释名>语源学价值论衡》〕,如《释名》: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也肥,月未成之明也等在魏晋宋元时期又有“右文说”,都是这种音义关系解释的先导前面我们讲到词源研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探求音义关系,前人与清儒的理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范例。

      先前人们都普遍认为声训是不科学的是附会,现在通过成功的实践证明声训是有其存在的依据的,这对于我们探索词源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这些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以前我们都认为汉字字形的变化是孤立的是不妥的,汉语的变迁必定是语音和字形的双变化,而且很可能是语音和字形的变化时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后人在研究过程中不能有门户之见,应该广泛的汲取前人成果,对于已经有过定论的东西也要敢于质疑,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再下结论,不能人云亦云对于“因声求义”的重新认识就促使我们重新检讨“六书”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的名称和排序都是有意义的,现行的是所谓的“班序许名”,清儒将之总结为“四体二用”即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但自古以来就有人不断提出质疑,汉代郑仲将形声称为谐声置于六书之末;近代以来唐兰,钱仲加将六书简化为象形—假借—形声,这对于我们都很有启发意义,对应王宁先生的分类,汉语分为原生阶段,派生阶段,合成阶段,似乎三体论更为切合一些,我们可以大致做出三组对应关系:原生阶段—象形为主,派生阶段—假借为主,合成阶段—形声为主现在的形声字是最多的但是这是在合成阶段之后才大量出现的,也就是说在造词最为重要的阶段形声几乎没有参与,因此我们可以讲形声不是造字法而是表词法;同时我们意识到假借的重要性,进而意识到语音的重要性〔假借的含义〕,这不仅照应了上面所说的因声求义而且还告诉我们汉语实际上很早就走上了表音的道路。

      根据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是表音语言,以前我们坚持认为汉语是独特的,现在看来我们的汉语与其他语言的进化实际上还是很相像的,这位引入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扫除了不少阻碍为了更好的寻找同源词,我们必须了解汉字的发生与积累的过程王宁先生在《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二期〕一文中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她认为汉语词汇的积累大约经历三个阶段,即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没有截然分清的界限,只是在不同阶段各以一种造词方式为主要方式王宁先生认为在原生阶段词的音义结合遵循的原则即所谓的“约定俗成”,我以为甚确,也就是讲词源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于这一阶段是不太适用的因为无法证伪汉语词汇积累的第二阶段是派生阶段,而且是最为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汉语由已有的旧词大量滋生〔派生与滋生同义,本文采用滋生〕出单音节词的新词,并促进了汉字的迅速累增,周秦时代是滋生的高峰积累了大量的同源词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词汇,同时人们对于语言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迎合这种要求汉语词汇迎来了合成阶段,在两汉以后合成造词取代了派生造词成为了汉语的主要造词方式,随之而来的是汉语由单音节词为主逐渐转变为双音节词为主。

      通过阅读王宁先生的文章使我对于汉语词汇的发展史有了非常明晰的概念,知道了汉语词汇发展的脉络,更为我们汉语悠久的历史感到自豪接下来老师就讲到了上古单音节词的滋生,将之分为四种类别:类比滋生,联想滋生,分化滋生,变易滋生,通过对《说文》《尔雅》《释名》《方言》的举例来说明情况通过这些例子首先使我坚信汉语词汇发展的有理性和系统性,例如:喉音系的见,现,觐,显,观,眼,看;齿音系的省,相,察;舌音系的视,示,睹,督,瞻;唇音系的目,眸,望,盼;各个系统之中虽然含义中都有“看”,但它们表示的却是不同的“看”,各成系统,而且每个词族都是有理据的;第二是使我坚信了“因声求义”方法的科学性,如皎,皓,晓,颢,皋,读音相近意义相似,是一组同源词;最令我惊讶的是从中我看到了我们祖先对于世界人生的深刻思考,感慨我们祖先超凡的智慧上世纪初索绪尔创立普通语言学之后,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更为深刻,我们知道语言不仅仅关系到“语言”而且与人的思维方式,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词源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语言学领域,对于原初阶段语言的探索会帮助我们揭开我们的祖先对于世界人生死亡的理解,进而了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乃至当时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如泉与钱汉以前“钱”称“泉”,《管子》:金齐西之粟釜百泉注:泉,钱也《周礼》注曾有“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的说法,这些都说明“钱”为“泉”所滋生的词,当时它就已经有了贮存与流通两种特性;再如下一组同源词:囱,葱,窗,聪,前三词都有通透之意,这说明我们古人对于聪明的认识是内心对外界的感受通达;以上说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在联想滋生中有一类叫做动作与处所联想滋生,如教一校关一棺听一厅藏一仓停一亭盛一城封一邦,这说明我们古人对于动作是非常敏感的,处所词的发达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文明变易滋生有包括语流音变方言音变历时变易,这种滋生是处于历时层面的因此我认为更能反映词汇历史变迁中的状况老师着重介绍的是方言音变,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方言,早在汉代扬雄就著《方言》一书系统介绍汉代方言方言的意义就在于它更贴近民众的生产生活,反映的是最为原生态的地域民族文化,词源学对方言研究的推动也就是对文明演进研究的奉献接下来老师有讲到了连绵词〔双音节〕的来源主要有六个途径:摹声外来词音译单音词音变叠音词音变复合词演变用典演变;对于连绵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究语言文字产生之初的一些情况,例如现在普遍认为摹声是原初语言产生的方式之一;外来词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古代音与义的结合状况;单音节词音变则会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音变的相关情况;当然还有一部分词现在看来是连绵词但通过词源研究我们发现这些词在古代实际上是可以切分为两个单独的词的,原初他们是单用,后来因为意义相仿合用,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自然而然的认为他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通过这种溯源,我们可以知道连绵词当中有很多都是单音节同源词,进而帮助我们整理出更多的双音节同源词;同时一些连绵词还会滋生出更多的词,这在《诗经》中较为普遍,这也反映出原初时期词汇不是很固定,有很多的异体,比照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我们就会知道诗经的时代风气是非常开明的,人们都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百家争鸣”盛况空前,我们说周秦时代是我们文明奠基的时代,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找到原因。

      词源研究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期间有过成绩也饱受争议,我相信随着各位学人的前赴后继词源学最终会为人们普遍接受,因为她是科学的是正确的选项是有价值的通过这门课我接触到了很多的关于语言学的理论知识,让我接触到了一位学识渊博很有思想平易近人的老师,加深了对祖国语言的认识,更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所折服,我想这门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在于我们应该为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儿自豪!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