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逻辑错误.docx
14页一、自相矛盾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是一切逻辑错误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指的是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一个理论必须是逻辑自恰的,就是说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允许包含逻辑矛盾有一种逻辑推理叫做 “归谬式”推理,即由一个假定如果能合乎逻辑地推出互相否定的结论(逻辑矛盾)来,就能证明该假定是错误的 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违反同一律对概念运用的要求的逻辑错误 三、偷换论题,避实就虚,攻其不意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辩论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王顾左右而言他;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四、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例子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严肃的科学命题 五、机械类比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 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 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机械类比 好几本逻辑教材上引用一个典型的机械类比的例子: “一个家庭需要有一个家长, 在家庭里发生纠纷的时候, 就需要家长来裁决。
国际问题要比家庭纠纷复杂得多,所以,国际大家庭也应该有一个“家长”,当国与国之间的纠纷通过协商不能解决时,就应该让承担“家长”职责的国家来裁决 这个例子是国际霸权主义者用机械类比来论证霸权主义合理性的逻辑错误 六、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取舍标准, 以混淆是非, 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七、诉诸情感 诉诸情感是指用煽情的语言来唤起公众的某种怜悯、义愤等情感以转移中心论题、逃避理论交锋的诡辩术, 又叫做“以情感为据” 但是,在严肃的理论探讨中,仅仅有感情的抒发而缺少合乎逻辑的理论思考,对于得出理性的结论来说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情感是感性的东西,情感有时会阻碍理性的思考所以“感情用事”历来不是褒义词 八、虚假论据 这种逻辑错误是指故意违反“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规则, 用编造的所谓“权威理论”或无中生有的例子作为论据, 用来论证错误的论题 言论中大量虚假论据,有的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常识而搞错了,常识性错误但是有不少言论中有故意作假、捏造论据的现象 九、预期理由 根据充足理由原则,论证中基本论据的真实性必须是已知的, 而不能是尚待证明的,违反这一要求, 用想当然的所谓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作论证,这种逻辑错误叫做“预期理由”。
十、推不出 逻辑证明中论证方式的规则是:“论据必须能够推出论题”,这条规则要求论证者对论题提供充足的论据,违反它的逻辑错误叫做“推不出”本主题由 惟恋梧桐 于 2011-11-11 16:01 移动辩论常见逻辑错误(天伦大培训)来源: 景轶老夫已婚的日志 天伦又要打响了,发个科普帖为了给无暇深究逻辑学原理的辩友一个速成的办法,现将常见逻辑谬误公布如下: 谬误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所产生的一切逻辑错误 谬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概念谬误) 形式谬误是指那种由于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则而产生的逻辑形式不正确的各种谬误,如:同语反复、循环定义、概念不当并列、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两不可、以偏盖全、循环论证、倒置因果等 非形式谬误是从形式上看是符合逻辑的,但因为其中因知识水平、常识、概念定义等错误而得出谬误的结论,如:词语歧义、语句歧义、诉诸无知、诉诸武断、诉诸怜悯、诉诸感情、人身攻击、诉诸权威、因人纳言、因人废言等 (一)形式谬误 1、同语反复 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一样违反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即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具体地说,同语反复是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 -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
2、循环定义 循环定义是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 -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1",那么,偶数是奇数加1得到的数 -如果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 在这个定义中,定义"丈夫"必须用"妻子"这个概念,而定义"妻子"则必须用"丈夫"这个概念,因此,这个定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复习题 -甲问:什么是生命? 乙回答: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又问:什么是有机体? 乙回答: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那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 ①甲:什么是真理? 乙:真理是符合实际的认识 甲:什么是认识? 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②甲:什么是逻辑学? 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 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规律? 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③甲:什么是家庭? 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甲:什么是社会群体? 乙:社会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④甲:什么是命题? 乙:命题是用语句表达的判断 甲:什么是判断? 乙: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⑤甲:什么是人? 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甲:什么是动物? 乙:动物是生物的一部分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② 因为此选项与题干都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3、概念不当并列 在连续划分中,每次划分得到的概念属于同一层次,不同次划分得到的概念属于不同层次一般地说,对概念分类的标准不一致,把不同层次的概念,或把具有交叉或属种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称为"概念不当并列" 复习题 -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我都爱读 上述陈述在逻辑上犯了哪项错误? ①划分外国文学作品的标准混乱,前者的按国别的,后者的按时代的 ②外国文学作品,没有分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等 ③没有说最喜好什么 ④没有说是外文原版还是翻译本 ⑤在"古典的"后面,没有紧接着指出"现代的"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① ①指出了题干对外国文学作品分类中犯的逻辑错误是标准不一致②指出的是如何分类好,不是题干的逻辑错误;③和④明显不合适选⑤不妥,尽管按照⑤所建议的加上"现代的"之后,挺象我们平常说话的方式,表示我没有任何偏好,只要是外国文学作品,我都爱读 4、偷换概念 在同一思维中如果没有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就会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例如: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复习题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因此,《狂人日记》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下列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推理的逻辑错误? ①偷换概念 ②自相矛盾 ③以偏概全 ④倒置因果 ⑤循环论证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① 题干中的推理两次提到"著作",前一个指鲁迅著作的总体,第二个指一部具体的著作《狂人日记》,前后概念不一致,为偷换概念②、④、E显然不合适选③也不妥,因为"以偏概全"类的错误是从个体或部分的特性出发,推广到全体时所犯的推理错误也许是因为中文表达上有这种特点,很容易出偷换概念的题目 再出一道复习题 -商家为了推销商品,经常以"买一赠一"的广告招徕顾客 以下哪项最能说明这种推销方式的实质? ①商家最喜欢这种推销方式 ②顾客最喜欢这种推销方式 ③这是一种亏本的推销方式 ④这是一种耐用商品的推销方式 ⑤这是一种以偷换概念的方法推销商品的手段。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⑤ 本题涉及到了"偷换概念"这样的概念"买一赠一"有两种情况:一是"买"一件某商品,"赠"一件价值低一些的商品;另一种是"买"一件某商品,"赠"一件同样的商品通常,"买一赠一"是指第一种情况⑤指出其实质是"偷换概念"对第一种情况,这种广告是偷换了"一"的概念,即两个"一"所指的是不同的商品对第二种情况,"买"一件又"赠"一件,好像顾客赚了便宜,第二件似乎是白送的,其实都是买的,只是把两件的价格都算到第一件上,又把实际是顾客花钱"买"的第二件商品说成是"赠"的①和②不是说的"实质",而是谁喜欢;③说这样会亏本,看来没认清此推销手段的实质;④说的是这种方法适合推销耐用商品,也不是有关此推销方式实质的另外,题干中也没有提到此方式只适用于耐用商品 5、转移论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例如: -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 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 在上面的例子中,执法人员、营业员都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6、自相矛盾 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例如: -"这件事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 -"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查真理的标准" 复习题一 一个月了,这个问题时时刻刻缠绕着我,而在工作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又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以上的陈述犯了下列哪项逻辑错误? ①论据不足 ②循环论证 ③偷换概念 ④转移论题 ⑤自相矛盾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⑤ 题干中一方面说"时时刻刻缠绕着",又说"暂时抛开",是比较明显的自相矛盾 复习题二 甲乙两人就"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否都是有目的"这一论题展开辩论甲认为,人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乙持相反的观点为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乙说:"我现在就可以有意识地但却无目的地举起我的手" 乙的证明犯了下述哪项错误? ①模棱两可 ②两不可 ③自相矛盾 ④以偏概全 ⑤论据不足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③ 乙举手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所以"有意识地"同时"无目的地"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7、两不可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是非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否定了其中的一个,就必须肯定另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