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1.doc

26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4719216
  • 上传时间:2017-11-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5.66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一)这是师父今年 3 月应邀为放光寺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所作的关于“开启心灵如意宝藏”的专题讲演,其中就学佛如何明白发心,如何把握当下,如何提高学佛质量,如何认识净土法门及其清净传承等问题作了明晰的开示,在此供养给大家,同时回答德豫居士关于“如何认识当下”的请法最后,当您读到这些激荡人心启迪人智慧的文字时,别忘了感谢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信行居士、后期编辑校对的昌印居士,再次感谢他们付出辛勤劳动...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一)慈法法师讲于 2006 年 3 月 20 日我们的心灵就是一个法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触动着法界,但我们却很少去了知它开启心灵如意宝藏,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是从光明、喜悦和感激心智中自然坦露的一个愿望心灵,实不属于任何人;如意,实不属于任何人;宝藏,亦实不属于任何人,只是说谁来开启罢了故所谓开启,并不是我们真能从内在生起个什么,或从外在得到个什么,这实际是一个关于“本具”的话题,这个话题十分清净平实佛法就是用来开启我们心灵本具之如意宝藏的,这个如意宝一旦打开,是无尽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本具的开启,是十分难遇难得的机遇,希望我们大家能真正尊重这个机遇此尊重,不是他人需要,而实在是我们自身法界之缘起,实应该尊重;这个尊重,不是来自于外面,也不是来自于内在,就看我们如何取用这个如意宝了。

      心、心智与心识凡夫有情,不用心智,就会用心识,智识二法是凡圣之别例如,当我们念释迦牟尼佛时,通过佛陀所证不共法则的慈悲加佑,会显示出无尽藏,我们会体会到清净平等的心智在放光;而一旦开始分别执着,心识就生出来了智识一心,不管用智,还是用识,都离不开这个心,实际就是我们所称之如意宝用智,它是如意的;用识,它也是如意的,故说心灵如意宝是本具、无须造作的,而众生有情所谓的苦,其实是无端造作的妄执结果!这个心,会生出凡圣,因为心是本具的,所以不是说谁是凡、谁是圣,而是看我们各自从心中取用什么所谓圣,有四大类:佛、菩萨、独觉、声闻;所谓凡,包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四生九有之类四圣取用的是觉,各有所悟,称为觉悟者;三界中取用的是迷,各有所执,称为迷执者不论是觉是迷,都没有离开心,也就是说没有离开“如意宝”2这个心,生十法界,不管在凡在圣,如意宝须臾未离若识得于此,即认取此点,我们就是佛教徒了,如意宝就容易启开了无须认为自己必须改变什么后才能学佛,而可以就现缘开始学佛了何以故?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人往往羡慕圣者,而实在是不知自己的本位优势对于这个本位优势,宗下人讲的比较亲切:就路还家我们不需要改变什么,但知凡、圣都没有离开如意的心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本位上就路还家了,从而离开无端造作之苦。

      认为要把自己改变成什么样后才能学佛,这样偏离了本具的心,如意丢失于当下,实在可惜!佛教之所以展现在世间,许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生命,把社会上种种生活娱乐都舍弃了,就是为了一个目的:真正地了解我们的人生,或者说了解生命,了解这个世间若要了解,真是离不开这个“心”但许许多多的学佛人,就是在这儿走错了路,我们称为缘起不清净、不真实了,在迷执、分别、偏执、污染的状态下去找一个缘起,结果不得自心、不明自心、失心修法 主动把握当下如意心宝从来没动摇过、没染污过、没减损过,在佛不增,在凡不减,这正是如意宝之安乐守护所具足的实质内容是将其开启,还是将其蒙蔽?这就是一个学佛者觉与迷的问题了,而无论是觉或迷,都离不开当下一念很多人虽在谈论交流佛法,但往往主动放弃了“当下”这个权利,去寻找自己假设的一个未来的、更好的发心、机遇或缘起,所谓“江南江北觅菩提”,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带来许多困惑的延续现在学佛人中,有两种困惑很突出一种是对未来期盼的困惑很多念佛人说,因为现在还没达到什么状态,所以我不能往生,所以他不能往生,所以我们不能成就等等一种是对过去宿缘的困惑有人说,善知识宿世善根成熟,闻佛法即得契入,而善根不成熟的人宿缘不具啊,于是就推导出两种心态:要么过分高举自心,感觉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善根好、因缘好;要么就是卑劣自己,认为别人宿缘深厚、福德深厚,法缘深厚,而自己不行,得慢慢来啊!这两种困惑,皆产生于当下,但因为我们被蒙蔽在对过去和未来或高举或卑劣的感知中,放弃了当下了知并抉择的权利,所以,开启心灵的机会也就丢失于当下!这个权利或机会,没有任何人能给予我们,也没有任何人能夺走,只有我们自己来运用它,所以说佛法是十分公正的。

      凡夫有情迷失在当下,而诸佛如来、一切智者就觉悟于当下开启心灵如意宝藏的真正机遇,的的确确在当下,就在石火电光的这一刹那,这是十分珍贵的机遇,我们怎么来识得它、把握它、运用它呢?在佛教中一般称为悟、明,这两个字其实是很平白的一个事情:一旦了解这个“当下”的机遇,我们就有3所悟;要是认为未来怎么样、过去怎么样,那就丢失了悟机实际上,开启也就是个悟机罢了,是明白自心的机会,也是证悟的机会这样的机会遇一旦现前,我们就可以从现缘中的每一个当下来延续它,我们就会变得主动、简单、明快而彻底 把握当下的角度:关于佛性、秉性、习性我们每个人都有三性:佛性、秉性与习性佛性,又称本心、自性;秉性,即宿缘、宿习,是业流延续相之表达,例如对某事物喜欢或不喜欢之表现;习性,是现世所养成的习惯,例如对某事物适应或不适应之表现现在学佛人,多从习性、秉性下手,这样难免有好恶之说,一旦好恶就有对待而从本性,或说佛性角度,来揭示我们的当下,就显得清净平白,彻底究竟,就没有情绪化所以说动机或发心是主导当心被习性和秉性主导时,我们所学的,不管是大乘法、声闻法,一切善法都变成习性秉性的依附品了,结果仍是继续流转之因如果我们的动机,真正是为了开显本具的如意宝藏,那就能使一切世间法亦变成依附佛法而表现出来的种种善巧,能促生无尽的功德。

      把握当下的基础:树立正见如何运用自己当下的心念,如何识得正见延续的机制呢?所谓见,就是所依之发心树立正见是修法的根,是指导我们把握当下、延续生命的根在学佛八正道中,首要一个就是正见,而我们前面讲的所有的“当下心”,所有的“开启”,所有的“不迷失”,都是为了树立正见的一个表述、一个回归、一个认取我们说十法界各个有情,就其所知分,即现量来说,都是知见比如,一只鹰有一只鹰的知见,一条狗有一条狗的知见,一个僧人有僧人的知见,一个孩子有孩子的知见,但从究竟觉说,五智具足是佛陀的知见,是正知见五智,包括大圆满镜智、法界体性智、妙观察智、平等智和成所作智,前四智是俱生智,即生来具足,无需造作;成所作智是后天修德,例如不空成就是释迦佛所示现的应化身,这是后天之修德智所谓“转识成智”的转,实际就是切换角度:我们换一个角度,就产生智了,换另一个角度,就成识了好比我们一执着,第七识出来了,平等智就换成了执着之识;又如第六识的分别,我们一转换,就成了妙观察智,因为本来是俱生的,但表现出智与识的异,称为“同体异用”,这实际也是为了交流、除疑惑而强说的所以说,正见是我们动机畅明的过程动机一旦畅明,正见就会确立4有了正见,就会有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然后正念会现前。

      正见与正念之间有一定距离,不过这也是人为设立正念,是生起即为利益世间,生起即为纯净,生起即无有差别,生起即是本源所在而正见,则可分为七个进趣:第一、 颠倒凡夫知见为颠倒知见颠倒知见细分无量无边,四生九有之类莫不在倒见之中,无一能出离断,是一种强执,即执空,这样的人多肆无忌惮;常见也是一种强执,即执有,对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以为常,固执事情一定如此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就是为我们讲正见,说本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本来具足”表现在诸法因缘上,遮止断常二见;又说无常、无我、寂静涅槃,讲无自性性,驳倒断常二见让我们先了解颠倒,然后进趣正见第二、 困惑 : 断常二见拨开后,我们已经隐约感到这个对待的心可能是错了,但是不是真错了?因为我们还不清晰断常二见与无自性性正见之间的差别,所以还不能抉择,就会产生困惑第三、 非量: 因为困惑,就会否定自己,产生非量第四、比量: 因为不愿意困惑,就开始对比,来观察正见与所谓颠倒见的差异观察时,往往产生徘徊,不能马上确定哪个是正见,哪个是颠倒见,一时不能抉择,这个叫比量第五、 现量: 通过比量不断对比,逐渐成熟后,心智开始抉择,即产生择法的现量这时候,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对正见是在什么样的机遇下、怎样来延续的?现量的安住为延续。

      第六、 证量: 对现量最终的抉择,或说无可动摇的抉择,一般称为证量这时我们真正了解了无自性性,无常无我、苦空之真实,是诸佛清净见地修持之不可思议之证实,是我们本源清净之所现,以此来印契自心,真正在此抉择第七、 圣量: 抉择成就了就称为圣量所以,进趣关于当下应该用怎样的心智?应该怎样来延续?我们往往就是由颠倒的困惑逐渐产生对比,然后通过对比的细微观察,产生一定现量的安住,现量的安住给我们带来了证实法则的抉择,乃至真正随顺亲证了佛陀所证实的量在净土教言中,则是直接取用了圣量,依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以圆觉心观察世间之渐次,即以圆满见于次第这是净土法门一个特殊的、标志性的教言,5即果地教言,在藏传佛教中运用的比较多,在汉地的如来藏性教或过去的唐密等东密教言中也有用这是很难宣化的一个法则若依证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来修持进趣一个法则,这是渐次教,要以正见的进趣次第为方便,以次第进趣次第这两个法则实际不相违背,可以互用在渐次进趣法则中,因为是现前的延续,相对缓冲一些,可以不断去感知、思维,孜孜不倦、著而不舍的人一样可以得到安乐,但如果中间出现问题,经常掉板,所谓被见思二惑困住,就不得安心了如果运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那就需要于每个当下抉择!这个抉择也十分干净,运用成熟后,用果地觉来看因地法则就会有俯视的感觉,非常清晰。

      这是两种用心方法,所谓因地、果地,实际都是名字,是为了设一个交流方便,正如世尊讲“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复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净土法门之修持八万四千法,皆是为了正见的树立,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净土之正见是相对好触摸到的对净土法门的认识,我们可分为两个法则:一是以果为因,即称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一是以因为因两个法则,实际是两种发心,即正见的抉择问题以因为因的修持,产生了五个次第,即资粮、加行、见道、修证和息用而以果为因,不这样修持,是以无为为根本,无为即息用,也就是说果地觉直接发起现前之大用,这是十分难以听闻的!在藏传佛教,听闻和宣化这样的教言,需要有深厚的资粮和见道的善巧,而在我们汉地净土法门中,直接就宣化畅明了作为一个念佛人,该怎样来修持呢?关键在于我们现前的动机,又称为发心、愿望或正见如果选择以因为因法则,是渐教修持,即说“我是个凡夫,我要达到一心不乱,要常行善法,持戒精进……”这是以因为因而成就菩提的一种修法,乃至舍报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若生化土、报土、法性土都是可以的,但在资粮、加行、见道、修证、息用五个次第中,若从因来修持,就要有广大延续的时间,一般称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此生了生死是不得的。

      净土一法,就佛的愿望来说,是顿出横断在藏传佛教中,彻却、脱嘎二法用的是顿出横断而汉地净土教言中,依释迦佛所述《无量寿经》来看,也纯粹是用顿出与横断法这是不是在高抬净土呢?实在不必高抬佛在经典中讲净土是大海,一切法为河流,皆归此海之中《大宝积经-如来寿量品》中讲,诸佛如来会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就是无量寿如来会,而一切诸佛世尊为无量寿,因此实际上愿往生彼国,就是愿意如来会,愿一生成就菩提6因此,净土一法,我们依止的是阿弥陀佛的果地教言、果地回施,现前以无为息用发起清净的缘起,于清净平等觉中延续业相,而逾越了资粮、加行、见道、修证四次第依佛愿力,无疑无虑,这是依他法则中产生的善巧,直接息用了我执与法执,但显愿力善巧,直指果地!这是不可思议的!因地觉,就是认为有众生可度;果地觉,就是认为已度尽众生,如《金刚经》中说,我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