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doc
7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自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寻兔角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分三乘而说法,其意义不外均为众生度脱苦海启示行者之方便法门佛海无涯,只在一心,禅源虽有自,端始自性,般若心智光如来法性,波罗密多离名绝相,则心光圆净、寂灭涅槃经通理显菩提随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短二六O宇,皆直指般若了义,起心观彻五蕴皆空,明见自己本体之性相,也就是人人本具有之心体相,而自性根中般若返照到不生不灭之极乐境,真空实相法身全体显露,三乘妄执悉皆自灭,至此千江有月映照现,万道露光日自辉,后学鉴于当今末法时,杂法普兴,人心迷惑,不明正法,盲修迷道,以迷引迷,迷途欲出无门,良可悲叹也不忍群众迷而无救,坚决扫开心中成见,虚心参求这本心经了义嗣后到处讲演,幸蒙听众有缘,踊跃惠予支侍与鼓励,时时来信建议将这卷心经编辑成册作为讲记当时承蒙王慧明居士发心笔录,更感谢台东县佛教支会秘书陈明造居士校正深望这本讲记内容若有欠妥缺陷之处,敬请诸善知识不吝指正愿大众善知识自家珍圆明,同登正觉真实义时在佛历二五二八午浦月, 晚学释法真谨序。
我们今日学佛,必须进一步体认--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方能痛切发起菩提心,认真精进修行,而获得究竟解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父精母血和合而成,当父母交会之时,中阴身争相入胎争胎者三十余亿,入围者亦有十亿之数,每一精虫上附一中阴,总在十亿之上女性输卵管,两个孔道,分别排卯,精虫流不到排卵方面,永不成孕;其能得入者,在内互相残杀瞰食,结果只得一个,孪生者甚少,不此猪胎能生十二个之多若再以长远眼光来看其他众生,如每条鲤鱼散卵有十亿之多,比较之下可知人身得之不易世界上许多自杀的人毁弃宝贵生命,实在可惜 再说六道之中,天道众生寿命太长,贪享福报,不知回头,容易堕落修罗众生好胜喜斗,杀心极重,堕落更快畜生道众生弱肉强食,彼此相瞰,见血而死,饿鬼长年饥渴,怖畏惊恐,十分可怜地狱众生痛苦难喻,受苦无边,无有出期唯有人道小有福报,受苦较少;又因寿命太短,无常逼人,致易发起菩提心,求出苦海,所以修成佛陀必在人间我们今日得此人身,在庆幸之余,岂能不把握光阴,精勤修行,及早超出轮迥,见性成佛 至于说到佛法难闻,这是因为当今全世界上佛教仅有数量而少实质,众生虽发心学佛,却闻不到正法,毕生苦修,得不到究竟解脱。
而现时所要讲的无上心地法门乃是释迦世尊成佛经验历程,至圆至顿,见性成佛,直趋毗卢性海,此法门珍贵异常,非常稀有难闻,我们今日能闻此无上心地法门,实在是非常殊胜之因缘,大家必须珍惜,好好听闻,思虑实行 最后还有一点真义要向诸位宣说:其实学佛不是很困难的,不过是要找出真止的自已,做自已生命的主宰因为凡夫每日随着外境轮转,背觉合尘,妄认四大聚合的臭皮囊是自已其实身体不过是个旅馆,我们的妄心暂时寄居其中,一但房子坏了,就得搬家今天住在人房子里;明天住在狗房子里;再过些天,可能要住进猪房子加此轮回不息,要受无量痛苦我们既然了解色身的虚妄,就要放下对身体错误的观念执着这个臭皮囊既不是自已,各位可能会想,那么心是自己了但心也不是真实的自己,怎么讲呢?此心是念念迁流,逐境生灭的对外驰求,变成烦恼心我们学佛好此淘沙金,把沙子淘掉,金子就现前我们的真如如本性就是真金,烦恼心就是沙子,金子一旦淘出来,再也不会变为沙,此中至理,各位当深思 现时我们有缘,也承大家善男信女之不嫌,法真来此演讲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共勉精进佛法,由于一个家庭或人人,如果能常常听闻佛法,就不会随便生气,那就皆大欢喜所以佛教家庭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因能从佛法中得到妙药,心底里得到净化进而无烦恼故。
佛所说心经是对十方诸菩信修行者所演说的心是人人都有;这一念心便具足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因为人人都有心的缘故,因此人人都有这种智慧我们在座诸善信,行者都应该知道这种智慧具有三种意义,就是三种般若:1)了义般若;2)观照般若;3)实相般若金刚经中释义:“金刚含二义,坚、利、明也,此喻三般若一、坚者,坚固,不为诸物毁,此喻实相般若体不变,妙用随缘,是空而妙有义二、利者,锋利,能毁一切物,此喻观照般若当定一念心观照五蕴等皆是空相,照见生老病死之身亦是空相,照见生住异灭之心还是空相如是观察,如是观照,能度一切苦厄三、明者,光明洁净无染,此喻了义般若用文宇为助缘,无文字无可说文宇性空了义故我们一个心是具足这三种智慧的这部般若心经所说的是了义智慧诸位要知道,般若心经名为了义智慧乃是从释迦牟尼佛之实相大慈悲心中流露出来 今日开始讲这部经,就是讲演了义智慧这有什么作用呢?这是因为现世间众生在受苦!不但受苦,而且是受极苦,是轮转不停的苦!这是一部了义经,因此,先说了义般若听后要起心观照,把苦都吐了出来;使一切苦消除,而得到安乐、自在从文字中来了义智慧到观照智慧那么,观照要从何处观起呢?就是闻外境的一切声尘。
外间所说的言语章句,由般若心经经文到所演义的各种事态,是是非非,什么都有佛是要使我们起心观照般若,了悉你所听到的是是非非,皆由心所起造,便可消灭心之妄念而离苦得乐 佛说般若心经是要救度世间的有缘善男信女使其离开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以及五阴治盛苦这八种苦,是人人都离不开的!家庭中的父子‧母女、夫妻、兄弟::有些离开了就引起无限的痛苦有些儿女不在了,做父母亲的想儿女的想疯了这就是其中的爱别离苦总之,六亲眷属是前生的冤业,今世却偏偏聚在一起,互相缠绕真是说也说不尽诸位想想看,是不是苦呢? 释迦佛观察到这些因果关系前生的怨憎,今生聚合在一起到头来不是你不要我,便是我不喜欢你有时,就是不说,内心也起了一种怨,再由怨生恨而这、怨怨恨恨,又常生在一家之中!因此,佛所说般若心经是要大家能脱离八种苦而得到极乐你们说这部般若心经的了义经意有重要否?所以佛说“饭可以不吃,经不可不听!” 释迦佛是希望我们受苦的人要起心观照般若,是怎样观起法呢?眼观色,不起分别心从耳根听也不起分别心,不要分别外间的是是非非,鼻不分别香臭、舌不分别苦辣、身根不分别离合粗细..,那时,我们的心便得清净了。
六根清净方成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六根不净,犹如人在暗室里,黑暗没有光明;在黑暗之中,只有苦恼的感受! 要明白观照,反闻自性好像观世音菩萨一般,从耳根反闻,而得到闻的智慧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来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不落分别之心,便是观照般苦大家要知道,佛说法并不是一句两句便完毕的请不要怕麻烦累赘,听了之后,所有的麻烦都会了脱、那时可说是一片清净心了;也可以说你的一念心是乾乾净净的了;那一切的苦也都给解脱了! 懂得观照,观照来,观照去,离一切苦,得一切乐说个此喻:加果人没起心观照,就像躲在黑暗的屋里一样,一念心糊里糊涂,全无光明等到听了佛说的般若法门,并能用上这个功夫,便加同在黑暗的屋里点了明灯;点上智慧的明灯通过明灯的光明向外照见一切,透彻无碍这个,便是你本人的心光显现这样,才能离苦,才能得乐其他的法门恐怕易入岐途,长久轮回在六道之中受苦今天选择释迦牟尼佛所说般若心经,目的是要大家离苦得乐就算家中有一人能起心观照般若,那就是一个佛化的家庭了;便是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快乐之家因此,听了般若心经便不会辜负你的一生你生生世世所作的业障,都会消除也就是要大家离一切苦,得一切乐。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现在是略说经题: 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合起来说便是大智慧,亦就是无为心了波罗密是到彼岸的意思多是梵文的语尾之词,对题意无关重要心是心要,即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中心所在、总要之处经是契串历程之义;就是集言说,贯串成义指要以智慧到达彼岸,达成目标,这种智慧是人人都有的初修行者,起心观照般若,发菩提心因此,勇猛精进能够“千处祈求千处应”从观照智慧,修行而证得圆通;能施十四大无畏,能现卅二应身;救渡众生,这是因为行者从闻而修,闻性修行修的是什么?是修般若心,修大智慧心 有人会间:菩萨是修六度万行的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菩萨又名大乘心地行者,也可以说是自化度自心众心,菩萨亦能化度其他众生,正是自度度他,自心觉悟不忘度众,这是说,诸大菩萨修般若行六度万行时,亦可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于心一无所得为什么其他的五度不说呢?而只说智慧呢?这是因为如果有了智慧,其他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便都完全具足了 般若是无为法,但即是无所不为的它能行方便,可度众生故所谓无为者,利益众生无所不为,而无所得心也。
加果光是清净,不发慈悲之心,这是属于顽空枯寂,死后只不过成为顽空的心神【空灵】而已 佛说行者在一念心中要起心观照人们如果这样的修,行深便可与佛一样,同一鼻孔出气,并肩而行了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念慈悲心得到这样的效果,就是千万人,只要诚心称意自性清净,就会有求必应了古德所说:“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渡人舟”,便是这个意思希望大家同修般若法门,从了义般若起心观照观照来,观照去,终证得实相般若 请别忘了佛说我们的一心具足三般若这是以大智慧心到达彼岸的法门;也就是这部般若心经经题的实在意思其实,六种波罗密都可以到达彼岸不过前五波罗密无智慧,可能会使修行起障碍、间断;有了智慧,便不会间断地直通彼岸,了生脱死,证入佛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是般苦心经的首段;亦是释迦佛要讲修行历程主旨之指标 观自在菩萨,这个自在是身心自在就是说观自在即是最初修行者起心观照般若,而身心得大自在的行者 身自在是安泰,心自在是清净在初修行时从心起观照,观察世界诸苦而闻自性这叫观自在成就心性圆通,观察世间一切众生心性皆可从苦海得到了脱;自己自在也使众生从他的开示而得自在。
释迦说:我们应学习起心“行”观照般若,乃至二六时中起心观照般若,也就是观照智慧,行深即能照见五蕴皆空,而度尽一切的困难苦厄 五蕴是什么呢?五蕴也有人称为五阴,蕴是积集的意思是覆藏义简单说是色法和心法要观彻五蕴都空,一切皆是真实的空,这样就能了脱所有的苦了五蕴析分为色,受,想、行、识色表有形的物质与无色质之虚空;众生的身体与虚空即一故亦说是身法受、想、行三蕴均属心的起用识蕴乃分别心的本体故说是心法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般若心经的这几句,有人说是太深了这是佛对舍利子说的几句话舍利子是佛的弟子,他的智慧第一佛嘉许他在大众之中是智慧第一因此,佛对舍利子说:你行观空,亲身体空,乃四大的假合,属于地水风火,故名为四大这四大假合是空而无实的 何谓四大─地、水、火、风,加我们人身体之肋骨、皮毛等是属地大精血、痰唾、汗液等属于水大体中暖热是属火大呼吸是风大我们人便是具足这四大以为身的 观身四大为空这个空是有情的那么,无情的呢?此如桌是木造的,它依火成灰,继以风吹灰没故说无情也空了 佛说:我们要学观色不异空,观色身与空不两样,这种修法,是起心观照般若。
知色当体空,不要分别色,一切无情,山河大地、草木桌椅等,不分别它,亦不执着它,也就是色当体都是空 佛指示舍利子学修观空法,不分别它,观身外的无情万物都空换句话说,佛是指示舍利子观色当体空,不要起观分别意各位行者,我们应该学起心观色当体归空 “受想行识,亦复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