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语文课程文档.doc

27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9047605
  • 上传时间:2017-09-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2.15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饮酒(其五)陶渊明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担任过彭泽县令等小官,后辞官归隐,卒后亲友私谥靖节陶渊明的诗 汉魏南北朝 800 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今存 125 首,多为五言诗 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诗评价 昭明太子萧统,编《陶渊明集》  南朝钟嵘《诗品》把陶诗列入中品 “古来称诗圣者,唯陶、杜二公而已 (黄子云《野鸿诗的》 ) 中国古代田园诗奠基者题 解本篇选自陶渊明《饮酒》组诗(20 首)中第五首,题为饮酒,实为借酒以抒怀◆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流露出作者乐于归田,陶醉自然的心态背 景这二十首诗歌前,有一小段《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 ”一、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由虚处见意,实是写处世的哲理  返回自然 :人境、 车马喧  以“君”自指,自问自答 强调归隐之要在于心灵高远而不在隐居偏僻之地 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不能领其真意。

      ——方东树《昭昧詹言》 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王安石 二、中四句:写归隐生活的乐趣 5、6 两句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采菊、东篱、南山  7、8 两句写山间傍晚的景象, 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 见——望●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 ——晁补之《鸡肋集》●“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感近岁俗本作‘望南山’ ,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东坡题跋》三、点题作结  “此中” ,收结以上景象描写; “真意” ,呼应篇首“心远” ;▲真:真我▲得意而忘言、大辩不言(《庄子》 )▲人生境界 “真意” ,呼应篇首“心远” 意 ”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一 “真”字,更跨进一步层则“ 心远”为一篇之骨,而“ 真意‘为一篇之髓——吴琪 《六朝诗选定论 》评 介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王国维 《 人间词话 》 艺术特色 1. 冲淡自然“寄至味于淡然” 谢榛《四溟诗话》 2、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体 3、新的人生境界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辛弃疾《念奴娇》《报任安书》司马迁司马迁 : 前 145 年——?,字子长,龙门(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生平: 1、 “年十岁则诵古文” ;  2、20 岁漫游大江南北,实地考察风土人情; 3、30 岁为郎中; 4、38 岁继承父职太史令,着手写书; 5、46 岁因李陵之祸,被处宫刑; 6、53 岁完成全书,不久即去世《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 122 年) ,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纪传体的体例:十二本纪 (叙帝王)三十世家 (记诸侯)七十列传 (志人物)十表 (列时事)八书 (详制度)后人评介: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 千古之绝作 ——梁启超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报任安书》: 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前 93)十一月,时年司马迁 53 岁,任中书令 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是我国古代最能感天动地的长篇书信司马迁的人生观: 《左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 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 ,本《诗》 《书》 《礼》 《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写作背景: 前 98 年受刑; 前 96 年出狱; 前 93 年写作本文内容概述: 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了实现可贵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文章结构: 1、从对方来信提起,说明自己现实处境; 2、叙述“李陵事件”前后过程,表明自己并非出于私利; 3、借题发挥,谈对生死的看法; 4、以古代名人为例,提出“发愤而作”观点,并阐明 《史记》创作思想。

      发愤著书说”: 总结历史上一系列名人创作事例,得出“发愤而作”结论 进而说明、分析“发愤而作”的原因 表明自己的创作追求 简述自己的创作过程 “天将降大任” ——《 孟子 –告子》 “发愤而作” ——司马迁 《报任安书》 “不平则鸣” ——韩愈 《送孟东野序》 “穷而后工” ——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江淹:别赋生 平 江淹(444 —505),字文通,济阳考城( 今河南民权东北)人南朝著名文学家出身寒庶,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创 作 南朝辞赋大家,善于拟古,与鲍照并称 文辞清丽,情思缥缈 《恨赋》 《别赋》 江郎才尽  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後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 关于 “别”  六朝时期,儒学抑退,老庄思想成为主流 人性有复归自然的要求,当时文学讲究真性情,要求情感的宣泄与奔放背 景 南朝宋时,元徽二年(474) ,江淹从京口(今镇江)被贬至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做县令作者流落江南,四顾苍茫,形影相吊,亲朋别离,所以心烦意乱,对人间离别感同身受。

      《别赋》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主 旨 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文章以浓郁的抒情笔调,通过对富豪、侠客、戍人、游宦、夫妻、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社会动乱的侧影 结 构一、概述离愁之苦1、全文情感基调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2、从行子、居人两方面加以描写行子断肠,百感凄恻居人愁卧,怳若有亡 二、描写各种人的离愁别绪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为转折,引出各种别离之情状1、富贵之别 场景奢华,含泪伤神车马、地点、琴声、美人……2、剑客之别 少年报士,泣血而别聂政、豫让、专诸、荆轲…… 3、从军之别 边塞遥远,妻离子散边塞:辽水、雁山家乡:深闺、田间、太阳、露珠 4、绝国之别 秋日诀别,相见无期景色:树木、桥头人物:亲人、仆从、朋友举止:班荆、赠诗、留饮时节:秋雁南飞、白露降下 5、夫妻之别分居两地,独守空眠6、求仙之别 仙道未成,世间重别仙界:暂游万里,少别千年人间:重视别离,无限依恋 7、情人之别 光阴易逝,徘徊不去 ◆芍药之诗、佳人之歌◆美女、春色◆缠绵悱恻、不忍分离 三、结 尾 总结全文,说明离别之情是难以用文字表述的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评 价  赋家至齐梁,变态已尽,至文通已几几乎唐人之律赋矣特其秀色,非后人之所及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取诸目前,不雕琢而自工,可谓天然之句 (明-杨慎《升庵诗话》 )《诗经》诗经概述《诗经》本名《诗》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前 11 世纪— 前 6 世纪) ,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 305 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关于《诗经》的编集孔子编纂说采诗说献诗说诗之六义:诗之体 风: 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雅: 大雅小雅颂: 周颂商颂鲁颂诗之六义:诗之用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的研究汉代,儒家经典,儒家道德精神的体现对《诗经》的研究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属于经学而不属于文学《诗经》的流传、研究“今文诗派” :秦 “焚书坑儒” ,西汉伏生背颂 305 篇传授学生鲁人申培号“鲁诗”齐人辕固号“齐诗”燕人韩婴号“韩诗”“古文经派” :西汉武帝末年,鲁共王毁孔壁造宫殿发现古文(蝌蚪文)经书至东汉渐盛,至魏晋占上风毛诗(毛亨毛苌)独传世背 景《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

      秦风共 10 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秦地: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几种诗意解读1、 讽刺说(刺襄公说)2、求贤说3、怀人说4、 “爱情”说主 旨这是一篇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王国维《人间词话》结 构1、首二句以蒹葭起兴;芦苇:“苍苍” 、 “萋萋”、 “采采” 白露:“为霜” 、 “未晞”、 “未已”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魏·曹丕《燕歌行》 2、三、四句点明主题;伊人:“方”、 “湄”、 “涘” 思见心切,望穿秋水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3、后四句描述追寻困境长”、 “跻”、 “右” “央” 、 “坻”、 “沚” 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朦胧意境2、丰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3、一意三叠的音乐美諫逐客書李斯生 平 :李斯 (?---前 208),楚国上蔡(今河南)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官至丞相,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助秦统一天下。

      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而腰斩灭族•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背 景:• 战国末期,秦、楚、齐等大国兼并战争十分激烈• 斗争的策略主要是“连横”和“合纵” 秦灭六国:• -230 年 韩国 -228 年 赵国 -225 年 魏国 -223 年 楚国 -222 年 燕国 -221 年 齐国 《谏逐客书》:• 秦始皇初年,由于客卿在秦国的发展影响了原有贵族的权势,秦国贵族于是借韩国派水工郑国为秦国开渠以阴谋消耗秦国力量的事件,一概否定客卿仕秦的功绩与用心,并奏请秦王逐客于是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结构分析:1、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2、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3、用物与人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异国物、逐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美玉、明珠、宝剑、宝马…… ★转折:“今取人则不然”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4、理论概括论述,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泰山、河海、王者 ◆五帝三王所以无敌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5、得出结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从物到人▲逐客损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