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脑血管的意外康复.ppt

86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71766109
  • 上传时间:2024-08-1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92KB
  • / 8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脑血管的意外康复 脑血管意外康复血管意外康复  2 一、  概述  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运动、感觉、 言语、认知、吞咽、心理、二便、性功能等) 和死亡率高,但随着对脑血管意外早期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急性期的及时处理能力的提高,降低了死亡率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减少各种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 3 定义 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 CVA)又称脑卒中(stroke), 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hemiplegia)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 4 康康复复问题 脑卒中后可引起多种多样的原发性 功能障碍(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言语 功能 、吞咽功能、认知、心理等),它 与损伤部位、程度、性质等有关 中枢性损伤引起的瘫痪与外周损伤后瘫痪不同,它是因为高级中枢神经元受损,低级中枢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运动控制障碍),会出现脊髓反射的异常亢进,一些被高级中枢抑制的原始反射被释放出来。

      5 康复康复问题 长时间运动控制障碍((瘫痪)还可以引起继发性功能障碍(废用综合症):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压疮、 DVT 、泌尿系统感染、骨质疏松、吸人性肺炎,营养不良等一系列症状,更加重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6   偏偏瘫康复康复时机的机的选择 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只要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就可开始 脑梗死患者病后2-3天, 脑出血可稍推迟至1周左右 “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处理在“卒中单元”中 脑血管意外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发病后6个月都是有效期;若病程1年以上,康复疗效差及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降低就应回到家庭和社区继续进行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7 偏偏瘫的特的特点点n粗大异常的运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模式n反射反射调节异常异常 n肌肌张力异常力异常 n平衡功能异常平衡功能异常n精精细、、协调控制能力减退控制能力减退n姿姿势、步、步态异常异常8 5 5、、 其它其它 除上面提到的主要功能障碍外,患者可能出现精神障碍,抑郁是较常见的症状,尤其左脑前部的梗死易引起此症;如果患者反复发病,脑萎缩明显,可引起痴呆,合并有感知、认知障碍时,智力衰退会加快.9 康复目的康复目的(1)预防残疾的发生和改善运动、言语交流、认知以及其它受损的功能(身体水平上的功能)(2)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个体活动能力,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活动水平上的功能)(3)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再适应,以恢复其自立的能力、社会的活动和人际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脑卒中有关的生活质量(参与水平上的功能)10 中中风病人康复病人康复训练有哪些治有哪些治疗原原则??n中风病人应根据不同疾病、病程和目前的功能状态,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残存能力进行评定,制订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同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n(1)早期开始的原则:对生命体征稳定,发病48小时后即可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对昏迷患者或重症监护者,只要没有发热,瘫痪没有进展、血压稳定,也可以开始肢体的被动活动。

      1)早期开始的原则:对生命体征11 n(2)因人而异的原则:每个康复对象的病情不一样,自身体质也不一样,对康复的主动性也不一样,所以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可千篇一律,应采用适合病人自身的训练方法n(3)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项目要由少到多,时间逐渐增加,强度逐渐加大每次练习后以稍感疲劳为度12 n4)持之以恒的原则:只有持久锻炼才能产生相应的治疗效果如果虎头蛇尾,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的n(5)全面康复:包括身体-活动-参与三个水平疾病治疗和康复处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的治愈和病情的稳定,更重要的应当是个体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13 n2 2、、功能恢复功能恢复预后判断后判断 所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在损伤发生的瞬间,损害的严重程度对预后起很大作用 但仍有一些因素对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患者早期的表现,作为判断其功能恢复预后的依据: 14 影响影响预后的一些因素后的一些因素n病前健康状态n发病部位和范围n发病后治疗是否及时n是否早期进行康复介入n有无并发症n遗传(种族)、年龄、性别等15 偏偏瘫恢复的一般恢复的一般规律律n近端关节先于远端关节n躯干恢复先于肢体n下肢恢复优于上肢(90%、24%)n躯干恢复的顺序:头颈-肩带-胸腰-骨盆-髋16 四、康复治四、康复治疗基基础 (一)功能评定 脑血管意外后,应从3个水平上判断患者功能受损的程度,常用运动功能评定判断肢体病损程度,用改良Barthel指数判断患者ADL能力;用生活质量量表作为判断患者残障的程度。

      这里主要介绍运动功能评定17 脑卒中常用的肢体活卒中常用的肢体活动能力能力评定定n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m)n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d)n关节活动度评定n肌力评定(MMT)n临床步态评估n平衡协调功能的评定n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18           偏偏瘫康复治康复治疗的基本方法的基本方法㈠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Neurological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 (简称促进法)采取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和方法刺激感觉、运动神经,通过调整神经通路的兴奋性,促进运动神经元兴奋,使软弱无力肌收缩,或抑制脊髓反射亢进引起的肌痉挛,获得可以控制的、协调的肌肉活动,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 n  19 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中枢性促进技术(Brunnstrom技术)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Rood技术)神经发育促进技术( Bobath技术)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 运动再学习 CVA早期常用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Rood )中枢性促进技术(Brunnstrom )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 20 ( (二二) )软组织牵拉技拉技术( (牵张训练) )n定义:通过对不同部位关节、肌肉的缓慢或快速牵拉,改变或调节肌张力,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关节、肌腱组织的挛缩和畸形。

      n当肌肉受到快速牵张时,肌梭敏感性增加,使肌张力增高当肌肉受到缓慢持续牵张时,激发抑制反射,使肌张力降低,痉挛缓解21 该治疗用于:⑴脑卒中的各个时期,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各种并发症注意在偏瘫患者早期肌张力较低时,手法操作上要防止肌肉的拉伤或关节的损伤、脱位有明显肌痉挛时,避免突然用力过猛造成损伤⑵骨关节疾病(ROM受限)22 牵拉方法拉方法  手法手法牵拉拉:治疗者对发生紧张或痉挛的组织或活动受限的关节,通过手力牵拉,并通过控制牵拉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来增加痉挛组织的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手法被动牵拉是一种短时间的牵拉,一般每次牵拉持续10-15秒,重复3-4次这种牵拉步容易引起肌肉的牵拉反射和增加已经被拉长的肌肉张力,有时也称为静态牵拉23 牵拉方法拉方法机械装置被机械装置被动牵拉拉:利用小强度的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收缩组织的一种牵拉方法牵拉时间至少要20分钟,甚至数小时,才能产生治疗效果主主动抑制抑制:在牵拉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地抑制,此时进行牵拉的力最小临床上常用地主动抑制手法有以下几种,收缩—放松;收缩-放松-收缩;拮抗肌收缩24 牵拉方法拉方法自我自我牵拉拉:由患者自己完成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可以利用自身重量作为牵拉力量。

       25 ((三三)肌力)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单纯肌力训练会干扰运动控制协调,加重肌肉痉挛模式,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但近年来的研究提示,痉挛肌本身也存在肌力减退问题肌力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仍不可缺少,尤其是在偏瘫的早期和恢复期肌力训练中应遵循: ① 重点加强软弱无力肌群的力量训练偏瘫早期着重进行健侧肢体的肌力练习,通过健侧抗阻用力促发的联合反应,诱发患侧无力肌群收缩 26 ② 痉挛期患者应避开加重痉挛的肌力训练,如上肢的屈肌群、下肢的伸肌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上肢伸肌、下肢屈肌的肌力训练,通过脊髓反射中的交互抑制原理,抑制拮抗肌的痉挛,矫正屈、伸肌力量之间的不平衡有学者发现,下肢递增负荷踏车运动能提高肢体活动能力而并未使下肢伸肌痉挛加重; ③ 以多轴位、多关节、多组肌群参与的综合肌力练习,取代单轴位、单关节、单组肌群参与的肌力练习恢复期在日常活动中训练肌力,如坐站练习、上下楼练习,加负荷踩车练习等  27 ④ 肌力训练中,离心训练较向心训练更适合于脑卒中的患者有条件的单位可在等速练习器上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力量训练。

      在各种主动活动、器械活动和日常功能活动中亦应注意逐渐增加负重的肌力练习⑤ 肌力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注意患者有时过度疲劳或抗阻用力过大,会诱发肌痉挛一旦出现肌痉挛应立即停止训练,抑制肌痉挛对肌张力较高者最好不进行肌力训练 28 ((四四)关)关节活活动范范围训练    当处于软瘫时,活动各关节范围不宜过大,不要牵拉关节,尤其是肩关节很容易发生半脱位和损伤髋关节被动活动中,开始时幅度也不宜过大在作屈髋屈膝位时应防止髋向外侧倒,以免损伤髋关节或内收肌群,从而发生骨化性肌炎对于肌痉挛、关节活动范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者,活动时要避免突然快速的牵张,这样不仅不能改善活动范围,反而会加重肌痉挛,造成关节、肌腱、韧带的损伤 29 关关节活活动度度维持持训练 n在训练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n(1)早期开始,一般可在发病后的2-3天进行n(2)患者应取仰卧位 n(3)两侧均要进行训练,先做健侧,后做患侧n(4)活动某一个关节时,近端关节必须予以固定n(5)手法要轻柔适度,避免产生疼痛n(6)手法的速度要缓慢,有节奏,一般一个动作需要3-5秒n(7)各关节的诸运动方向均要进行训练,每种运动各3-5次为宜。

      n(8)一般在无疼痛状况下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不得出现超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特殊关节除外如肩关节在弛缓期仅能完成关节活动度的50%,随着关节功能的改善逐渐加大活动度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受限,与痉挛有关,当运动功能改善后,可由发病初期每日两次,改为每日一次,直至终止训练n(9)对伴有疼痛的关节,训练前可进行热敷等物理治疗30 ((五五)平衡)平衡训练           平衡功能的训练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十分重要,这些患者由于平衡障碍,影响了许多日常功能活动的进行恢复平衡功能的康复训练应分阶段进行把坐、立位平衡分为三级,即1级静态平衡,2级自动态平衡,3级他动态平衡训练需从1级、2级开始,逐渐达到3级通常把训练分为四步: ①坐位平衡练习; ②站立平衡练习; ③坐位起立平衡; ④步行平衡练习  31 站立位平衡站立位平衡训练I级平衡平衡训练::n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站立姿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站立姿势的的训练,患者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站立位,必要,患者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站立位,必要时治治疗师帮助帮助n开始开始时两足两足间距距较大,以提高大,以提高稳定性;在能定性;在能够独立站独立站立后逐步立后逐步缩小两足小两足间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难度度32 站立位平衡站立位平衡训练II级平衡平衡训练::n指患者可以在站立姿指患者可以在站立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斜及旋转运运动,并保持平衡,并保持平衡的的训练n开始开始时由治由治疗师双手固定患者双手固定患者髋部,部,协助完成重心助完成重心转移和躯体活移和躯体活动,逐步,逐步过渡到由患者独立完成渡到由患者独立完成动作作 33 站立位平衡站立位平衡训练III级平衡平衡训练::n指在站立姿指在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n患者可以采用平衡板患者可以采用平衡板训练、站立作、站立作业训练等等34   专门设备的平衡训练平衡平衡仪训练(静(静态))n患者站在平衡患者站在平衡仪平台上平台上n双上肢自然下垂,掌心双上肢自然下垂,掌心n朝向体朝向体侧n通通过观看平衡看平衡仪屏幕上屏幕上n的各种的各种图形,按形,按图形要形要n求完成立体重心的求完成立体重心的调整整n注意室内安静,保注意室内安静,保证患患n者精神集中者精神集中35 专门设备的平衡训练1.提供提供动态, ,轴向向, ,静静态,坐位四种平,坐位四种平衡衡评估和估和训练2.2.增加躯干增加躯干传感器感器则可可评价本体感价本体感觉练习中躯干控制的情况中躯干控制的情况软件系件系统含含评估、估、训练3.3.不同的支撑平面的不同的支撑平面的变化提供了从化提供了从20%-100%20%-100%不同程度的不同程度的负重的本重的本体感体感觉练习及躯干的及躯干的练习4.4.对髋、膝、踝、膝、踝损伤及神及神经运运动控控制障碍的患者制障碍的患者进行行评价及治价及治疗. . 36 理理疗     (1)生物反馈治疗  患者可以通过肌电反馈和训练,达到有意识地控制肌肉收缩。

             (2)功能性电刺激  可选择性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有预防肌萎缩的作用例如,刺激胫骨前肌以矫正行走中的足下垂;也可在电脑程序控制下刺激使肌电触发的瘫痪下肢行走       (3)其它的理疗方法  血管内氦-氖激光照射、超声治疗、水疗等37 ㈡㈡作作业治治疗(OT)(1)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鼓励患者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随着患者功能的改善,治疗师应指导进行体位转换训练,开始先进行床上翻身练习,能翻身后,进行卧位和坐位的转换在完成了上述能力的训练后,应重点加强步行、上下楼梯的训练上下楼时,如果为了练习上下楼梯能力,则健侧腿先上,患腿先下;如果是为了加强患腿的力量练习,则上楼时患腿先上,下楼时健侧腿先下对于那些残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指导其如何利用健侧肢体完成日常的穿衣、洗澡等活动,如何正确使用轮椅、拐杖和一些常用的生活辅助具 38 ㈢㈢矫形器和形器和辅助具的使用助具的使用 早期为了保持患者抗痉挛模式体位和防止关节的畸形,可带矫形器,如防止足下垂和内翻的矫正鞋、防止膝过伸的矫正器等一些上肢屈肌痉挛严重者,可用夹板或矫形器把上肢固定在伸展位,通过持续的对抗与牵张,有利于痉挛的缓解。

      对于偏瘫后遗症导致行走困难、一侧手失用的患者,要学会手杖、拐杖、轮椅的使用,学会单手使用一些特殊辅助具,使患者最终可以借助矫形器和(或)辅助具完成日常活动和参加社会工作,摆脱残疾或残障对自己的困扰 39       3.康复工程:矫形器和辅助具的使用   早期为了保持患者抗痉挛模式体位和防止关节的畸形,可带矫形器,如防止足下垂和内翻的矫正鞋、防止膝过伸的矫正器等40 ㈣㈣其它其它     1、传统医学:中医、针灸、      2、高压氧疗、量子血液疗法等均可用于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3.药物及手术  康复治疗时期仍需要临床药物的维持,对于一些并发症,如痉挛、疼痛、肿胀等,药物治疗不可缺少痉挛治疗苯二氮卓类、 baclofen 、dentrolene 、神经阻滞技术、化学神经阻滞技术.脊髓旁或皮下埋置泵治疗对缓解疼痛、痉挛有效此外,还可以借助手术方法解除肌腱挛缩、矫正关节畸形41 4.强迫性治疗   该治疗是利用某种装置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使用,同时强制患者每天至少6h进行患侧肢体的日常活动训练,从而提高患肢活动能力这适用于患肢腕、指关节已有部分伸展功能的患者。

       42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综合性康复措施如减重步行训练+功能性电刺激,肌电反馈+运动疗法+药物等综合技术的应用,在运动功能的恢复上优于单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再结合中医针灸等传统治疗,效果更佳 43 .中中风病人在床上病人在床上该怎么躺?怎么躺? n偏瘫康复治疗中,正确的体位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我们经常看到偏瘫后遗症的患者,拖着艰难的脚步踟躅而行上肢弯曲着,成“挎篮”状;下肢向外撇,成“划圈”状这是典型的“偏瘫步态”,其实是一种“误用综合征”这种异常的步态,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多数是可以避免的,并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44 n良肢位与功能位不同,它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偏瘫急性期康复治疗所设计的仰卧位、患侧在上方与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姿势,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45 n(1)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忱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至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n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沙袋,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

      46 卧位下抗痉挛体位训练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度,下面用枕头支持,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枕 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一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47 卧位下抗痉挛体位训练    (3)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结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朽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个枕头,背部挤放一个忱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体位48 关关节活活动度度维持持训练 n偏瘫由于运动功能的丧失,长时间的肢体不活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挛缩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挛缩和早期使患者体会正常的运动感觉,促使运动功能改善,在卧床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是非常必要的49 关关节活活动度度维持持训练n在在训练中中应遵循以下几遵循以下几项原原则:n(1)早期开始n(2)患者应取仰卧位 n(3)两侧均要进行训练,先做健侧,后做患侧n(4)活动某一个关节时,近端关节必须予以固定n(5)手法要轻柔适度,避免产生疼痛n(6)手法的速度要缓慢,有节奏,一般一个动作需要3-5秒。

      n(7)各关节的诸运动方向均要进行训练,每种运动各3-5次为宜n(8) 对伴有疼痛的关节,训练前可进行热敷等物理治疗50 n当处于软瘫时,活动各关节范围不宜过大,不要牵拉关节,尤其是肩关节很容易发生半脱位和损伤髋关节被动活动中,应防止髋向外侧倒,以免损伤髋关节或内收肌群,从而发生骨化性肌炎n对于肌痉挛、关节活动范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者,活动时要避免突然快速的牵张,这样不仅不能改善活动范围,反而会加重肌痉挛,造成关节、肌腱、韧带的损伤51 桥式运式运动 n“桥式运动”是早期床上体位变化的训练内容之一,因其姿势像“桥”故而得名n一般可分为双桥、单桥两种,桥式运动能增加病人对髋、膝关节的运动控制,增强腰部肌肉和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促进髋和膝的分离运动n当病人能熟练完成时,他就可以随意将臀部抬起使其处于舒适的位置,为将来的坐和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础,防止以后步行伸髋困难52 n方法:n(1)双下肢屈曲,双足平放在床面n(2)患者双手交叉,患侧拇指在上方,双侧上肢肩关节屈曲90度,肘关节伸展n(3)辅助者双手固定患者骨盆,协助完成搭桥动作n(4)指示患者将臀部抬起,使髋关节尽量伸展,诱发在膝关节屈曲状态下,髋关节完成伸展的分离运动破坏联带运动对下肢运动的束缚。

      n(5)将双膝关节之间放一本书,让患者夹住,不可落下促使患肢在屈髋、屈膝的状态下,抑制膝关节外展,外旋的联带运动 53 n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在床边,小腿垂直于床沿外,在床边根据患者小腿的长度垫脚凳治疗者向前牵拉股四头肌同时下压,使小腿便地面垂直,全脚着凳,髋关节充分伸展、骨盆抬起,如此反复54 中中风病人尽快坐起有什么益病人尽快坐起有什么益处 n中风病人学会了如何在床上翻身和床上平移后,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学习如何从床上坐起因为长期卧床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体位性低血压等而且康复的进程也是从卧位到坐位到站位,尽快坐起能加快康复进程及早采取直立位(即坐和站), 55 n(1)发病后早期初次坐起或长期卧床后拟坐起时,为避免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应采用逐渐增加角度的被动坐起法可先将床头摇起15°-30°,休息3-5分钟,逐渐加大角度,每次增加10°-15°,增加坐起时间5-10分钟,经过2-3天的训练呈床上90°坐直位n(2)当病人可90°坐直并能保持30分钟后,即可开始练习独立坐位及转移动作等n(3)坐起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等症状时,应立即恢复平卧位,然后再酌情调小角度,逐渐增加病人身体耐受力。

      要注意检查训练前后的血压和脉搏变化n(4)当病人能达到90°被动坐直位后,让其不依靠床独立保持坐位可先用手拉住床栏保持平衡,逐渐至独立坐位,训练坐为平衡56 坐站坐站训练 n可先借助直立床或直立架体会站立的感觉,用镜子矫正站立位的姿势,病人双下肢负重较好时,然后练习由有依托到无依托的坐站训练n注意起立时双下肢要同时负重,尤其让患者反复体会患腿支撑坐站的感觉,n方法:1.病人取坐位,双脚平放地上,双手叉握,双肘伸直,头向前,身体向前倾,重心移至脚,双足,双腿一起用力站其,然后挺胸、收臂、站直在帮助下(控制膝部,腰部关控制膝部,腰部关键点点)站立可先在高凳上练习坐站,然后逐渐过渡到低凳坐站n2.从靠墙站立逐渐过渡到独立站立, 57 步行步行训练n恢复步行能力是大多数偏瘫病人及其家属最迫切的要求,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并不是越早下床练习走路越好,以往常见家属在最早期架着或拖着病人行走,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可加速异常步态的出现以及髋、膝关节的损伤一旦出现这些异常,纠正起来相当困难 58 步行步行训练             在分析步态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结果,针对引起步态异常的原因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异常步态有划圈步态、长短步态、膝过伸步态等,这是由于下肢肌群力量不平衡、关节肌肉协调控制能力不足,在不具备行走能力时过早负重行走造成的,而且已经形成的异常步态往往难以矫正所以,对于偏瘫患者在功能恢复期中59 要求具要求具备以下条件才可以下条件才可练习步行:步行:①站立平衡已达到2级以上②受累侧下肢能支撑身体3/4的重量(可用磅秤测定);③受累侧下肢具有主动屈伸髋、膝能力60 训练前准前准备n训练前准备:步行前,患者必须能保持坐位和立位的平衡,在帮助下(扶持或靠墙)能完成步行的分解动作:体重的侧方转移,即重心能左右、前后移动,能在原地完成健侧和患侧下肢的单腿站立,在一侧腿站立时务必对侧膝屈曲、单腿向前迈步并退后、向外迈步并收回61 平行杆内平行杆内训练n平行杆内训练:要求患者学会手扶平行杆由坐位站起和坐下,并能在立位进行不同方向的重心转移在平行杆内练习向前走、向后倒走、转身、测方走,有些平行杆中间有左右分离板,患者在杆内行走时,两足应尽量靠拢分离板62                                室内行走:在平行杆内不扶杆能行走时即可进行室内行走开始在室内平坦的地面上短距离行走,可借助助行器、手杖,但对于一些有可能恢复功能的患者不用助具,要鼓励患者向患侧负重、过障碍、上下楼梯和斜坡。

      63 n在活动平板上练习行走:可以通过调节活动平板的速度与坡度,以练习行走速度感觉和节律感,使其适应实用步行速度,增加行走耐力,同时还可以在平板上训练正常的步态应注意的是步速不宜过快,以免紧张而发生患肢肌痉挛64 n注意事注意事项::n(1)在步行时,家属应注意在病人的患侧,保护病病人,以免摔人,以免摔伤随着病人的步行能力的加强可逐渐放心让病人独立步行n(2)在步行训练时当患腿作为支撑腿时要避免患侧膝膝过伸伸,应帮助病人在患侧支撑时充分伸展髋关节当患侧腿作为摆动腿时,应该降低骨盆,尽量放松膝关节,使摆动的膝关节完成屈曲而向前迈步不让病人在膝关节屈曲不充分时用力抬高患腿,因为这样只会抬高骨盆,腰和骨盆的转动把患侧腿甩向前方,形成偏瘫划圈步态n(3)步行训练应该循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持之以恒.65 如何上下楼梯?如何上下楼梯?n加强上下楼梯的能力也是偏瘫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部分之一,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上下楼梯,偏瘫患者上下楼梯训练应遵照“健足先上,患足先下”的原则66 脑卒中其他的康复治疗吞咽障碍吞咽障碍:n1.患者在开始经口摄入液体或食物之前,都采用简单镜有效的床边检查方案对其 吞咽功能进行筛查。

      确定有副否吞咽障碍,必要时进行电视吞咽录像检查和纤维内镜检查n吞咽障碍的治疗包括代偿性策略(姿势改变、加强感觉输入信号、吞咽动作训练、对部分选择性吞咽过程的自主控制)、积极的训练计划或饮食改变食物的黏稠度,以确保食物的标准化、黏稠度和可口性n吞咽困难的处理包括不经口进食(经皮胃造瘘可能优于鼻胃管)、心理支持和护理干预67 n脑卒中之后伴发的吞咽障碍发病率很高,通观近期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51%~73% ,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n吞咽困难可造成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吞咽困难患者有1/3会发生误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脱水、心理障碍等并发症n吸入性肺炎主要由口腔内容物或胃、食管反流物反复误吸所引起是一种危重病症,其病死率高达40%~60%68 吞咽困吞咽困难患者如何患者如何选择进食体位食体位 n病人进食时的姿势可能是影响进食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病人能够坐起,就不应在床上饮食躯干的屈曲和不习惯的食物摆放及手的操作使进食活动更加困难有吞咽障碍的病人在床上半卧位喝水几乎不可能的,这样喝水很容易呛着在轮椅上,躯干也应向前屈曲n因此,应转移病人到饭桌前的直背椅上,以保证正确的坐姿。

      瘫痪的手放在桌子上帮助伸直躯干并防止患侧向下拉成屈曲,从而使头保持直立位但是适合病人的体位并非完全一致,实际生活中要因人而异69 吞咽困吞咽困难者如何者如何选择食物和餐具?食物和餐具?n病人可用蛋羹、米粥等食物进行初期训练,逐渐过渡到进普通饮食和水另外,要兼顾到病人的喜好及营养成分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应避免使用干燥、易掉渣的食物,后期可试着吃稍加烹炒的蔬菜、饼干及面包n选用适宜的餐具有助于摄食的进行应选择薄而小的、难以沾上食物的餐具70 吞咽困吞咽困难者每次者每次宜吃多少食物?宜吃多少食物?n对吞咽困难病人进行摄食训练时,如果量过多,或会从口中漏出或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先以少量试之(3~5毫升),然后再酌情增加根据不同的需要量,每日恰当地分配,遵循“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71 大小便失禁:大小便失禁:n1.对急性患者的膀胱进行评价,尿动力学方法残余尿测定n2.留置的导尿管避免尿路感染风险增加争取在48小时内拔除n3.为尿失禁或尿潴留患者制订和实施个体化的排尿训练计划n4.持久便泌或大便失禁的患者实施肠道管理计划72    营养不良养不良    所有患者入院后应尽早进行营养和水分的评价。

      用各种方法维持和促进食物和液体的摄入这需要处理妨碍进食的具体问题;必要时提供辅助进食措施;吞咽困难患者坚持经口进食流质;迎合患者的偏食如不能进食,可能必需经胃造瘘进食73 痉挛处理理:1.采用抗痉挛体位、全关节范围运动、伸展运动、夹板固定、系列石膏铸型或外科手术矫形治疗痉挛和挛缩2.考虑应用替扎尼定、丹曲林和口服巴氯芬治疗导致疼痛、皮肤卫生不良或功能减退的痉挛状态替扎尼定应专门用于慢性卒中患者3.在卒中恢复阶段不使用地西泮或其它苯二氮卓类药物,因为这类药物除由有害的镇静不良反应外还可能对恢复由不利影响74 4.对于因残性或痛性痉挛或挛缩导致皮肤卫生不良或功能减退的患者,经过选择后可考虑使用肉毒杆菌毒素肌内注射或苯酚/乙醇神经干阻滞5.可考虑鞘内注射巴氯芬6.必要时可考虑神经外科手术,如选择性后根脊神经切断术或后跟脊神经进入区75 肩痛肩痛n肩痛是中风病人常见的症状肩痛可以表现为自发痛,但大多出现在对患肢进行治疗或检查过程中,患肢被动运动到某一位置时,病人开始主诉尖锐的疼痛疼痛若逐渐加重,会出现于所有运动中,有时非常剧烈,并呈持续性故病人不敢主动或活动患肢,这可能成为病人康复过程中的妨碍因素,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治疗的进行。

      n其原因一般认为可能与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及中风后肩关节正常的运动模式被破坏有关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家属以及陪护人员不恰当的辅助方法,如过度的牵拉患侧、训练时过度的肩关节活动、患侧输液等都会造成肩痛甚至引起肩部损伤76 肩关肩关节半脱位半脱位n肩关节半脱位通常指盂肱关节半脱位其发生率在60~70%多数在病后3周内特别在上肢松弛状态下发生因为稳定肩关节的周围肌肉,如岗上肌,岗下肌,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的松弛,使固定肩关节的稳定机构强度降低,加上患侧上肢的重力牵引使其向下移位,使肩关节脱离正常位置所致n检查n (1)在坐位上肩峰下可触及凹陷;n(2)X光平片: a )病侧肩正位肩峰与肱骨头之间间隙>14mm;b)两侧肩正位片比较病侧上述间隙比健侧>10mm或以上77 n肩关肩关节半脱位病因有半脱位病因有n(1) 肌纤维呈水平走向的冈上肌、冈下肌为主的肩部肌肉的机能下降;n(2) 肩关节囊本身的松弛,破坏及长期牵拉延长;n(3) 肩胛周围稳定结构的张力下降或拮抗肌之间张力的失衡,以及躯干患侧侧弯引起肩胛下旋,而导致肱骨的相对外展,肩关节囊上部的松弛;n(4) 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后部的萎缩,肩关节囊后部稳定更为薄弱。

      78 n治疗方法:n(1) 用肩带固定,(站位)n(2)  叩打  对近端弛缓的肌群,如三角肌中部、后部纤维,冈上肌,菱形肌等可施用叩打方法,叩打前要调整患侧上肢呈抑制痉挛模式体位(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平放在治疗台上)叩打手法节奏要快,力量均匀n(3)挤压n(4) 控球控球训练 患者在治疗台前取坐位,患手放在球上控制不动治疗者协助调整姿势,使肩胛骨尽量外展,上肢前伸,两侧肩呈水平状态 79 肩肩- -手手综合征合征n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出现患者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色改变其早期常表现为患手出现肿胀,产生明显的运动受限,手指变粗,皮纹消失,皮肤呈粉红色或紫红色,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手被动旋后,腕背伸受限,手指间关节处于伸展位屈曲时受限,被动活动时可引起疼痛80 n肩肩-手手综合征合征病因不清有人认为本病由于植物神经系统障碍导致血管舒缩机制改变引起;另有人提出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引起肢体血液循环改变,致使手和肩的组织产生水肿而发病81 n早期早期:以肩、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被动运动时尤为明显,可有活动受限,皮肤肿胀常感到腕部旋后、背屈困难  n中期中期:本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消失,皮肤肌肉逐渐萎缩,关节活动受限明显。

      n晚期:晚期:又称后遗症期,此期皮肤肌肉萎缩更加明显,关节活动完全受限,甚至挛缩畸形,丧失功能82 n肩肩-手手综合征合征应该如何治如何治疗??  n(1)防止患手长时间处于下垂位,让腕部关节保持背伸n(2)向心性压缩缠绕法用2~4cm粗线绳逐个手指绑扎至脂根,随后释放,可收到良好效果n(3)冰水浸泡法:1:2冰水中来回三次,每次短时间n(4)冰热水交替法:冰水5~10分钟,温热水10~15分钟,每天3次n(5)做患手被动,主动运动n(6)药物治疗: 83 n肩肩-手手综合征合征应该如何如何预防?防?n(1)良肢位的摆放:要求在任何体位时都应避免腕关节的屈曲,保证腕关节尽可能处于背伸位n (2)避免过度牵拉:被动活动关节应因人而异,患手过度被动活动可能导致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损伤n(3)肩吊带的应用:早期应适当应用肩吊带,以防止肩关节脱位,并应防止肩关节的过度牵拉n(4)运动疗法:患手做主动和被动运动,治疗师对关节做被动活动,或者患者自己利用健手握住患手做患侧上肢的上牵运动及手指腕关节的屈曲背伸运动可防止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有利于患肢的血液回流84 中中风病人需要什么病人需要什么样的家居的家居环境境 n1)出入口:使用轮椅者通行的门口不应有门槛、台阶,应为平地或防滑斜坡,斜坡的倾斜角为5度。

      门口宽度应为100-114厘米,一般应在80厘米以上n2)楼梯:每级梯的高度不应大于15厘米,深度30厘米,宽度在1.2米以上,两侧有65-85厘米高的扶手,梯面要用防滑材料n3)厕所:坐便器的高度应为40-45厘米,两侧安装扶手,两扶手相距80厘米左右用坑式便器时需加用中空的恭凳或如厕专用轮椅,侧墙有扶手n4)洗手池:池底最低处应大于68厘米,以便乘坐轮椅者便于接近洗手池,便于乘坐者伸手用水装有长柄式的水龙头更易操作n5)浴室:乘坐轮椅者的浴盆盆沿高度应与轮椅座的高40-45厘米左右,浴盆底部与地面应有防滑装置,盆周墙壁有扶手,水龙头应为长柄式n6)室内安排:地面应防滑地毯应尽量去除,通道宽1.2米以上乘坐轮椅者的床侧、柜前、桌前应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容许轮椅回旋餐桌或书桌下应便于轮椅推进,乘坐者能坐在轮椅上进行桌面操作需经常取用的衣物及水龙头、电开关、插座等应在病人伸手或使用自助具可及的高度85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dance !86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