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石青砖黄土黑瓦河南郏县堂街镇临沣寨_薛力.pdf
4页TRAVEL行走临沣寨, 也叫红石寨, 位于河南郏县堂街镇, 处在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村庄北有汝河, 南有紫云山, 南北朝时, 此地名水田村明代后张姓聚居, 改名“张家埂” 万历年间, 山西洪洞县朱氏迁居于此, 始为张家佃户200年后, 朱姓逐渐发迹, 而张氏衰微, 此地又更名为 “朱家洼” 其后, 朱家后人朱紫贵出任汝州直隶盐运司, 氏族进一步兴盛在其归隐家乡的时候, 考虑到当时中原捻军出没, 治安混乱, 于是率众修筑寨墙, 在原有土墙的基础上营建了石墙和护寨河工程于清同治元年 ( 1849 年) 开始, 1862 年竣工, 耗时 13年因筑墙石料取自紫云山的红色砂岩,观之如红色的寨堡, 故名红石寨出于防卫所需, 朱家后人沿寨墙开挖小河, 并取土填塞于石墙之内小河原宽15 m, 目前只有10 m左右在它与城墙之间, 有一条3 m宽的小道, 已经绿树成荫寨墙长1.1 km, 墙体高6~7 m, 底宽5 m,顶宽3 m, 有明显收分墙身土筑, 内外两侧均有红石条包砌, 俗称 “里生外熟” 筑城的红石条长60 cm, 截面为边长20 cm的正方形为了加强外部石块与内部夯土的连接, 石块每皮一顺一丁。
在墙顶, 外侧砌60 cm厚的女墙, 垛口800个内侧不设, 便于村内居民察看寨墙上的情况寨门石墙上设有三个门西门 “临灃” , 有面临沣水的意思此门位置偏北, 开在最靠近沣水的地方, 面朝西北东门偏南, 名“溥滨” , 其意多解或说, 这是指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或说, 这是 “利溥渠之滨” 之意” [1]但考虑到这里的位置面朝柏水, 解释为 “广大的水边” 更为直白南门开在城墙的西南角, 面南而设, 名 “来熏” , 隐指南面的洼地曾有千亩芦苇, 南风而来, 清香阵阵红石寨无北门, 其原因可能是寨北不远就是宽阔的北汝河, 此处田地狭小, 并无交通要道, 故不设从风水上来看, 寨北闭合也有利于留住南来的熏风寨门的防御性很强如东门溥滨门前墙体稍作内凹, 形成八字形空地, 既方便出行时观察外界, 又能够从墙顶三面攻击来犯之敌它省略了瓮城之功, 却有多重之效此处的墙体较一般厚重高大, 可以抵消凹入带来的薄弱感, 也便于开设券洞门洞用红石起券, 内外两道, 中间设券拱式门槽闭合时, 门框隐藏在券洞之后,外敌无隙可钻开启时, 门扇藏于侧槽内,不碍通行门洞上面镶嵌着门匾, 也是红石做成。
溥滨” 两字酣畅淋漓, 水气扑面为了烘托门匾, 下部的石头雕成石座形券洞上方有小屋一座, 行瞭望之事, 并增加券洞的压重房屋一开间, 九脊顶, 正面开格栅门, 面朝城墙之外, 后侧设有石梯通向寨内路网石墙内部基本上是平地, 大大小小的院落规则排列由于寨墙的西门偏北, 东门偏南, 南门偏西, 因此, 它们与内部道路的衔接就没有形成直通的大路, 而是各据一条, 通过丁字交口转接由于门的朝向与城墙垂直, 并非完全正向, 因此内部道路与东、 西两门交接也不是一条直线, 而略呈弧线从大门口向内看, 不见道路的尽头这三条路和城内东北部的一条南北向道路形成了风车状的路网, 在此基础上, 再分出若干小道连接每家每户因为未设北门, 东部南北向的道路北部是一个盲端它与另外三条看不见尽头的道路鱼龙混杂, 真假难辨这种包含丁字口、 断头路的交通网可以防止寨内空间被一眼看穿, 进一步迷惑外敌[2]建筑平面村中的建筑是合院形典型的形制是正房殿后, 厢房两侧, 倒座在前三者相互独立, 依靠院墙围合倒座向西偏移, 留出东面设门大门一开间, 两层, 上层是阁楼, 对外设通风瞭望窗, 下层是入户的门厅为了防御外来的煞气, 美化门厅, 常在正对的东厢山墙上做一个小龛。
龛多用整红石青砖红石青砖 黄土黑瓦黄土黑瓦 河南郏县堂街镇临沣寨 LINFENG ZHAI IN HENANLINFENG ZHAI IN HENAN撰文薛力01122JUL 2015块红石起券, 高60 cm, 宽35 cm, 顶与人高平齐规模小的合院只有一进, 大的可达三进在合院中, 正房位置最高, 前设踏步两侧的厢房地势稍矮, 大门最低厢房彼此靠得很近, 其山墙已经遮挡了正房和倒座的次间窗户, 庭院呈现出工字形初看似乎并不合理, 但考虑到正房与倒座的次间是私密性的用房, 这么做是遮挡视线的自然之举另外, 狭长的院落也利于节约用地屋面建筑单体长方形, 一般三间明间设门, 次间开窗房屋进深小中跨采用抬梁式以获得大空间, 两侧山墙为墙上搁檩的结构, 节省木材二层房屋以木梁作为楼层屋面有举折, 檩上架椽, 铺望板, 敷灰, 然后排小黑瓦, 比较厚重由于冬季寒冷, 屋面除了边上两垄设有瓦沟, 其余都用小瓦密排, 以求迅速融化积雪, 避免冻涨后损害屋面除了屋面以外, 墙体的隔热保温也是一个必须满足的条件红石寨的民居采用蓄热性的土墙体土廉价易得, 无毒无害,深受百姓喜爱, 但它受弯强度小、 防潮能力低, 因此必须与砖、 石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如果按照土墙中砖石多少来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里生外熟墙, 其二是土坯墙, 其三是夯土墙02030401 红石寨的寨墙02 寨墙顶部03 寨门04 住宅的院子123行走墙体里生外熟墙外用砖包内用土填, 是当地非常成熟和常见的做法它可以是在两层砖墙的内部填土, 也可以是一层砖墙一层土外侧的砖墙清洁耐久, 内部的土墙隔热保温因为是复合结构, 墙体的厚度达到了50 cm左右这种厚度, 还可以承受屋面的重量, 减小压强由于外部包砖到顶, 墙体的砌筑就非常考究下部常用红石砌筑40-50 cm到的台基, 然后再用红石砌筑50 cm, 由此形成一个稳定的勒脚, 减小在松软的地基上沉降门窗洞口的两侧均用青砖包砌, 上下则用红石作为窗台、 过梁与垫石为了加强外包砖墙和内部填土之间的连接, 在墙面之上, 还预埋了把石它们是截面15 cm左右的正方形石条, 长度和墙体等宽, 两头大, 中间小, 就像燕尾榫[3], 因为呈丁字形砌筑在墙内, 所以也叫丁石这些石头一般上下交错摆放, 这样就能把外墙和内部填土牢牢固定从尺度上看, 红石与青砖相当协调过梁相当于4皮或5皮青砖的厚度, 梁垫、把石以及窗台相当于2皮红砖。
建筑的侧面也有青砖包砌, 山墙为硬山式檐墙前面有木构门窗, 因此防水成为必要, 一般伸出椽子出挑屋面房屋的两侧, 利用预埋在山墙中的红石进行出挑红石与墀头等宽, 上下两层它覆压了外层的包砖和内部填土, 起到了把石的作用有的建筑是两层楼, 为了节约成本, 下层是砖包土, 上层是土坯墙体上也要使用红石的过梁、 梁垫以及把石土坯因为有砌筑的缝隙, 既不美观也不耐久, 常抹白灰最为节省的是夯土墙, 它由黄土夯筑而成, 一般用在次要用房, 下部必须垫放砖石防潮在门、 窗洞的周边, 为了固定过梁等木构, 美化洞口的脸面, 也用青砖和红石包砌此地偶发大水, 因此建筑的内外高差比较大, 这也是墙体下面要有是砖石垫层的原因装饰红石寨的民居总体来说装饰比较内敛建筑的美主要通过青砖、 红石、 黄土、黑瓦的材质表现和相互搭配生成, 总体风格稳重、 含蓄、 精严红石质地松软, 易于加工, 但强度低,不宜雕饰繁密其表面一般素平, 依靠斜向的找平纹路取得质感大多数过梁、 把石都是如此偶尔也有在过梁上线刻 “福禄祯祥” 的字样, 或是在门槛石的表面雕成海棠花形另外, 在山尖的下部, 也会用整块红石雕成漏窗它位置较高, 人所不及,所以也能较为耐久。
还有一些细节上, 也反映了当地百姓的一些个人情趣它们集中体现在石雕、木雕、 砖雕以及一些金属构件上红石寨的形成说明了在地基松软的洼地建设村寨时人们对材料的一种选择它利用了红石较为坚固、 防潮和易于获取的特点由于气候寒冷, 因此里生外熟的砖土复合墙得到了广泛运用, 由此产生了把石、 梁垫、 铰链式门洞的构造当地狭长的庭院结构以及高耸的门楼则反映了当地居民与山西的渊源关系参考文献:[1] 鲁书甜, 刘书芳, 王玉婷.晋商文化在中原的留痕-临沣寨 [J] .山西建筑, 2007,( 09 ) : 73-74[2] 史学民, 张丹, 靳祥升.河南省郏县临沣寨古村落形态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2011, 39 ( 5 ) : 2969- 2971[3] 刘书芳, 鲁书甜.乡土建筑中的石作技艺-以平顶山地区的临沣寨为例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9 ):3995- 3996,3999摄影: 薛力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 2015.06.150506124JUL 20150708091005 民居大门06 小龛07 山墙的把石08 石窗和把石09 大门10 木雕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