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研究.doc
21页1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研究洋恒中学 唐瑛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比较是人们研究问题了解世界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同类事物相较)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1]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比物丑类) ,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之触类旁通而比较阅读法也并非现代人发明的一种方法,它是古代一向就有的传统的读书方法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从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中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扬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2]如果没有对这些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作者是无法归纳出如此精当的评价的由此可见前人早已在自己的学习研究中广泛使用比较阅读一、什么是比较阅读所谓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加以对比,以辨别事物的异同、优劣或高下,帮助人们准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只要是思考,都会与比较有缘概括起来说, “比较”有两层意思:一是“比” ,即要将不同事物或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较” ,有“相竞” “比照”之意即把“此”和“彼”互为参照,互相作比,从而求同存异,鉴别选择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篇(段)或两篇(段)以上的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或选段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比较阅读教学则是指运用对比阅读、对照分析等基本手段,在同一教学课时内对比讲授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课文,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把握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的各自特点及异同点,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阅读法集合了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等多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可以说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优劣因比较而自现,差异因比较而了然,特色因比较而鲜明,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就等于把一把分析鉴赏文章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在教学中,2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比较法教学,求其同寻其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学会学习,在比较中悟破天机鲁迅曾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会愈有益处” ,叶圣陶也曾提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 ,可见这些语文大师都比较重视和提倡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寻找规律,掌握写作者的创作意图,借鉴他们的创作方法比较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是以有序推进的各种问题为线索,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材料进行对比阅读讲授,对比分析理解在具体指导比较阅读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几篇课文后,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文章的内在规律;也可以围绕某一问题,把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共性的几篇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一)精选比较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要善于组织和利用教材,为学生精选课内或者课外有价值的对比性阅读材料比较材料选择的合适,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选择的比较材料越是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是浓厚,学习热情越是高涨,比较鉴别的水平提高得就越快第一,材料之间一定要有可比性实施比较的前提是比较材料之间一定要有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选择的文章之间在内容或形式上一定要有某种联系,或相似,或相异,或相关,不能随意将互不相干的两篇文章生硬的拉在一起让学生比较总之要选择真正具有可比性的作品进行类比分析,比较鉴别,不能牵强附会,走极端第二,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本身就是有目的的活动,比较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一定的教学目的如果比较的文章没有可比性,比较阅读就无法进行;如果材料的选择不体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就显得无的放矢如在讲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柳宗元的思想并体会柳宗元的感情, 这样有了一定的教学目的,比较材料的选择也有了大致的方向第三,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生而言,比较材料选择的难度应该遵循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生的能力层次,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对比内容过于简单,一目了然,学生就会感到淡然无味;难度过大,学生一头雾水,就可能失去探究兴趣。
所以比较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二)寻找比较点选定比较材料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材料,选择最佳可比点文章之间可比的方3面很多,学生面对阅读材料时,思维常混沌模糊,面对诸多的信息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比起,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方向事实上任何两则或两则以上阅读材料,只要具备相关性,就有可比点,捕捉这些可比点,找准切入的最佳角度,是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一环比较点选择的合适,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围绕一个角度思考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确定可比点呢?第一,精读文本比较阅读的关键是比较,但它必须以精读分析为基础对于“精读” ,朱熹曾有精辟的论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 可见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逐字逐句的钻研品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中提取信息的读;是一种究其内在精髓,全面掌握内容,深入理解特点,融会贯通,经过操作使其内化的读阅读时要精神饱满,心神专一,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比较阅读只有通过对比较的文本进行精细的阅读,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寻找最佳可比点,确定比较的目的和方向,才能在对文本比较中探寻其内在的规律。
第二,学会质疑疑,思之始,学之端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质疑可以说是学生感悟文本的结果,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和见解的一种形式,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对比较的文本处处生疑,步步质疑,不仅要问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还要思考文章有哪些方面可进行比较,有何异同,为什么有此异同,……层层追问下去,对文本的理解就加深了,对文本各自的特征也更明了了第三,学会筛选比较点的选择体现着比较的意图,带有明显目的性,是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它主要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对象来筛选确定在比较材料之间可比的方面很多,面对诸多的信息,教师要让学生以“研”的姿态去审视,要引导学生在精读文本、层层质疑的基础上透过语言文字挖掘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最能深入挖掘文本、最有探究价值的比较点一般来说比较点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归纳,如表所示:了解了这些比较点,我们就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比较点总之,在选择比较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精心阅读,多方质疑,从而发现其在内容形式诸方面上的联系。
然后围绕这些联系,找出主要联系,选择好突破口,确定好比较点,调整好比较“焦距” ,变探究思维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懵懂转为“柳暗4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三) 分析异同分析材料的异同,一般有两种基本方式:纵向分析比较和横向分析比较纵向比较是指选择不同时期同一作家或不同作家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又或者同一作品内前后有发展性的内容为对象进行的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加深对事物变化过程的认识,有利于透过现象探究内在本质;也有利于把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结构化例如《祝福》一文中可选择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进行纵向对比,初到鲁镇, “头上扎 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变化的标志,比较分析变化的原因,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横向比较是指选择同一时代不同作者有一定联系的作品或同一作品中处于平行状态的有一定联系的内容为对象进行的比较这种比较在一个时间平面上同时将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和综合概括能力,便于把握事物的特征当然,比较材料最初要由教师精心选择,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学完一篇文章后,自己主动根据所学的内容联想已学过的哪些文章在内容或形式上与之有相关的联系,并加以比较,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培养了联想力,可谓一举两得三、开展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在进行比较阅读时,许多同学面对阅读材料之间的异同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利用多种比较方法把阅读材料之间的新旧知识沟通起来,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促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内在特点常见的比较法有:1.求同比较法求同比较法是指同类事物或文章通过比较鉴别,剖开其表面现象,摒除其偶然性和非本质细节,从而把握同类事物或文章共同特征的方法其特征是顺向的逻辑归纳,即通过对文章既有规范的由个别到一般的分析过程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总结事物规律性或根本性的“和谐稳定状态” 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文章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规律性,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求同之妙,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知同,才能把握事物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52.求异比较法求异比较法就是通过比较来探寻不同阅读材料诸要素间的相异之处,从而认识“这一个”或“那一个” ,求得事物特殊性的方法其特征是多向的逻辑演绎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 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辨异才能见微知著,触类旁通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一见解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这种差异揭示出来,从而了解到即使是同一题材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章来写其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在教学实践中,求异比较是大量的、经常地、广泛的,其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求同比较进行多篇文章求异比较,极有利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课文的个性,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写作中的简单化和模式化3.正反对比法这种方法从广义上说也应该算是一种求同求异法,是指把同类事物中完全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对立的事物特征更为突出,从而形成强烈对比,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比较事物的特征可见,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维,一是求异思维,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
在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这两种思维方法往往综合运用,求同,在于认识事物的共性;求异,在于发现事物的个性总之只要选准了比较对象,确定最佳比较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比较,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