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学研究-《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三辨.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3846440
  • 上传时间:2021-10-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9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学研究-《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三辨   摘 要:本文就有关《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辨析,明确指出:(1)谋略固然是《演义》极具光彩的重要特色,但《演义》的主要精髓,应该是“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的主题2)“桃园结义”的核心价值,不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哥们义气;而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奋斗目标,应予基本肯定3)忠贞是诸葛亮的重要品格,但这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愚忠”,而是以帝王师的身份,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自有其积极意义  关键词: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帝王师  作者简介:沈伯俊,男,1946年生,汉族,安徽庐江人,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小说  长期以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雄奇瑰丽的艺术成就,一直吸引着海内外亿万读者的阅读和研究兴趣,众说纷纭,长盛不衰  这里拈出人们议论最多,争论也较大的三个重要问题,略加辨析,谨供学界同行和广大读者参考一、《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吗?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接连不断的战争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本原则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须受“道”的指导和制约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

      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诸葛亮才被塑造为妙计无穷的谋略大师、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曹操的谋略可谓高矣,但罗贯中对他却并不喜爱,而是有褒有贬:对曹操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谋略,罗贯中予以肯定性的描写;而对他损人利己、背信弃义的各种伎俩,则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综观全书,罗贯中从未放弃道义的旗帜,从未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谋略;对于那些野心家、阴谋家的各种阴谋权术,他总是加以揭露和批判;对于那些愚而自用者耍的小聪明,他往往加以嘲笑可以说,《三国演义》写谋略,具有鲜明的道德倾向,而以民本思想为准绳后人如何看待和借鉴《三国演义》写到的谋略,则取决于自己的政治立场、道德原则和人生态度如果有人读过《三国演义》却喜欢搞小动作,那是他自己心术不正,与罗贯中无关;恰恰相反,那正是罗贯中反对和批判的有人谈什么“厚黑学”,也硬往《三国演义》上扯,更是毫无道理的  那么,《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什么呢?我认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伟大的聚合力,维护国家的的统一与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周代以来三千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

      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实现在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大动乱时期,以及罗贯中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元代末年,广大人民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向往更是特别强烈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现  2.对政治和政治家的选择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事实上,“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另一方面,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等人的“义”,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

      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另一方面,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并非有意“歪曲”;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对此不应作片面的理解,更不应简单地一概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  3.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董卓集团败坏朝纲,残害百姓,荒淫腐朽,导致天下大乱,完全是一伙狐群狗党,混世魔王,作品便不遗余力地予以鞭挞袁术狂妄自大,轻薄无能,既不注意延揽人才,又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更不顾百姓死活,却急于过皇帝瘾,大失人心,作品也予以严厉批判袁绍虽然颇有雄心,其集团一度声势赫赫,实力雄厚,但由于袁绍胸无伟略,见事迟缓,坐失战机;不辨贤愚,用人不当,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心胸狭隘,文过饰非,甚至害贤掩过,终于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

      相比之下,刘备、曹操、孙权三大集团在这三方面各有所长:刘备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举大事必以人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堪称千秋佳话;倾心信任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又有灵活多变的谋略战术曹操虽然心术不正,却也十分注意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在战略战术上,他也高出同时诸雄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统帅均为一时之杰,而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在众多政治军事集团中,刘、曹、孙三大集团得以脱颖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  4.对理想道德的追求  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的历史,描绘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时候,罗贯中不仅表现了对国家统一、清平政治的强烈向往,而且表现了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这里,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它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通观全书,有许多讴歌理想道德的动人故事为了忠于“桃园之义”,关羽不为曹操的优礼相待所动,毅然挂印封金,千里跋涉,寻访兄长;为了维护兄弟情义,刘备不顾一切地要为关羽报仇,甚至宁可抛弃万里江山;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殚精竭虑,南征北伐,不屈不挠,死而后已……当然,对“忠义”这一概念要作具体分析。

      作为封建时代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文人,罗贯中的“忠义”观不可能越出封建思想的藩篱,但也确实融合了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感情他的所谓“忠”,常常指一心不贰地为封建王朝奔走效劳,甚至只是为某一集团的领袖卖命捐躯;但也常常指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不二,对理想、事业的矢志如一,鞠躬尽瘁他的所谓“义”,用在政治原则上,有时是封建纲常的代名词,有时又是坚持真理、鞭挞邪恶的同义语;用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以个人恩怨为转移,但也常常指对平等互助、患难相依的真诚追求……这种犬牙交错的状况,使得《三国演义》的“忠义”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但就主导方面而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值得后人批判地吸收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如此丰厚,那么,它的主题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1]  就这样,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经线;歌颂“忠义”英雄的道德标准,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纬线二者纵横交错,形成《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坐标轴罗贯中依靠这两大坐标轴,把历史评价与道德评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达到了难能可贵的高度和深度二、“桃园结义”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三国演义》第1回写到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时,刘备先后结识了张飞、关羽两位豪杰,三人情投意合,认识次日便举行了脍炙人口的“桃园结义”。

        应该指出,这个情节是虚构的《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写道:“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同书《张飞传》也写道:“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两条记载,只是说张飞把关羽当作哥哥看待,二人忠心耿耿追随刘备,而刘备对他们也十分亲近,“恩若兄弟”;但并没有说三人正式结拜为兄弟宋元以来,通俗文艺对“恩若兄弟”一语加以增饰渲染,逐渐形成“桃园结义”故事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有《桃园结义》一节,元杂剧也有无名氏撰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正是在此基础上,罗贯中在《演义》中设计了“桃园结义”这一情节由于它是“恩若兄弟”这个史实的合理延伸与发挥,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也符合读者的接受心理,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几百年来,影响极大,妇孺皆知  说到“桃园结义”,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是誓词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两句,以为这就是刘关张结义的核心价值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化的认识,并未抓住问题的实质这两句誓词,仅仅表示了忠于兄弟情谊的决心,却并未涉及结义的宗旨和奋斗目标——有谁会把“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当作结义的目标呢?因此,它决非刘关张结义的价值追求。

        那么,“桃园结义”的价值追求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三国演义》已经写得很清楚,就是誓词中的四句话:“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其中的核心价值则是后面八个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正是这八个字,使得刘关张的结义具有了崇高的政治目标,使他们不仅与董卓集团那样害国害民的狐群狗党有着天渊之别,与袁术集团那样趁着乱世占山为王却不顾百姓死活的军阀判若云泥,也与形形色色以利相交的狭隘小集团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成为刘关张高高举起的一面正义旗帜,成为刘蜀集团得人心的根本原因罗贯中将这八个字写入刘关张结义的誓词,使《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超越了一般通俗文艺,达到了新的精神境界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后世模仿“桃园结义”者甚多满族领袖仿效“桃园结义”,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自认为是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农民起义、民间结社、帮会组织也往往仿效结义的形式,宣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一些人以某些帮会组织乃至黑社会也有这类言词为口实,指责《三国演义》影响不好,这是一种脱离作品实际、缺乏历史观念的皮相之见结义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结义的目的是什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