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4课 后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
10页第14课后赤壁赋走近作者苏轼(见《留侯论》)相关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苏轼游览了黄冈附近的赤壁后,写下了《赤壁赋》,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作《后赤壁赋》文意感知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思维导图一、通假字1.反而登舟同“反”,译为“返回”2.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同“窹”,译为“睡醒”3.以待子不时之须同“需”,译为“需要”二、古今异义1.曾日月之几何古义:没过去多久 今义:几何学2.以待子不时之须古义:随时今义:常常3.予亦悄然而悲古义:忧伤的样子今义:悄悄地三、一词多义1.薄2.顾3.危4.适5.既6.于7.乎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横江东来从东面(2)名词作动词①摄衣而上向上爬②掠予舟而西向西飞③履巉岩踏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顾而乐之以……为乐五、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1)步自雪堂正常语序应为“自雪堂步”)(2)复游于赤壁之下正常语序应为“于赤壁之下复游”) 1.结合《前赤壁赋》思考《后赤壁赋》的写作形式,描写的地点,描写的景色,写作的重点,抒发的情感。
明确:写于同一年,相距三个月《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形式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地点黄州赤壁(限于舟中)黄州赤壁(主要写岸上)景物字字秋色,实景句句冬景,侧重叙事写景重点谈玄说理,虽则有乐有悲,但乐观旷达存焉,变不变之辩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亦实亦幻,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道士化鹤梦境,照应前赋羽化登仙虚幻故事,抒发超脱之情情感乐观豁达孤怀苦闷、虚无缥缈2.作者夜游赤壁,其情感有怎样的变化?3.作者为何在登高后又“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明确: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态度,顺乎自然,懂得自我解脱的心理特性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4.文中“鹤”“道士”分别有什么特点?苏轼最后写梦境有什么作用?明确: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含蓄表达了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写法鉴赏1.形散而神聚全文以重游赤壁为线索,以景迁情变来谋篇布局篇首对游前的叙述,篇中的横空孤鹤,篇末梦中的道士,这些细节的插入,看来似乎与游赤壁关系不大,好似节外生枝,其实是散而不离主旨作者被贬谪之后的思想是复杂的,儒、佛、道杂糅从作者一生来看,当他仕途顺利时,他以儒家“入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写作;当他被贬官身处逆境时,则以佛家“出世”和老庄的“避世”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写作作者写此赋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因而借孤鹤喻己,借羽化的道士寄托“出世”之感作者是用象征的手法,体现文章的主旨的。
2.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横空掠过的一只孤鹤,梦幻中出现的羽衣翩跹的道人,都是作者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虚构出来的作者的这种浪漫主义写法,是受《庄子》影响的结果清代李扶九编选的《古文笔法百篇》一书中,评解此赋时说:“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南华》,即《南华经》,就是《庄子》素材挖掘苏轼再游赤壁,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等,真是妙不可言[应用角度]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像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生活、兴趣、情感中的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这则材料可以用在“自然山水与人的性灵”“思想的高度”“快乐与忧伤”“人生况味”等作文中时间:40分钟 分值:57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安所得酒乎 顾:但是B.适有孤鹤 适:正好C.掠予舟而西也 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D.顾而乐之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解析:选D D项,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选B B项,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修饰C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介词,在D项,①介词,到/②介词,在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行歌相答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履巉岩,披蒙茸 D.横江东来解析:选D D项为名词作状语,A、B、C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一项是( )A.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C.曾日月之几何D.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解析:选C C项,古义:没过去多久;今义:几何学5.下列对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本义是月圆,后也指望日,指农历的每月十六 B.“斗”是古代盛酒的器具,《鸿门宴》“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中的“玉斗”就是指玉制的酒器C.“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也作“冰夷”在《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天帝就任命他管理河川D.“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他们依教奉行,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
解析:选A 望日,指农历的每月十五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开户视之,不见其处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霜露已经降下了,树木的叶子全部脱落。
2)我也不觉暗自伤悲,悚然惊恐,浑身寒森森地不可久留3)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二、能力拓展(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秋 阳 赋苏 轼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①,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予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激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塈之涂,目泫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予,此雨止之祥也早作而占之,则长庚④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⑤,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瘖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
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⑥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障户,出不御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选自《苏东坡全集》,有删改)[注]①这里的“贤公子”指的是赵令畤不土之里”为“田”,“无言之诗”为“寺”,合而为“畴”,即暗藏赵令畴之名②生:发芽③矧:又④长庚:金星⑤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⑥群狙之三四:狙,猕猴《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B.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C.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D.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解析:选D “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两句结构对仗工整,排除A、B两项。
……者,……者也”为判断句式,排除C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士,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同时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B.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它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C.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汤谷上有扶桑”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D.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代也用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