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刍议叔本华消极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根源.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80301219
  • 上传时间:2024-01-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7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刍议叔本华消极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根源 摘要:综观叔本华的消极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组成了主导线这种消极色调深受康德世界二分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其哲学对社会来说无疑含有一定的消极性但回顾西方哲学史,却不能忽略她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尤其是非理性主义流派的影响  关键词:生命意志;消极主义;叔本华;人生哲学  叔本华人生哲学基础情感色调是消极主义在她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和无尽的磨难  一、消极主义的理论思绪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所以,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世界包含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但是作为详细的欲求和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1]意志是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自发的活力,是一切欲求、需要的根源欲求、需要得不到满足即是匮乏,匮乏就是痛苦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剧了这种痛苦因为,人不但当下直接承受痛苦,且因为记忆将以往的痛苦储存在记忆中,随时因为偶然可能而被唤回意识中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所以伴随认识到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这是一个正百分比。

      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成了最高的程度,而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含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1]这么,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受,所以人历来就是痛苦的  不过假如欲望能得到满足,却又发觉这种满足只是临时的,而临时的欲望满足以后又会带来新的欲望,引发新的痛苦如此,欲望是无穷的,痛苦也是无止境的满足之前,人已经备受多种痛苦纠缠不休;满足以后,除了回到痛苦不会再有其余东西,只是改变了痛苦的形式而已痛苦的原初形式是缺点、匮乏,假如不以这种原初形态出现,也会穿上“无聊”、“空虚”那令人生厌的马甲而来,这时可怕的空虚、无聊就会袭向人生  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往返摆动着,实际上痛苦和无聊二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终成份[1]“人生就是在痛苦的匮乏状态下力争去掉匮乏可又不能去掉的悲惨存在”[1]  二、康德世界二分的影响  叔本华自己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中提到她的人生哲学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她继承了康德世界二分法,提出了生命意志作为世界本质,把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和人生问题直接连接起来生命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限制了理性作用的范围,而生命意志是无止境的欲求,这么就使她的人生哲学滑向了消极主义色调之中。

        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物自体和表象世界,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表象世界,物自体世界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及的叔本华哲学以此为基础,从主体出发认为世界是表象和意志,提出两个著名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但和康德所不一样的是,她认为世界的本体是能够认识的以往哲学认为世界是大宇宙,我是小宇宙,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大我,我是小我于是对世界的表象、本质的认识全部能够回到人本身去体认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全部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些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1]所以,不可知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一切行为全部是意志的表象表象并不是世界、人生的真正含义,而只是在时空中服从充分理由律的必定表现这就为她寻求了解人生和世界根本机制的学说作了准备,且为她的人生哲学走向消极主义奠定了基础  首先,生命意志束缚了理性和行为叔本华认为表象世界是必定性的领域,在表象世界中,人和动物的区分是人有理性理性只能局限在表象范围之内,不能透过表象认识世界的本质在她看来,理性只是生命意志的工具,它的功效是满足人的欲求,满足个体及种族在生理上的需要,使个体能传宗接代,种族得以繁衍。

      在这里,非理性的生命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必定抑制了理性的无上地位为了确保生命意志的本质地位,她还将生命意志支配下的行动了解为不自由因为理性、动机作用中所产生的每一个行为全部是由严格的必定性而引发的因此大家尽管有很多预定计划、思索,可是她们的行径因为受必定性的支配,她必需从有生之初到生命的末日一直饰演自己不愿担任的角色,一样地也必需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悲剧剧情演出直到剧终  其次,生命意志肯定无止境的欲求叔本华认为,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是自由的,它支配着包含身体在内的一切的表象世界表象世界是纷纭复杂的,但从其本质来说是单一的,整个表象世界是同一个生命意志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表现在人身上,使人越自觉,就越是痛苦,因恐惧而奋力挣扎这是因为生命意志肯定欲求它没有目标,没有理由,没有满足,没有依据,是一个无尽追求的过程即使有临时的满足,也只会使后面的欲求更大,人的本质在此时就滑向了痛苦   三、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叔本华消极主义人生哲学还受《奥义书》、《吠陀》等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详细表现在:人生是痛苦,痛苦的根源是欲求,处理之道是禁欲  1.人生是痛苦  人生根本上是痛苦的,这是由生命意志的自由性决定的。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直接收到了印度经典《奥义书》的影响,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质看做是灵魂,称“那就是你”,只是叔本华用“意志”一词来替换,表示一个盲目标、无意识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而人生根本上就是这种冲动造成的痛苦或不满足所谓幸福只是痛苦一时的降低或这痛苦状态的临时被遮蔽一切满足或大家通常所谓幸福,在原有意义上和本质上全部只是消极的,不论怎样决不是主动的”,幸福“永远是一个愿望的满足因为满足,亦即缺点”,“缺点即痛苦”[1]同时,佛教认为贯穿于人生生、老、病、死的过程,只是一个“苦”字《中阿含经》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五阴盛佛教这种人生“苦海”的见解和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了解是一致的叔本华认为,“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态[1]这么,她们全部认定人生本身是痛苦,人生过程也是痛苦的  2.痛苦的原因是无明的欲求  佛教讲“苦、集、灭、道”四谛,而其中的集(缘)谛是苦的一个原因集谛在佛教中是“渴”,是贪取、欲求这欲求的关键,就是从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所以,“集”是没有意愿的个人性、自明性,对人生世界的根本状态缺乏了解,是由摩耶之幕造成的,即掩饰本体真相的帘幕遮住了世界的幻想。

      在“摩耶之幕”的幻化中,只看到特殊的、分立的、极不相同的表象这个认识和叔本华的意志是人生痛苦原因的说法极其相同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欲求,而痛苦的原因是无止境的欲求大家只能看到生命意志表现在世界上的表象,于是“紧紧抓住生活中那些狂欢和享受不放,却不知道她正是因为意愿的这一活动在抓住着,紧紧拥抱着在生活上她见而生畏的一切痛苦和折磨[1]而看不到这一切全部出自“唯一的一个生命意愿”[1]  3.处理之道是禁欲  既然人生的本质是痛苦、无聊,引发痛苦的根源是欲求,归宿是死亡,那么个体认清自我和世界的本质,认识生命意志内在的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认识到利己主义和自我欲求全部是生命意志的表现于是在个体的心理产生一个强烈的对生命意志的厌恶,需要经过以禁欲、苦行等行动来不停否定生命意志佛教提出了“戒”、“定”、“慧”的“三学”修行准则作为处理的方法,经过“三学”清除人间的贪欲,这实质上就是禁欲的方法而叔本华认为禁欲可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愿放弃性欲因为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强烈的表现性欲的满足,生命的繁衍,实际上是延长了个体的痛苦放弃性欲等于拒绝这种痛苦的传承二是心甘情愿体验痛苦正是因为个体经验痛苦及其折磨乃至绝望以后,个体才能转向内心去认识表象和意志,进而抑制或灭绝它。

      最终一个是死亡和清心寡欲相伴的安宁,是寂静中极乐伴随意志的取消,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最终的基础形式或主体和客体也全部取消了没有意愿,没有表象,没有世界[1]剩下的既无意志也无表象,只有那个“无”了[1]综观叔本华的消极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组成了主导线这种消极色调深受康德世界二分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其哲学对社会来说无疑含有一定的消极性但回顾西方哲学史,却不能忽略她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尤其是非理性主义流派的影响  参考文件: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5564.  [2]张祥龙.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精髓[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21:1937.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