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讲古坟时期美术.doc
3页第七講 古墳時期美術前面一個講次介紹了彌生時期的銅器,以及古墳時期的歷史、文化、住居情況,以及巨大的古墳這個單元要繼續介紹古墳時期的美術古墳時代──古墳時期大約是從公元300年至700年,有400多年的時間,因為這時期尚沒有文字的記載,屬於日本的史前時期在這個時代,日本出現了中央政權,小部落都向它歸附,史書上稱為「大和朝廷」大和朝廷在國內建立了健全的統治機制,並且派軍至朝鮮,企圖將勢力伸張至該地它同時也與中國交往,維持朝貢關係中國史書上所稱的「倭人」,可能就是指此朝廷歸化人──古墳時代社會、文化上的大事是有先後二次大規模的移民,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移往日本這些移民被稱為「歸化人」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漢文化,如建築技術、紡織生產等手工業技術「歸化人」中的知識份子,利用漢字在朝廷中擔任書記和外交的工作,並且將儒家經典傳入日本,為日本人所奉行當時後的建築技術,受到中國的影響,有很大的進步此時期代表建築物是伊勢神宮圖:【伊勢神宮】─這是一座構造極為簡單樸素的木造建築木結構部份都沒有上油漆,而保持原木顏色,地板與地面有相當高的距離,四周有走廊環繞,房屋四面沒有開窗,屋頂很大,屋脊有平行而密集的水平壓木。
像這樣的建築,成為日本神道教建築的典範圖:【仁德王陵】─古墳時代最大的特色是在全國各地有十分巨大的墳墓的構築這些墓塚都屬於帝王的陵墓,其中最大的是「應神天皇陵」和「仁德王陵」,都位於瀨戶內海的大阪區我們這裡看到的「仁德王陵」形狀前方後圓,自平地鼓起山丘,圍繞山丘有圈護城河,全長一千公尺,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陵塚古墳壁畫──公元646年天皇頒佈了薄葬令,巨大古墳因而不再出現,陵塚的面積變小,內部墳室的構造也有所改變,由豎穴式改為橫穴式,與中國及朝鮮半島的石室構造一樣有裝飾的古墳從五世紀中葉開始在九州地方的古墳內發現了圖:【古墳內部】─最早是在石室內部的石棺板面上雕刻紋樣,接著沿墓室壁面裝置著用石塊砌成的障壁,在石障上進行雕刻其後,以大小適當的石塊直接砌成壁面,在上面繪製壁畫裝飾石棺和石障時,先以雕刻為主,並附加彩繪,逐漸又採用以彩繪為主的裝飾方法裝飾紋樣最早是直線文和弧線文的幾何紋樣,六世紀以後出現了人物、動物、弓、刀、武器的具體紋樣圖:【同心圓壁畫】─在福岡縣古墳後期的墳室內發現裝飾著同心圓的壁畫如圖所見,在以大小不等的石塊組成的壁面上,描繪著以同心圓為主的圖案除此之外,還有三角形、厥形圖案等做襯托,顏色雖然有一些退掉,但可以明顯的看出,以紅色為主;此外,還應用了黃色及青色。
至於圖案的意義,可能與太陽崇拜的思想有關圖:【人物渡海圖】─這是出土於竹原〈Takehara〉古墳的一張著名壁畫畫面中央有一位穿戴盔甲冑服的男子,牽著一匹馬人馬之上飛翔著神話動物、一麒麟兩旁有長柄的執扇,是達官貴人使用的器物中間還有一面旗幟,下面有象徵海洋的波浪紋,一條船在波浪上顛簸畫面每個圖案都有象徵意義馬、旗幟、執扇象徵著男子生前的權勢;船、海洋表明船載著死者渡海到彼岸;麒麟可能具有避邪作用,也可能意在引導死者升天這張壁畫的題裁與在中國漢朝的墓室壁畫題裁近似由此可見得它是受到了中國的影響而來的色彩以紅黑兩色為主,畫面質樸、純真而明麗,也可看出日本人對色彩濃厚興趣的特色埴輪〈Haniwa〉古墳時期與墓葬有關的另一種特殊美術品是以陶土製作的明器,稱為埴輪〈Haniwa〉〈Haniwa〉是一種紅陶,以粘土塑造後燒製而成大体上分為具像的形象埴輪和抽象的圓筒埴輪兩大類種類有人物、動物、器物、房屋等Haniwa的使用方式是豎立在古墳之上,或在墳堆高台的周圍它的功能有諸多說法:一.說是用以取代,以活人殉葬的習俗這種功能與古代中國墓葬中的人俑相似其它的說法是具有裝飾功能,避免泥土的流失,也可以做為陵墓的圍欄。
一般相信Haniwa的使用與祈求死者來生的幸福,引領靈魂往生淨土的願望有關隨著古墳性質的變化,尤其是厚葬習俗的淡化,Haniwa的製作使用逐漸消失在關東則延續到相當晚的時期Haniwa被認為是佛教雕塑傳入日本以前的日本本土雕塑,是非常具有特色的美術作品圖:【圓筒人】─由於必須要埋在土中,因而Haniwa的基本造形都做成圓筒狀,其它各部份也儘量做成圓筒狀,由此產生埴輪特有的輪狀表現形式我們這裏看到的就是一件造形非常簡單的圓筒人陶偶他的身軀完全用一條圓筒表現,沒有細部,圓筒上是半圓形的頭部Haniwa人物的面部表現得相當簡單而形式化,但也具有不同的表情這種表現方式與人面瓶的堆塑方法正好相反,更為簡單但通過位置和形態的略為變化也能給Haniwa帶來不同的情緒和感情的表現這件圓筒人,他的眼睛細小,看似半閉,眉毛細長突起,連成一線,似乎雙眉緊蹙的樣子,表情看來相當憂鬱圖:【農夫】─這是一件農夫的Haniwa他的左肩有一把鐵鍬,左腰部繫著一把鐮刀,由此推測是一位農夫這位農夫頭上戴著三角形的帽子,頭髮結成兩個交叉的雙結,髮髻下是兩個大大的耳環,同時穿著裙子這種裝扮與長髮垂肩的貴族不一樣,形成對比這個農夫有非常開心,天真爛漫的笑容,大概是想到了豐收的五穀,而禁不住喜悅的表情吧。
圖:【武人】─與前兩件以非常簡單的手法表現的Haniwa不同我們這裏看到的這件作品以非常仔細的手法對這位武士的穿著打扮做了非常詳實精細的表現這位年青的武士站在一個圓筒狀的台座上,從頭到腳全副武裝,頭上戴著鋼盔,身上穿著肩甲、膝甲、籠手、帶著大刀和弓由這件武人Haniwa可以了解當時盔甲穿著的方式令人費解的事情是藝術家的社會地位並不高,他如何能夠對地位比他高的武人的穿著打扮了解的如此清楚呢?當時是否有武士階級出身的陶匠呢? 圖:【馬】─除了人物之外,Haniwa的題材還包括動物、禽鳥、器用等造型在動物形的Haniwa中以馬的數量最多我們看到的這匹馬身上裝有各種馬具,背上有馬鞍,頭上有馬疆,是被非常寶愛,照顧得非常好的一匹馬古墳內發現各種鐵、銅所製的馬具的遺留,參考Haniwa陶馬可讓我們知道這些馬具如何被使用「魏志」倭人傳記載『當地沒有牛馬』,但在彌生時代的古墳中已發現馬的遺骨,古墳時代飼養的馬可能更多了陶器的生產製作古墳時代的陶器生產製作比起前期有很大的進步,已有專門的人在從事陶器的製作,他們可能在政府機構或政府所設的工廠工作,此時的陶器有兩種類,早期是「土師器」,後期則出現了「須惠器」。
土師器前講次介紹過,這裡介紹「須惠器」:是一種沒有紋飾,外型渾圓的日常用器須惠器──又名視部式陶器、朝鮮陶器須惠器是朝鮮半島「歸化人」帶至日本所做出來的陶器又名視部式陶器、朝鮮陶器自古墳時代至平安時代共盛行有五百多年這種陶器的技術成為中世紀「瀨戶燒」、「備前燒」等瓷器的先聲須惠器製作技術的特色之一:是完全用轆轤拉胚成形,因此器形方圓規整第二個特色:是沿著山坡築窯燒製,如圖所見圖:【馬】─ 由於窯的使用,使得能夠凝聚很高的溫度,大約攝氏1100─1200度,經過如此高度的還原燒以後陶器表面呈灰色或鐵灰色敲打時發出近似金屬的聲音,同時燒製時落在器皿表面上的灰產生化學作用,而變成釉,造成美麗的自然效果《很重要釉的使用是很大的特色,具有裝飾的效果》須惠器除了作為明器使用之外,也燒造日常用具圖一:【台座壺】─我們這裏看到的壺是五世紀須惠器早期的代表作品造型特色是上半部為壺形,壺底有相當突出的台座,使整個器型看來十分穩定,台座有三角形漏孔做裝飾,分為二層排列,在器物的頸、肩,台座部位刻畫著整齊的波浪紋環帶,器皿全身呈鐵灰色,口頸及肩部有厚厚的自然釉垂流而下,使得整個器皿銳利的稜線輪廓得以柔軟化,增加陶器的趣味。
整件器皿裝飾單純、統一感很強圖二:【台座壺】─除了日常各種器皿之外,還出土許多壺,肩上粘著人物、動物等雕刻圖案做裝飾的器具這些器皿都屬於祭祀用器如我們這裏看到的是一件很好的例子,它的基本造型與前件相似,但口沿部份增高,呈喇叭狀,因而整件器皿看來更為高挑、修長台座部份的裝飾與前件相似,有漏空的三角形,分成數個層帶,最特別的是頸肩部有四個往上突出的小型開口〈注口〉,壺注與壺注之間,裝飾著浮雕的動物,以及相撲的人物群像整件器皿技法嫻熟,充滿雕塑的趣味這個單元學習了古墳時期的美術,包括墓室內的壁畫,陶製明器Haniwa,以及日常用具的須惠器下個單元要學習古墳時期其它種類的工藝美術品,以及飛鳥時期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