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派现代艺术展.doc
16页罗曼•拉科肖像/雷诺阿[2006-05-15 04:21]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 1841–1919年)《罗曼•拉科》1864年画布油画,81.30 x 65.00厘米Gift of the Hanna Fund 雷诺阿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受大众喜爱的一位他性格内向,和蔼可亲,平时总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不断遭受病痛折磨的画家,其笔下的作品却总是散发出欢乐与温情的美感 刚满23岁的雷诺阿创作了这幅漂亮的肖像作品因为不满学院派老师查尔斯•格莱尔的教授方法,他与另外三名学生——莫奈、巴齐依和西斯莱开始去枫丹白露森林里直接面对自然写生刚好在森林里度假的拉科一家,为他们的女儿预订了这幅肖像急于尝试新手法的雷诺阿放弃了暗调子,转而使用明亮的色调,他甚至销毁了许多早年的绘画作品,因此这幅画成了画家存世最早的一幅有签名和创作日期的作品当时,雷诺阿还是一个学生,他在画面上尝试不同的风格手法:女孩的头发模仿鲁本斯,轮廓清晰的面孔和花边则来自安格尔,白色有着库尔贝的感觉,柔和的花卉背景可以追溯到柯罗雷诺阿将所有这些不同因素完美的组合在一起,创作了一件雷诺阿式的风格独特的油画作品,透露出其特有的明媚欢愉之情。
红围巾:莫奈夫人画像/莫奈[2006-05-15 04:50] 克劳德•莫奈(法国, 1840-1926年)《红围巾:莫奈夫人画像》1868-1878年画布油画,99.00 x 79.80 厘米Bequest of Leonard C. Hanna, Jr. 这幅画表现了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勒,她在1879年不幸因病而去世这幅雪景中的卡米勒画像,在清爽平静的画面氛围中,透出一丝淡淡的哀愁在这幅画中,莫奈大胆地使用白色,将色彩范围限制在画面的中心区域,真正做到了“惜色如金”同时,运用具有补色关系的红绿搭配,更突出了逆光中的暗红色头巾,而头巾更反衬出卡米勒略显疲倦的面容曾以《日出•印象》一画一举成名的莫奈,在这幅《红围巾》中为我们展示了他头脑中对于“雪景”的印象,而夕阳微妙的粉红色反光丰富了这一印象莫奈夫人在画面中表现出从门前偶然经过,向屋内匆匆一瞥的样子,更加深了这种转瞬即逝的时间感 卡米勒陪伴莫奈度过了最初的艰苦岁月,而没有分享到丈夫此后显赫的声名莫奈终其一生都对卡米勒充满了缅怀之情,一辈子都保留着这幅画读/贝尔特•莫里索[2006-05-16 03:48] 贝尔特•莫里索(法国, 1841–1895年)《读》1873年画布油画,46.00 x 71.80 厘米Gift of the Hanna Fund 这幅画是以莫里索的姐姐爱玛为模特创作的,爱玛同时也是莫里索的画友。
她们在一起严肃认真地学画,而不是年轻姑娘们的附庸风雅作为画家的莫里索成就非凡,她是第一个加入印象派的女性画家,她积极推进印象主义运动,面对反对抨击的言论予以回击1868年与马奈相识后,促使马奈放弃擅长的黑色而提亮了调色板,但没有最终说服马奈加入印象派 很明显,在这幅画中,莫里索与雷诺阿一样,力图以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来处理人物和风景的关系将人物与风景视为单一的视觉对象,他们被光线和色彩统一在一个平面里,这是真正的属于印象派的视觉革新卖苹果的人/雷诺阿[2006-05-15 04:53]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 1841–1919年)《卖苹果的人》约1890年画布油画,65.80 x 54.50 厘米Bequest of Leonard C. Hanna, Jr. 就像雷诺阿和蔼可亲的乐观性情一样,雷诺阿同样喜欢18世纪法国洛可可绘画中充满感官享乐的欢娱之情雷诺阿尤其喜爱弗拉戈纳尔将人物放置在风景之中的作法,用田园风光式的背景衬托画面,来歌颂甜蜜纯洁的女性美 在这幅《卖苹果的人》中,雷诺阿效仿弗拉戈纳尔,以同样的方式把人物放在风景之中画面表现了苹果小贩正在向他的新婚妻子兜售苹果的情景。
当时,画家夫妇正在妻子的出生地共度蜜月雷诺阿与艾琳共同生活了十年,右边的孩子或许就是他们的儿子彼尔该画也可以被看作是雷诺阿对婚姻的颂扬 在构图上它是对18世纪法国传统的延续,但主导画面的却是振奋人心的色彩和全新的时代趣味梧桐树群/凡•高[2006-05-16 03:53] 文森特•梵•高(荷兰, 1853-1890年)《梧桐树群》1889年画布油画,73.40 x 91.80厘米Gift of the Hanna Fund 文森特•梵•高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人们可以凭借他将艺术史一分为二就像人们感叹“在梵•高之前,丝柏仅仅是丝柏”一样,在梵•高之后,“艺术家”这一概念也被彻底改变焦虑、疯狂、执著、宗教般虔诚、一辈子的受难、对生活的渴望,梵•高的问题成为其后所有艺术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今天也不例外 我们都知道他有个好弟弟——提奥,除了给予梵•高经济上的资助,同时也是他精神上的支柱从梵•高写给提奥的大量书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其绘画思想的发展脉络关于这幅《梧桐树群》,梵•高在1889年12月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最近的一次写生是关于村庄的风景在那里,修路工人和村民每天都在巨大的梧桐树下辛苦地工作着。
他试图用画笔捕捉发黄的叶子,并以强烈的色彩和颤动的笔法,给景色注入了紧张的活力油画上部,树冠组成了一个黄色的华盖,投下一片明亮的影子——梵•高一直将这种黄色和永恒联系在一起我们不知道画面中哪些偶然经过的小人姓氏名谁,也不知道巨大的梧桐树后隐藏着什么秘密但我们知道,对这一切探究的兴趣或许都源于梵•高,是艺术家在每一块颜料和每一笔线条中赋予了恒久的精神性圣雷米的白杨/凡•高[2006-05-15 04:59] 文森特•梵•高(荷兰, 1853-1890年)《圣雷米的白杨》1889年画布油画,61.60 x 45.70厘米Bequest of Leonard C. Hanna, Jr. 这幅《圣雷米的白杨》与前面那幅《梧桐树群》一样,都是画家的晚期作品梵•高仅仅活了37岁,绘画生涯仅仅10年,却创作出了800多幅油画和为数更多的素描作品在1888年与高更发生激烈冲突而诱发了精神病后,第二年4月,梵•高住进了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由于他的病情是间歇性的,医生很快就同意了他可以在别人的陪同下、到医院外面散步这幅气势宏大的风景画作于同年10月,在给弟弟的信中,他写道:“我作了一幅写生画,是两棵倚山而立的白杨树。
这两棵高大的白杨树倾斜而缠绕,像梵•高笔下的丝柏一样,产生了一种向上旋转的动感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梵•高以深浅不同的蓝色短粗笔道表现的天空,这是梵•高的标志性画法在浪中/高更[2006-05-15 05:03] 保罗•高更(法国, 1848-1903年)《在浪中》1889年画布油画,92.50 x 72.40厘米Gift of Mr. and Mrs. William Powell Jones 作为“后印象派三杰”之一的高更,是最具叛逆精神的一个他对现代文明的厌恶使他最终逃离法国,然而即使是远离欧陆的海岛也并非世外桃源,那里没有琴声悠扬的曼陀林,轻歌曼舞的姑娘,有的只是穷困、热病,以及到哪里也躲不掉的欧洲文明 1888年底,在法国南部与梵•高发生激烈冲突之后,高更逃回了巴黎此后,在1891年他启程远赴塔希提岛之前的两年间,高更不停地来往于布列塔尼和巴黎之间这件作品便是高更在布列塔尼南海岸的阿望桥村创作的,属于阿望桥时期一幅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原始情感的关注高更坚信,艺术不能仅仅照搬自然,而要通过扭曲、夸大和强化以阐释其内在意义他特意使用粗犷的线条、简约的形式和更加响亮的补色,以阐释其原始主义风格。
而这种风格同这幅画的象征意义是紧密结合的:一个裸体女人跳进大海,象征心灵趋向自然1889年该画出现在第一届象征派画展上瓶花/奥迪隆•雷东[2006-05-15 05:13] 奥迪隆•雷东(法国, 1840-1916年)《瓶花》1905年画布油画,73.00 x 59.00厘米Gift of Roberta Holden Bole 生活于印象主义时代的雷东,作品却处处体现着神秘的情感、内心的想象象征派领袖高更在谈到雷东的作品时,这样写道:“他的梦想在他的作品中变成了现实;在他的作品里,所有的植物、胚胎在本质上都是人类,生活在我们周围;当然,它们也同我们一样承担着痛苦……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的只有发自内心的语言 他早期的作品主要大多是黑白两色绘画,描绘出一个充满奇人怪物的虚幻的世界;在他随后的绘画生涯中,他开始使用丰富而浓重的色彩在这幅油画中,雷东在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花朵明亮的色彩有力地刺激着人的感官雷东既要表现自然,同时又避免了客观描述,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一种“花乃梦中之花“的境界小溪/保罗•塞尚[2006-05-15 04:57] 保罗•塞尚(法国, 1839-1906年)《小溪》1895-1900年画布油画,59.20 x 81.00厘米Bequest of Leonard C. Hanna, Jr. 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不但给予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以直接影响,还是现代艺术形式构成一派的开山鼻祖。
塞尚的经历同样证明了不理会旁人的讥笑与冷落,持之以恒地坚持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塞尚的理想是,在印象派中,注入博物馆般坚实而恒久的品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他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像抹水泥一样将颜料涂在画布上,这是他深思熟虑,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修改润色的结果同时,也形成了他注重质感与形式感的独特风格但在创作生涯的后期,这种厚涂的颜料开始变薄,到了晚期,则接近透明的水彩风格《小溪》恰好是这一透明风格的代表,画中的景物让人想起受塞尚推崇的毕沙罗曾描绘过的矮树丛画面中,聚集到中心的树枝组成了一个松散但又立体的三角形,树叶、丛林和流水在轻墨淡彩中相映成趣小溪蜿蜒流向远方,映衬出层叠的水面皮埃尔•德•韦桑特的英雄头像/罗丹[2006-05-15 05:06] 奥古斯特•罗丹(法国, 1840-1917年) 《皮埃尔•德•韦桑特的英雄头像,加莱义民之一》1886年青铜雕塑 罗丹被誉为“米开朗基罗之后最伟大的雕塑家”,这意味着它们之间的三个世纪的所有雕塑全都黯然失色为什么罗丹如此重要?简单的回答是,罗丹直接秉承了米开朗基罗浓厚的思想性,将雕塑从广场的基座上拉下来,变成了诗和哲学 这是罗丹的著名人物群雕《加莱义民》中的一个英雄韦桑特的头像创作。
《加莱义民》是罗丹应加莱市长的邀请而制作的,目的是为了纪念1347年英法百年战争中为解救被围困的加莱而愿意忍受屈辱和献出生命的六位市民这几位市民的英勇牺牲精神感动了这个城市,他们被市民奉为加莱的城市英雄 皮埃尔•德•韦桑特是一个拥有商业和土地的富人,是加莱市的第三个义民,这件表现他头部的研究习作也成了一件独立的雕塑作品罗丹这个肖像作品充分再现了厄运降临时人物头脑中的痛苦,精神和肉体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浓缩和再现,由这件作品可以体会到罗丹对人类悲剧命运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的敏感力 女人肖像/莫迪利阿尼[2006-05-15 05:04] 阿美迪欧•莫迪利阿尼(意大利, 188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