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文精读.docx
15页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文精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作者简介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字至能,一字幼 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 命,晚年退居石湖,谥号文穆,后世称“范文穆” 其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 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 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 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 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吴船录》、《吴郡题解范成大热爱田园生活、闲适、质朴,常参加天原劳动, 和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天长日久,他深谙农事, 全诗描绘稚子弄冰的画面,通过“晨起脱冰”——“穿 线作征”——“敲冰”——“冰碎”这一过程,表现 稚子天真浪漫、活泼可爱的特点诗歌既从视觉方面 刻画出稚子动作“脱” “穿” “敲”,又从听觉方面摹写 敲击冰块发出的如玉磬般清脆的响声,以及冰块像水 玉般落地的清脆破裂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画面 富有情趣前两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银。
通过对 小孩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天真快乐的孩童形象 其中一个“脱”字用得好,因为这个“脱”字形象地 写出孩子取冰动作,表现出孩子天真可爱、好奇活泼 天性其中“金盆”是金色的,“银征”是白色的,“彩 丝”是“五颜六色”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这些 颜色给读者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景象,令人赏心悦 目后两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写小孩 正玩得高兴时,冰块突然落到地上,打破了其中一 个“忽”字准确地写出冰块碎地的猝不及防,也让读 者很自然地想象出当时小孩瞬间神态表情的变化是由 喜笑颜开到失望无比隆冬时节寒冷天气与孩子弄冰 的热情形成强烈比照冰块在孩子手中化身为乐器, 并发出美妙清脆的声音着实令人称奇填空总结《稚子弄冰》一诗写(小孩在冬天的一场嬉戏),清晨 从金盆里弄出一大块冰,穿上丝线后,被当做祉来敲 打,声音清脆嚎亮,富有情趣,稚子(喜乐失望)宛 然在目,表现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孩子(天 真烂漫)诗歌鉴赏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 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 趣诗中天真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 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征”,圆 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 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征、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 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 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 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 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 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 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 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 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 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诗人简介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 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 四全诗注释翻译村晚[村晚]:诗人雷震看到的农村黄昏时分图景草满池塘水满陂,[陂]:(bei)池岸[草满池塘水满陂]:池塘里长满了水草,池水几乎漫 上了堤岸山衔落日浸寒漪。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 被山含住了[浸]:网,泡,使淹没[漪]:(yi)水中的波纹[山衔落日浸寒漪]: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它们的 倒影浸在了寒冷的水纹中牧童归去横牛背,[归去]:回家[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归去横牛背]: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走在回 家的路上短笛无腔信口吹[腔]:曲调[信口]:随口[短笛无腔信口吹]:手里拿着短笛随意地吹着不成调 的曲子整体翻译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 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回村,横坐在牛 背上,手拿短笛,悠闲地随口乱吹,谁也听不出是什 么曲调全诗解析:前两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写出了 山春晚景的美丽诗人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出一幅优雅 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的出场布置了背景草满池塘水满陂” 一句中两个“满”字,写出仲夏 (农历五月)时令生机充盈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 一片生机盎然山衔落日浸寒漪” 一句中一个“衔” 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出日落西山的动人情 景,拟人味浓烈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和 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景象,生动形象,用词新奇巧妙, 给人无限想象。
衔”和“浸”字给人画面幽雅美丽之 感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由景转 向写人这是一幅牧童悠闲横坐牛背吹笛图其中一 个“横”字说明牧童活泼的个性,他不是规矩地骑着 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一个“信口”说明他也不 是认真地吹表现出牧童淘气可爱、天真活泼、淳朴 无邪在前两句中描写的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 有了这样的环境,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自得其乐 了同时表达出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整体感知《晚春》形象地描绘出这样的场景:池塘的四周长满 了青草,远处看到的似乎是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放 牛回家的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是那样的无拘无束, 他用短笛随心所欲地吹奏着不成曲调的曲子诗人即 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 现了牧童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中心思想通过描绘乡村黄昏恬静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景色, 流露出诗人对乡村自然风光的热爱与赞美,对闲适自 由、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向往之情填空总结本诗描绘了(乡村黄昏)风景,勾勒14出一幅(牧童 晚归图)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景物与人 物(交相呼应),给人无限美感全诗朗读基调是清新舒展的。
前两句要读出乡村黄昏 景色的幽美,后两句要读出牧童的无拘无束、自由自 在俨然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农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出 农村广阔生活和农民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也 表现出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苏州石湖后过起隐居生活,《四时 田园杂兴》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写成的一 组大型的田园诗,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 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 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四时田园杂兴》(题意:四个时节田园的各种兴致) 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分为春日、晚春、 夏日、秋日和冬日共五个篇章,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 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 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描写了 4个季 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一幅田园农作动态 图全诗注释翻译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四时]:四季[杂兴]:杂感,有感而发,随事物吟咏的诗篇,即随 性写的诗[兴]:xing,兴趣,对事物喜爱的情绪[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生 活的一年四季中产生的杂感而写成的一组(共60篇) 吟咏事物诗篇这里取其中的第三十一篇昼出耘田夜绩麻,[昼]:zhou,白天[耘田]:yun,在田间为禾苗锄草、松土。
[绩麻]:披麻搓绳,即把麻搓成线[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到田间锄草,晚上搓麻线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男女[当家]:操持家务[各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职,各管一行每 个人都承当一定的工作)[村庄儿女各当家]:村庄里的男男女女们各自忙着操 持家务的事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孩子们,幼小孙辈[未解]:不懂,不会[解]:谁,理解,懂得[供]:gong,担负,担任,这里指“从事” “参加”[童孙未解供耕织]:那些小孩儿们既不会参加耕地的 工作,也不懂得从事织布的家务也傍桑阴学种瓜[傍]:靠近,走进[桑阴]:桑树下阴凉处[阴]:树荫[也傍桑阴学种瓜]:却也在靠近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 学着种瓜简意白天出去锄草夜间搓细麻,农家的儿女各人都会持家小孩子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全诗解析本诗是《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夏日》局部中的 第七首全诗语言通俗浅显、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全诗展现出三幅画面,分别是:第一幅“昼景”—— 昼出耘田;第二幅“夜景”—— 夜绩麻;这两幅画面 中的人物是村庄儿女(成年的男男女女们)第三幅“童 景”——学种瓜,画面中人物是童孙(农村少年儿童)O前两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描写了 村民夏日繁忙的景象:白天锄田,晚间绩麻,操持家 务,红红火火生动描绘出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 紧张地劳动画面读出农人朴素善良、勤劳辛苦的特 点,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前两句表现一个字“忙”,分别从时间上“昼出” “夜 绩麻”说明昼夜忙个不停;从事务内容上来说,既要 “耘田”又要“绩麻”;从劳动者来说“村庄儿女”, 男女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这三方面来表现夏日的农 忙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选择幼 童为描写对象:他们学种瓜的游戏活动,别具情趣, 妙趣横生,为农忙的画面增添了悠闲色彩,洋溢着淳厚农村生活气息后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情景衬托“忙”小小年纪 就习农事,这也是父母忙碌对他们的影响一个“学” 字不但描写儿童模仿大人耕种田地的情景,还塑造出 农村儿童热爱劳动、天真勤劳、淳朴可爱的形象,表 达诗人对农村儿童的喜爱赞美之情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诗人简介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人,(今江西吉水)一生力主抗金与陆游、尤袤、范 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 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 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 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构思精巧 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 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主要作品:《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初入淮河四绝句》《过扬子江》……著有《诚 斋集》等传世名言佳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春,当时杨万里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 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一般是 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 众农民将春牛打烂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 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 收的联想字词注释翻译稚子弄冰[稚子]:幼小、天真的孩子[稚子弄冰]:幼小、天真的孩子弄取冰来嬉戏玩耍稚子金盆脱晓冰,[金盆]:金属盆子[脱]:取下,去掉[晓]:天刚亮的时候[脱晓冰]:指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 wan 冰[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