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乳喂养知识2课件.ppt
32页1母乳喂养知识(2)国际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国际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1、要求每个妇幼保健机构有书面的母乳喂养政策,并常规地传达到所有卫生人员•2、对所有保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实施这一政策•3、要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4、帮助母亲在产后1小时内开奶•5、指导母亲如何喂奶,以及在需与其婴儿分开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6、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喂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证•7、实行母婴同室——让母亲与婴儿一天24小时在一起•8、鼓励按需哺乳•9、不要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吸橡皮奶头,或使用奶头作安慰物•10、促进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建立,并将出院母亲转给这些组织2母乳喂养知识(2)《《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的十条主要内的十条主要内容•1、禁止对公众进行代乳品、奶瓶或橡皮奶头的广告宣传•2、禁止向母亲免费提供代乳品样品•3、禁止在卫生保健机构中使用这些产品•4、禁止公司向母亲推销这些产品•5、禁止向卫生保健工作者赠送礼品或样品•6、禁止以文字或图画等形式宣传人工喂养、包括在产品标签上印婴儿图片。
•7、向卫生保健工作者提供的资料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8、有关人工喂养的所有资料包括产品标签都应该说明母乳喂养的优点及人工喂养的代价与危害•9、不适当的产品,如加糖炼乳,不应推销给婴儿•10、所有的食品必须是高质量的,同时要考虑到使用这些食品的国家气候条件及储存条件3母乳喂养知识(2)茌平县人民医院促进母乳喂养的十项措施•1.成立医院母乳喂养小组,制定各项常规制度,认真执行WHO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2.组织全院职工学习母乳喂养喂养知识,提高宣传和指导母乳喂养的技能•3.广泛粘贴和散发母乳喂养宣传手册,使孕妇和家属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4.为孕妇做好乳房保健,并帮助母婴在产后30分钟内接触、吸吮、开奶•5.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教会产妇哺乳姿势和正确的挤奶方法•6.鼓励按需哺乳,不给新生儿添加母乳以外的任何食品•7.改善产科环境,取消代乳品,奶瓶及橡胶奶头•8.提高产妇住院期间护理及膳食质量,使产妇精神愉快的哺乳婴儿•9.建立儿科,防保科为核心的母乳喂养随访组织,帮助出院的母亲坚持4-6个月的母乳喂养•10.加强对母乳喂养工作的监督指导,进行科技方面的总结提高。
4母乳喂养知识(2)母乳喂养知识九大问题5母乳喂养知识(2)一.母乳喂养的好处1.1、对孩子的好处:2.易消化、易吸收,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有助于婴儿发育3.保护婴儿免于感染,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4.减少过敏皮炎的风险5.减少儿童期肥胖的发生6.有利于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宝宝的情感发育•2、对母亲的好处:•有助于建立亲子关系•有助于推迟再次妊娠•帮助子宫收缩,减少阴道流血预防产后出血•减少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保护母亲健康•消耗母亲多余脂肪,促进体型恢复,使乳房丰满•3、对家庭的好处;•经济方便、•温度适宜,•减少污染的机会•4、对社会的好处:•母乳喂养的孩子身体素质好,不易患病,有利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母亲与婴儿依恋更多,小儿智能、社交能力发育好•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6母乳喂养知识(2)二.什么是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和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或以上的重要性?•1.纯母乳喂养:除母乳外,不给婴儿吃其他任何液体或固体食物用杯、管或奶瓶喂食母亲吸出的母乳,或者母乳库捐献母乳都可以包含在内。
••2.母乳喂养是胎儿宫内营养供给的一个延续,乳腺和胎盘一样是关系到后代的重要营养器官,乳汁如血液般重要,具有足以保证后代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的特性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各个器官远未成熟,尚需要从母乳中获得更多7母乳喂养知识(2)三.分娩后皮肤早接触、早开奶的重要性?•1、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和新生儿早吸吮,可促进催产素的分泌,刺激母亲早下奶,同时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2、新生儿与生俱来的觅食和吸吮反射,在刚出生1小时内最强烈,是新生儿吃奶本能得以强化的最佳时期••3、刚出生1-2小时内,也是母婴之间情感联系最强烈的时期,母亲的体温、心跳、味道和目光是新生儿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对新生儿心理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4、母亲乳房的微生物和初乳,共同促进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形成,对新生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护8母乳喂养知识(2)四.24小时母婴同室的重要性?•1.可以充分保证按需哺乳,促进乳汁分泌•2.可加强亲子依附关系,提升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3.母亲可以学到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知识•4.减少新生儿交叉感染的机会9母乳喂养知识(2)五.产妇喂奶的体位要点和婴儿含接姿势•摇篮式、交叉式、橄榄球式、卧位式•1、喂哺要点:母亲放松舒适;孩子身体贴近母亲,脸向着乳房,鼻子对着乳头;孩子头与身体呈一直线;下颌紧贴乳房;母亲可用手托住新生儿臀部。
10母乳喂养知识(2)摇篮式•这是最传统的姿势用一只手的手臂内侧支撑宝宝的头部,另一只手放在乳房、乳晕上在宝宝身下垫一个垫子,哺乳起来会更轻松11母乳喂养知识(2)交叉式•相比于摇篮式的姿势,把宝宝的身体稍微倾斜一点,这样宝宝吃奶时,嘴的角度会有所变化,更容易吸奶12母乳喂养知识(2)橄榄球式•这个哺乳姿势特别适合剖宫产的妈妈,可以避免宝宝压迫在妈妈腹部手术切口乳房很大、宝宝太小或是喂双胞胎的妈妈也很适合就像在腋下夹一个橄榄球那样,用手臂夹着宝宝的双腿放在身体侧腋下,宝宝上身呈半坐卧位姿势正对妈妈胸前,用枕头适当垫高宝宝,手掌托住宝宝的头,另一只手指张开呈“C字形”贴在乳头、乳晕上13母乳喂养知识(2)卧位式•这种姿势适合夜间哺乳,身体侧卧,用枕头垫在头下婴儿侧身和妈妈正面相对,腹部贴在一起为了保证宝宝和妈妈紧密相贴,最好用一个小枕头垫在宝宝的背后14母乳喂养知识(2)母亲正确托乳房的姿势将大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开;示指至小指四指并拢、并紧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用示指托住乳房的底部;用大拇指轻压乳房的上部,以免堵住婴儿鼻孔而影响呼吸;托乳房的手不要离乳头太近,以免影响婴儿的含接。
15母乳喂养知识(2)衔接姿势•2、新生儿正确的衔接姿势:婴儿嘴张大,下唇外翻;舌呈勺状环绕乳房;面颊鼓起呈圆形;可见到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慢而深的吸吮,有吞咽动作和声音16母乳喂养知识(2)•用乳头碰碰用乳头碰碰用乳头碰碰用乳头碰碰宝宝的嘴唇,宝宝的嘴唇,宝宝的嘴唇,宝宝的嘴唇,让嘴张开让嘴张开让嘴张开让嘴张开17母乳喂养知识(2)•嘴张开后,将宝嘴张开后,将宝嘴张开后,将宝嘴张开后,将宝宝抱在胸前使嘴宝抱在胸前使嘴宝抱在胸前使嘴宝抱在胸前使嘴放在乳头和乳晕放在乳头和乳晕放在乳头和乳晕放在乳头和乳晕上,上,上,上,•宝宝的腹部宝宝的腹部宝宝的腹部宝宝的腹部正对自己的腹部正对自己的腹部正对自己的腹部正对自己的腹部18母乳喂养知识(2)•如果宝宝吃奶位如果宝宝吃奶位如果宝宝吃奶位如果宝宝吃奶位置正确,其鼻子置正确,其鼻子置正确,其鼻子置正确,其鼻子和面颊应该接触和面颊应该接触和面颊应该接触和面颊应该接触乳房•待宝宝开始用力待宝宝开始用力待宝宝开始用力待宝宝开始用力吮吸后,应将宝吮吸后,应将宝吮吸后,应将宝吮吸后,应将宝宝的小嘴轻轻往宝的小嘴轻轻往宝的小嘴轻轻往宝的小嘴轻轻往外拉约外拉约外拉约外拉约5mm5mm,目,目,目,目的是将乳腺管拉的是将乳腺管拉的是将乳腺管拉的是将乳腺管拉直,有利于顺利直,有利于顺利直,有利于顺利直,有利于顺利哺乳。
哺乳19母乳喂养知识(2)宝宝嘴在乳头上的正确位置宝宝嘴在乳头上的正确位置20母乳喂养知识(2)•婴儿嘴张大,下唇外翻;舌呈勺状环绕乳房21母乳喂养知识(2)•面颊鼓起呈圆形;可见到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22母乳喂养知识(2)•慢而深的吸吮,有吞咽动作和声音23母乳喂养知识(2)六.按需哺乳的重要性?•1.按需哺乳,即当婴儿饿了或母亲乳房胀了就应喂哺,喂奶的时间、次数和间隔不受限制••2.重要性:剌激泌乳素分泌,促进泌乳;频繁有效的吸吮乳房,可促使乳汁增多,保证产妇有充足的乳汁,预防奶胀,提升喂养信心24母乳喂养知识(2)七.如何保证产妇有充足的乳汁?•坚持母婴同室•按需哺乳•让新生儿进行充分有效的吸吮•母亲合理营养和休息25母乳喂养知识(2)八.特殊情况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的母乳喂养?•1.母亲感染HIV、患有严重疾病应停止哺乳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或心功能不全等•2.乳母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喂•3.乙肝携带者并非哺乳禁忌症•4.母亲感染结核病,但无临产症状是可继续哺乳26母乳喂养知识(2)九.产妇上班后如何坚持母乳喂养?•1.最好的办法是上班时仍按哺乳的时间将乳汁挤出,以保证乳汁充分分泌;吸出的乳汁用消毒过的清洁奶瓶放臵冰箱内,回家温热后仍可喂哺。
每天至少3次•2.方法:在上班的前几天,妈妈应根据上班后的作息时间,调整、安排好婴儿的哺乳时间在上班前1-2周由家人给婴儿试着使用奶瓶喂养••3.上班前一周开始挤奶,放至消毒清洁容器中,保存(≤4℃,保存24小时;-18℃保存6个月注意存奶的冷冻室不能放臵其他物品,解冻后可保存24小时,取出后快速复温至38-39℃,切不可重复加热27母乳喂养知识(2)挤奶的操作手法1、将拇指和示指分别放在乳房的上下方,距乳乳头头根部根部2公分公分的乳晕上.28母乳喂养知识(2)2、将拇指与示指先向胸壁方向(内内侧侧)轻轻下压,压力应作用在拇指与示指间乳晕下方的乳乳窦窦上,然后向外有节奏挤压放松放松时,手不应离开皮肤如此数次,重复进行29母乳喂养知识(2)3、以逆逆时针时针的顺序沿着乳头,依次按照同样挤奶的手法,将乳晕下方乳窦内的乳汁挤出30母乳喂养知识(2)31母乳喂养知识(2)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32母乳喂养知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