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法硕法制史重制笔记.pdf

135页
  • 卖家[上传人]:缘***
  • 文档编号:333284448
  • 上传时间:2022-09-0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7.23MB
  • / 1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 二 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3第一节 夏商法律制度(8选择).3第二节西周法律制度(24选1析).6第三节春秋法律制度(东周)(11选).12第四节战国法律制度(东周)(16选).13第三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16第一节秦朝法律制度(2 8选3析).16第二节 汉朝法律制度(重点)(29选2析1简).20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35选2析).27第四章隋唐宋法律制度.31第一节隋朝法律制度(3选).31第二节唐朝法律制度(最重要)(63选21析1简).33第三节宋朝法律制度(4 1选1析1简).50第五章元明清法律制度.59第一节 元朝法律制度(15选1析1简).59第二节 明朝法律制度(27选5析1简).65第三节 清朝法律制度(34选1析2简).75第六章清末民初的法律制度.84第一节 清末法律制度(4 2选1析5简).84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14选6简).92第三节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2 2选4简).95第七章南京国民政府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99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32选9简).99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23选1简).108考点索引.120附录:中国法制史 之最、第一、首创”.132【之最】.132【第一】.133【首创】.134第一章绪论中国法制史的概念【分析】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发生、特点、作用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法学中的基础学科,也是中国史中的专门史,属于法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中国传统法制的主要特征()【分析】中国传统法制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法自君出,重权隆法.君主享有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法律的创制和变迁.法律也以维护君权为要务。

      君主和统治集团重视制定和运用法律,巩固政权稳定,维护社会秩序.这种传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特性所决定的,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根源.君主一法律、农耕文明、是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第二,诸法并存,民刑有分.中国古代的法典编纂保持“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体例,但是在法律体系上,则是诸法并存,民刑有分的,即法律体系是由刑法、民事法、行政管理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构成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是从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和具体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法律体系而言的,至于“诸法”是否都发展成独立的部门法,需要结合历史发展的进程予以具体分析.体例不分、体系有分一社会关系决定第三,家族本位,伦理法制.中国古代是沿着由家而国的途径进入文明时代的,因此宗法血缘关系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诸多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影响,尤其是宗法与政治的高度结合,造成了家国一体、亲贵合一的特有体制.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成为法律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法律维护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及其经济基础,历经数千年依然保持稳定.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融发展,成为传统法制的重要特征.由家而国一宗法一法律道德第四,调处息争,无讼是求.无讼是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调处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调处适用的对象是民事案件与轻微的刑事案件,调处的主持者包括地方州县官、基层小吏和宗族尊长等.调处息争适应封闭的小农经济基础的深厚地缘关系,依赖的是宗族势力和基层国家权力,凭借的是礼与法相结合的多种法律渊源,维护的是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形成了一整套的完备制度.价值取向、手段、对象、主持者中国法制历史中的优秀传统()【结合法理】法律继承【分析】中国法制历史中的优秀传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口诀】官、公、系、君、礼第一,德配王命,民贵君轻.民本主义是中国古代法制与法文化的基础.西周时期就确立了“以德配天”的观念,即天授王权取决于君王的德性,体现为“敬天保民”的统治政策。

      儒家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民为国本的思想.这一传统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传统法律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如德主刑辅,注重教化;摆脱神判,重视证据;宽仁慎刑,爱 惜 人 命 等.民本主义一以德配夭、敬夭保民T 民为国本第二,礼法结合,综合为治.礼法结合是中国古代法律最主要的传统;礼法相互为用,实现社会综合治理是中华法系最鲜明的特征.礼法互补,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形式;以礼行法促进法律的实施,以法明礼增添礼的权威;以礼入法,使法律道德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法附礼,使道德法律化,出礼而入于刑.第三,体系完备,律例并行.中国古代法的渊源经历了从先秦礼制与刑书,到 唐六典与律令格式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政典为组织法,以律典为基本法律,令格式为管理制度,并以廷行事、决事比、判例等为必要补充的完备体系.较好地解决了法部门分类,法效力层级划分的机制问题,并兼顾了法的 稳 定 性 和 适 应 性.渊源第四,以法治官,明职课责.以法治官是中国古代法制的悠久传统,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官吏的职、权、责;规定官吏的行为方式与自我约束的机制;实行考选、考课、监察等一系列制度,促其奉公守法,为君尽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职官法不断充实完善,使官吏职责明确,有法可依,是古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法尚公平,执法原情.先秦诸子在释法时,常以度量衡为比喻,强调法的公平.公平成为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法尚公平不仅体现在立法的内容上,也讲求执法原情,达致天理、国法、人情的允协。

      法理】法的价值:平等、正义 依法行政、合理行政 社会效果、法律效果(1)法律形式的变迁:夏商:【刑】禹刑、汤刑、九刑、吕刑一春秋中后期:【法】被庐、仆区、葩门、法经一【律】商鞅、秦至清、元除外一【刑律】大清现行、大清新刑律、暂行新刑律一【刑法】1928旧刑法、1935新刑法(2)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判例法】廷行事、决事比、断例、【律典】刑法典、【政典行政法典】唐六典、经世大典、大明会典、大清会典1中华法系(22分析新增)【分析】中华法系被世界公认为特点鲜明、影响深远的一大法系.古代中国国力长期居于东亚、甚至世界前列,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明圈,中国的法律制度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周边国家,其中以唐律为甚.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朝 鲜 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 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 刑书,大都参用唐律.从唐朝起,中国法典的先进性、科学性受到相邻国家的尊重,并被奉为母法,相邻各国均成为中华法系所覆盖的国家.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自夏商周至近代,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为人类法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法系在文化精神和宏观样式上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儒、墨、道、法各家都对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儒家尤甚,具有一贯性和包容性,正是由于中华法系在文化上的多源头,才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法文化,缔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制文明,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虽以汉民族为主导,但其他少数民族同样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是融合了各民族的法律意识与创造力形成的.中国古代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法伦理关系,以及大一统集权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华法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皇权至上;(2)维护宗法伦理;(3)引礼人法,法律不断儒家化;(4)以刑为主,诸法并存.固有的中华法系在1 9世纪末2 0世纪初受到西方法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进行大规模的修律,才开始逐步解体.中华法系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华法文化的特殊性及其世界影响的集中体现,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

      其形成历程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国家管理职能的成熟,以及来自多源头的法文化的不断整合密不可分.至近代,由于国情的巨大变化,中华法系失去了所依附的载体而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华法系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法文化精华中的因子没有消亡.今天复兴或重塑中一华法系使深厚的具有民主性精华的族 文 化 与 新 的 醐 僦 和 毗 出 海 瓶 舱“雌 界 性 租 曷 族 性 相 缸 对 期 雌 法 治 国 的 加 缸 器 箴 金 氐 的 法 焦 意识一增强中坐民族的一自豪感与一自信心县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一 中华法系历史意义 结合全面依法治国中华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22分析新增)【分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灿烂法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华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点之鲜明、影响之深远,以及治国经验之丰富理性,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与舍我其谁的治国抱负中国古代主张:【结合优秀传统】(3)(4)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法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宪法】【法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J治国先治吏,【法理/宪法】人才强法【法理】德 人民主权【法制史】德配王命 法的局限性 限公保私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法理】危机意识-全面深化改革、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法文化资源,既是标志其文明高度的丰碑,同时也是支持我国当前治国理政和增强文化自信所需 要 的 智 库.【结合法理】谈谈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借鉴但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使得传统法文化中难免菁芜并存.我们的任务就是去一芜在用一激活佞统法文化的优秀而服务.一 辩证、扬弃一【结合法理】法律移植、法律继承 一分为二2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第一节夏商法律制度(8选择)夏商西周春秋地域划分统治区域国家建立的标志-王位世袭制中国法律的起源法律的产生宗法等级制度法 律 起 源 的 特 点“刑始于兵”“礼源于祭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法 律 形 式“王命”“誓”禹刑 罪名 不孝、违命、昏、墨、贼立法概况 刑 罚 适 用 原 则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法 律 形 式“誓”“命”“诰”汤 刑 七 赢i-罪名 不孝、违命、乱政、疑众、三风十愆刑事立法 奴隶制旧五刑 墨、则、驯、宫、大辟诉讼审判制度天罚神判司法制度-监狱 夏:圜土、夏台、钧台;商:圜土、囹圄、爰里一、中国法律的起源夏朝的建立与中国法律的产生【分析】由于文献不足以及考古发现的文物有待于丰富和确凿论证,R前对于夏商法律制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有限的水平,学界普遍认为,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国家和法的历史发展阶段.传说大禹开始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所 谓“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一、国家建立的标志:()第一,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是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禹还设“九牧”,作为管理九州的地方长官.第二,王位世袭制也是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从夏禹传位于其子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了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并最终导致原始氏族制度的解体及国家的建立.夏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君主.国家机构和公共权力系统,包括军队、职官、监狱以及贡赋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启建立夏朝至桀亡国,夏朝共历14世17王,400余年.二、中国法律的产生:()夏朝统治者对原始社会的“礼”和其他氏族习惯加以改造,使之上升为习惯法,同时还颁布法令,惩处违抗 王命”的行为和其他犯罪法理学】法起源的一般规律:(1)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3)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分析】中国国家和法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过程I),原有的血缘关系纽带并未因氏族制度的瓦解而削弱,而是以转化为家族与宗族制度的形式保留下来,并愈加牢固和强韧.法的起源受其影响,也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显著特点:第一,古代法的起源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宗法伦理性质.象征国家政权的王权与族权高度统一,呈现出家国一体的格局.因此,中国古代法在形成时兼有国法和宗法的双重性质,既适用于占统治地位的各支宗族内部,又适用于整个国家.【串线】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第二,古代法的起源主要是以“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的形式完成.古代法制主要由礼与刑两部分组成,并始终贯穿礼刑并用的原则:一方面运用礼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又以刑维护礼,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