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短翅豆芫菁体内不同部位斑蝥素分布研究.docx
9页贵州短翅豆芫菁体内不同部位斑蝥素分布研究 杨凤轩+钦忠+周建威摘要: 贵州短翅豆芫菁是贵州地区特有的药用昆虫,体内含有斑蝥素,但成虫体内不同部位斑蝥素含量不同采取索氏提取法提取短翅豆芫菁不同部位的斑蝥素,用气相色谱仪定量测定结果表明:(1)成虫不同部位所需提取时间不同:头部、四肢、翅膀需要12 h提取,胸部需要20 h提取,腹部需要40 h进行提取2)成虫的腹部斑蝥素含量最多,其次是胸部,再次之为头部、四肢和翅膀3)自然死亡的成虫体内总斑蝥素的百分含量比活体成虫体内的高关键词: 短翅豆芫菁;斑蝥素;含量;不同部位;提取时间: R282.74 文献标志码: A :1002-1302(2016)03-0310-02贵州短翅豆芫菁[1-2]是贵州地区独有一种斑蝥类药用昆虫[3-4],也是中国特有的19种斑蝥类昆虫之一贵州短翅豆芫菁体内所含斑蝥素[5],是芫菁科昆虫特有的一种单萜类防御攻击物质,治疗肝癌,疗效显著,从而引起医药界的密切关注斑蝥素的化学立体构型属于外型,1,2-顺-二甲基-3,6-氧桥六氢化邻苯二甲酸酐,是白色的片状结晶物质,是斑蝥酸的内酐近年来,对斑蝥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合成[6-7]、功能、毒性[8]、生理、抗癌机制[9]、药理学[10]和应用[11],而对斑蝥素在成虫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研究较少。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短翅豆芫菁成虫不同部位斑蝥素含量的测定[12-14],确定斑蝥素在短翅豆芫菁体内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认识短翅豆芫菁提供了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测定仪器与试剂(1)日本岛津GC-14C气相色谱仪色谱条件:色谱柱是OV-17填充柱[苯基(50%)甲基硅氧烷,最高使用温度340 ℃,担体80~100目];氢气压力60 kPa;空气压力40 kPa;仪器灵敏度为1;载气为高纯氮气;检测器(FID)温度为230 ℃;色谱柱温度为165 ℃;进样口温度为230 ℃;进样量 2 μL2)质谱仪为岛津GC-MS20101701柱,进样口温度250 ℃,离子源温度250 ℃,进样量0.5 μL,氮气流速20 mL/min,分流比20 ∶ 13)核磁共振仪INVOA-400共振频率:(OBSERVE)H-1,399.9 MHz;溶剂:CDCl3(氘代三氯甲烷 )测试条件:弛豫时间5.0 s,脉冲角45.0度,采样时间5.122 s,谱宽3 679.9 Hz,累加次数32次4)分析天平(上海精科分析仪器厂)5)分析纯三氯甲烷,分析纯丙酮,分析纯盐酸;氘代三氯甲烷,氮气6)斑蝥素标准品,由北京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7)短翅豆芫菁成虫采自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及惠水地区,采后在贵州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应用研究所内饲养1.2 短翅豆芫菁来源与鉴定成虫采自贵州省贵阳、惠水等地区,经贵阳医学院昆虫学专家陈汉彬教授鉴定,鉴别结果为短翅豆芫菁,隶属鞘翅目芫菁科1.3 斑蝥素的定性鉴定纯品制备:取自然风干的短翅豆芫菁成虫用丙酮、三氯甲烷 (体积比为1 ∶ 10)及少量浓盐酸的混合溶液(pH值在 0.5~1.0)于索氏提取器上沸腾回流12 h,滤去残渣,将溶液浓缩近干,用石油醚和无水乙醇洗涤重结晶法制得白色片状结晶物质用质谱及核磁共振谱仪进行定性分析1.4 成虫体内不同部位斑蝥素的提取方法取200只短翅豆芫菁活体,按头、胸、腹、四肢、翅膀等不同身体部位用100 mL丙酮、三氯甲烷及少量浓盐酸的混合溶液(pH值在0.5~1.0)于索氏提取器上沸腾回流提取过滤,洗涤,将滤液定容至100 mL2 结果与讨论2.1 斑蝥素的定性分析2.1.1 质谱 用离子源直接进样分析斑蝥素,质谱分析数据如下:128(100),110(10. 42),96(67.13),70(38.89)(图1),与谱库中斑蝥素标准图谱相符2.1.2 核磁共振谱(H1NMR) 核磁共振图谱是:1 237(s,6H,CH3×2);4 717(m,2H,CHOHC);1 730~1 811(d,4H,CH2×2),与谱库中斑蝥素标准图谱相符(图2、图3)[15]。
由提取物的质谱及核磁共振谱可知,此提取物就是斑蝥素,即短翅豆芫菁体内亦可分泌有效成分斑蝥素2.2 气相色谱分析由斑蝥素提取物的气相色谱谱图可知,保留时间tR=10.015 min,与斑蝥素标准品气相色谱谱图上的保留时间 tR=10.019 min相符(图4、图5)2.3 成虫体内不同部位提取时间比较由表1、图6知,对头部、四肢、翅膀的提取,12 h后斑蝥素的含量已经趋于恒定,无需延长提取时间;胸部的提取需要20 h,腹部的提取需要40 h以下提取试验均按照头部、四肢、翅膀12 h提取,胸部20 h提取,腹部40 h提取2.4 成虫体内不同部位斑蝥素含量的比较2.4.1 活体成虫各部位斑蝥素含量的比较 由表2得出,活体成虫中腹部斑蝥素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胸部,最少的是翅膀提取得到短翅豆芫菁体内斑蝥素的总质量为 279 975 μg,占虫体质量为1.15%2.4.2 自然死亡的成虫各部位斑蝥素含量的比较 由表3得出,自然死亡的成虫中腹部斑蝥素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胸部,最少的是翅膀提取得到短翅豆芫菁体内斑蝥素的总质量为179 446 μg,占虫体质量为2.70%3 结论(1)贵州短翅豆芫菁体内含有斑蝥素。
中国药典以南方大斑蝥(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和黄黑小斑蝥(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入药随着人们对斑蝥素需求的增长,对 上述2种芫菁昆虫野生资源的过量采集,将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贵州短翅豆芫菁体内提取斑蝥素,可以缓解药用斑蝥素紧张的市场需求,造福人类健康2)提取过程中,不同的部位所需提取时间不同:头部、四肢、翅膀需要12 h提取,胸部需要20 h提取,腹部需要40 h进行提取短翅豆芫菁的腹部斑蝥素含量最多,其次是胸部,再次之为头部、四肢和翅膀3)试验室喂养过程中死去的虫子身体各部位总斑蝥素含量(2.70%)比活体身体各部位总斑蝥素含量(1.15%)高,主要是因为提取之前虫体已经风干致谢:贵阳医学院昆虫学专家陈汉彬教授进行了昆虫种类鉴定,特致谢忱参考文献:[1]封孝兰,胡周强,梁正杰. 短翅豆芫菁生长发育的温度效应观测[J]. 应用昆虫学报,2013,50(2):483-487.[2]胡周强,肖杰易,韦会平. 短翅豆芫菁生物学特性研究[J]. 昆虫知识,2000,37(5):287-289.[3]李晓飞,陈祥盛,侯晓晖. 贵州产斑蝥素芫菁科、蜡蝉科昆虫名录与种类鉴定[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27(1):79-82.[4]郭建军,檀 军,杨佳琪,等. 贵州省药用昆虫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3,41(2):100-103.[5]魏方超,杜 娟,未宁宁,等.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8):1586-1589.[6]殷幼平,靳贵晓. 芫菁体内斑蝥素的合成、转移和生物学功能[J]. 昆虫学报,2010,53(11):1305-1313.[7]王雪梅,陈祥盛,李晓飞. 芫菁科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研究概况[J].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2):140-143.[8]李晓飞,陈祥盛,侯晓晖. 斑蝥素对6种害虫的毒杀作用[J].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3):65-66.[9]娄田田,杜 娟,陈祥盛,等. 斑蝥素及衍生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2,8(10):205-207.[10]于 婷,刘东武,陈志伟.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 生命科学仪器,2009,8(2):15-18.[11]李晓飞,陈祥盛,国兴明. 昆虫斑蝥素的研究与利用[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2):169-175.[12]胡朝阳. 斑蝥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2011,39(10):49-51.[13]李晓飞,陈祥盛,王雪梅. 贵州含斑蝥素昆虫资源调查及斑蝥素含量的测定[J].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2):300-302.[14]李晓飞,陈祥盛,国兴明. 芫菁科昆虫体内斑蝥素的气相色谱法测定[J]. 昆虫知识,2007,44(3):459-462.[15]冯钦忠,周建威. 关于斑蝥素1H NMR和UV测定结果的商榷[J]. 波谱学杂志,2010,27(1):121-12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