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瓶颈效应基础知识讲义.doc
10页瓶颈效应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瓶颈效应 英文名称:bottleneck effect;bottle neck effect 定义1:由于种群变小,有害基因被清除,种群基因频率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前的基因频率相差很大的现象通常发生在那些种群数量先急剧减少,后又增加的种群中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进化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2:当一个大群体通过瓶颈后由少数个体再扩展到原来规模的群体,这种群体数量的消长而对遗传组成所造成的影响称为瓶颈效应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群体、数量遗传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瓶颈效应英文名称:Bottleneck effect 当人群通过一个入口或出口处,若有次序地行进,可顺畅流通行进速度愈快则流量愈大而当人群很拥挤时,则流量大大减少在公路上行使的车辆,若相互保持一定距离,则交通流量可很大如果遇到一个狭窄的路段,则车辆密度增大而形成堵塞,流量立即减小这就是所谓的“瓶颈效应”目录“瓶颈效应” 呼唤“东风效应” 1. TOT状态 2. 所谓“瓶颈效应” 3. “东风效应”举例 4. “东风效应”怎样冲破瓶颈 1. 调整自身行为 2. 据心理学研究 3. 重视思维的想象力值得借鉴的方法 1. 一是“扩大联系点” 2. 二是拟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单” 3. 三是学会“积极的休息”遗传学瓶颈效应 1. 简介 2. 举例说明瓶颈效应表现“瓶颈效应” 呼唤“东风效应” 1. TOT状态 2. 所谓“瓶颈效应” 3. “东风效应”举例 4. “东风效应”怎样冲破瓶颈 1. 调整自身行为 2. 据心理学研究 3. 重视思维的想象力值得借鉴的方法 1. 一是“扩大联系点” 2. 二是拟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单” 3. 三是学会“积极的休息”遗传学瓶颈效应 1. 简介 2. 举例说明瓶颈效应表现展开编辑本段“瓶颈效应” 呼唤“东风效应”TOT状态 “我这是怎么啦?脑子怎么如此不听使唤?!”不少时候,我常常这样埋怨自己。
比如,有好几次,我在公共汽车里,或者在马路上,突然听见有人叫我的 瓶颈效应名字我抬头一看,噢,这不是我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老朋友某某某吗?这时人之常情的反应,自然应当是回叫老同学、老朋友的尊姓大名: “某某某,原来是你啊!”奇怪的是,这个“某某某”,我心中明明感到是一清二楚的,几乎很快就能叫出来了,却偏偏就是转化不成具体的语言之符号结果,我只好吐出一句;“你好!你好!”连“你”的姓名都叫不出来,还“好”什么呢?热情自然被打折扣,令人好不尴尬! 又如,不知有多少次了,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走笔到某一“地带”,突然被一个句子的选择难住了于是我苦思冥想,哎,想着想着,那个句子的“形象”倒真的在脑海里出现了但当提起笔来时,不知怎么的,这个“形象”明明已经到了笔尖,却偏偏写不到纸上实在要教人“掷笔三叹”嗬! 再如,在工作中要酝酿一种设想时,一种构思几乎就出来了,可就是卡住了, “出”而不“来”你说气恼不气恼! 诸如此类的情景,不知读者诸君是否也有经历过?但据我向一些同事、朋友征询,回答都几乎是异口同声的: “这种经历是常有的事,很叫人头疼不少同事、朋友还举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各个方面的渚如此类有趣而又费解的例子。
我们不妨把上述所说的那种常常出现在问题就要解决时的现象,形容为“几几乎有了”、 “已经到了舌尖儿上了”的状态此时,我们似乎感到茅塞顿开,但又不确切知道该如何解决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形象地称之为解决问题的“先声”,“只闻其鸣响于有无之际而不降临这种现象简称为TOT(Tip Of the Tongue)显然,当人们处于TOT状态时,欲行不能,欲罢不忍,也许有点象要打喷嚏前的样子,心里是颇为难受的 所谓“瓶颈效应” 这种“TOT”状态的形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乃是一种“瓶颈效应” 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有的时候, “瓶颈效应”得到了克服,TOT状态很快从“几几乎有了”转向“有了”,从“就在舌尖上”转为“完全说出来了”,问题获得解决,创造趋于成功有的时候,听任“瓶颈效应”起作用,TOT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
由此看来,如何有效地消释有碍创造性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瓶颈效应”,必然为每一个立志创造的社会角色捞演者所关注 “东风效应”举例 有道是“一物降一物”在这里, “东风效应”可以称得上是治疗“瓶颈效应”的一剂良方如果你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瓶颈效应”之阻碍的话,那么,就请 借东风你及时地去呼唤“东风效应”吧 《三国演义》中那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想必你是十分熟悉的周瑜为了赤壁火攻,与曹操一决雌雄,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是,曹营依江北,吴军驻江南,欲用火攻,还缺少一个必要条件:东南风如果没有东南风,就会象“瓶颈”一样卡住整个活动的进行,就会使周瑜的计划和准备工作前功尽弃为了消释这个“瓶颈效应”,使眼看就可以成功的计划及活动从TOT状态中突围而出,于是,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火借风威,风助火势,东吴大胜曹操可见,在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诸葛亮“借”来东风,东吴是无法取胜的;东风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消释“瓶颈效应”的决定性作用 “东风效应” 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与曹操的胜负为什么最后取决于诸葛亮“借”来的东风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国研究系统论的一些专家,从系统功效的角度,对这次战役进行了考查分析。
在这次战役的“借东风”事件之前,有蒋干中,孔明借箭,苦打黄盖,阐泽献诈,庞统授计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这次战役中各“要素子系统”,各自发挥其子系统功效,比如蒋干中计后,杀了蔡瑁、张允,使曹操失去了两个得力水军首领,为曹军训练水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仅仅靠这些尚不能取得这次战役的最后胜利要取得最后胜利,还缺最后一个要素子系统一东风正是因为东风这一要素加入在这一战争系统中,并与其他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产生了新功效,消释了“瓶颈效应”,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对此,有关专家称为系统功效的“东风效应”就是说,由于新的要素子系统与其他要素子系统相互作用,该作用所产生的效果,能构成一个产生正功效的新的系统或者能改变原系统的系统功效这便是“东风效应”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社会是一个系统,人也是一个系统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把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动、某一行为看成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总是由三大类的子系统构成的:要素子系统、一般子系统、多余子系统其中,要素子系统是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东风效应”就是要素子系统变化或新的要素子系统加入时,给大系统增加的正功效。
编辑本段怎样冲破瓶颈调整自身行为 这就告诉我们,要呼唤来“东风效应”去消释“瓶颈效应”,就必须对我们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动或某一行为系统,在出现TOT状态、被“瓶颈”卡住时,适时地加入新的要素子系统,从而给系统增加正功效,从“瓶颈效应”中脱颖而出 那么,新的要素子系统”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天上掉不下来,地上冒不出来虽然从表面上看,诸葛亮所借的东风似乎是向老天爷之神灵祭来的,其实,只要稍作分析,如果诸葛亮没有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没有自身大脑的思维活力,那是断断不可能“祭”到东风的在这里,倒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句话可以给人以启发那就是说,任何妙计良策的诞生,总是要借助于心之器官,有赖于大脑的思维能力 “眉头一皱”,大脑的机器开动起来了,各种生长在知识和实践经验之事实基础上的联想,就会展开飞翔的翅膀,最终歇脚于最有价值的妙计良策之高山上 据心理学研究 这是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据心理学研究,创造活动往往失败于上千次 阿基米德的试验,却成功于一次的联想或启发阿基米德从国王那里领受了测量真假皇冠的“课题”,长久想不出好方法来,有时几乎要想出来了,却又给某个“瓶颈”卡住了。
后来洗澡的时候,却意外地从浴缸中得到了测量的方法,这个新的要素子系统一找到,就使课题研究活动之系统摆脱了“瓶颈效应”显然,这是一种思维活动中的“顿悟”现象,是个体心理在情感方面的一种“移注”现象如某一构思“障碍”而煞费苦心,仍百思不解,如“得来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还处于TOT状态,突然,联想力使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清晰的图象,就象一盏灯把黑暗完全照亮一样,“顿悟”和“移注”—就是这样爆发的借用…句古诗来形容,真可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重视思维的想象力 “事实是死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说得好因为,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和有限的,想象力则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那么,想象力就是“点金术”因此,为了消释我们自身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某些“瓶颈效应”,当我们在呼唤“东风效应”、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时,应当重视思维的想象力撒开联想之网,启动思维之钻机, “新的要素子系统”才会被你捕捉得到,才会被你开掘出来 编辑本段值得借鉴的方法一是“扩大联系点” 即从时间上、—空间上相近,或形式上、内容上相似的事物和现象中进行联想,比如记不清楚某个数学公式了,你不妨先想想与之相近的数学原理、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想想它们在哪一个章节。
又如你一时想不起老同学的姓名了,你就不妨先想想与他(她)相近又与你自己相识的其他老同学的姓名如此联想往往能激活起深藏于记忆深处的知识和经验在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着多种可能性集合即事物的可能性空间,我们对可能性空间内互相联系的点认识得越广泛、越深透,对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越多,就越能找到“新的要素子系统”,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某种确定的方向,取得有利创造的“东风效应”之效果 二是拟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单” 这是为实现“扩大联系点”、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直接服务的1941年,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拟定了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单”,来提示创造者培训,掌握多角度思考法的本 头脑风暴领他认为,逐一检查、核对这份“清单”,能使创造者在遇到思维障碍时,比较全面地思考某一对象,而不致遗漏重要的思路请看他拟定的这份“清单”: (1)现有的发明有无其他用途?(2)能否引入其他的创造性设想?(3)能否改变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或制造方法?(4)能否扩大使用范围,延长使用寿命?(5)能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降低高度、减少厚度?(6)能否找到代用品?(7)能否更换型号、顺序、布局或模型?(8)能否上下倒置、里外交换、前后置换使用?(9)能否将几种发明品组合在一起?显然,这九个问题是针对技术创造提出的。
但我以为,用这种拟清单的办法来逐步培训自己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如果碰上“瓶颈”卡住、处于TOT状态时,先静下心来,用点时间去拟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单好好琢磨一下那些“能否”的角度,这对填补思考的空白点,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想来是不会没有益处的 三是学会“积极的休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