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新教材 (1).doc
16页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论语十则》1、CCCDC2、AC BD ABC三、1.说:通“悦” ,高兴 2.“女”通“汝”:你 “知”通“智”:智慧3.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四、1. (1)通过自省,加强修养,讲求忠信,注重学习2)排比、反问2.1.孔子 2.以读书好学为乐;以交友切磋为乐;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永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养 3.反问、排比《大学》1、BACDCD二、ACDE ABCD BCE三、翻译:1.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2.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3.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是不可能的4.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人面前彰明自己德行的人5.推究事物的原理使认知达到明确四、简析:1.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2.顶真 排比 对偶5、简单:大学八目阐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同时重点强调“修身”,并指出了“修身”之道,及“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内圣);同时指出“修身”的目的“齐家 治国 平天下”(外王)是儒家对当时社会士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对于当今社会的道德规范依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谏逐客书》一、 DABAD CC二、 ABD BC ABC ABDE BCD ABC三、1.以:依靠,凭着 2.向使:当初假如 3. 明:使……彰明4.黔首:百姓 5.藉:借 赍:给予、赠送 6.服:佩带4、翻译: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私下,副词,用在动词“以为”前,表示谦恭过:过错听说官吏们商议要驱逐客卿,我个人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百姓因而富足兴旺,国家因而富庶强大,百姓乐于为国家出力 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象蚕吃桑叶一样吞并掉其他诸侯,使秦国奠定了帝王基业5.客何负于秦哉?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 … 如果当初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肯容纳他们,疏远有才能的人而不重用 … … 7.娱心意,说耳目者使心意欢娱的事物,使耳目愉悦的声色 8.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不是统治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呀! 9.却宾客以业诸侯。
驱赶客卿,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10.此所谓“籍寇兵而贵盗粮”者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借给仇敌武器,送给强盗粮食的情况11.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减少自己的臣民而增强了敌人的力量,对内造成自己的空虚,对外和诸侯结下怨仇12.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因为泰山不嫌弃一块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条条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深厚.5、简析:1.(1)以本段为例,分析李斯高超的说服技巧言之有理,从理论上阐述纳客的力和逐客的弊,是非分明反客为主,站在秦王的角度,着眼统一天下的大目标劝说秦王针对性强,处处考虑秦王的心理,举例历数四位秦王的功绩对比鲜明,善于正反对比,古今对比2)本段在使用论据上有何特点?论据典型充分,举例有古有今,有正有反2.(1)这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驱除客卿就是损害了自己而帮助了敌国2)这段话可以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大意这一段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论证了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后一部分论证了驱除客卿就是损害自己而帮助敌国的道理3)这段话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总体上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4)这段议论的前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前一部分用的是类比法。
5)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对偶6、简答:1.由于秦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一切不再秦国出生的士大夫和宾客,李斯上奏劝阻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证:以彰明任用客卿之利;反面推理,以揭示驱逐客卿之害是非鲜明突出《谏太宗十思疏》一、1—5:ACDAC 6—11:DADCDA二、1—5:ABC ABD ABC BD ABDE 6:BDE3、翻译:1.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2.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来威慑他们,大家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缅怀皇帝的仁德3.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4.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端正自身来斥退奸恶小人四、简析: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比喻 对比;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用了比喻论证,第一句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后果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3.排比、比喻、对偶、反问5、简答:1.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从“殷忧”与“功成”“道著”与“德衰”“取易”与“守难”等方面进行了正反论述。
2.告诫太宗要做好十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寓言二则》一、BCDDA D二、1.运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彼与此相类比的变现手法2.爱财如命的人3.揭露爱财如命者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如不猛省回头,必将葬身在名利场中4.好负物—贪得无厌 喜爬高---好向上爬5.夹叙夹议三、1.A、要钱不要命B、行为描写、语言描写、表情细节描写C、反衬2.A、贪得无厌、好向上爬B、相互对应,在事理上前后一致《五代史伶官传序》一、CBBCA二、ABCDE ABE AE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推究庄宗得到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2.及凯旋而纳之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当他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将梁国君臣的首级装入木匣时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料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 5.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尚书》说:“骄傲自满,便会受到损害,谦虚谨慎就能得到好处 ”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患勤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就会把自身毁灭 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灾难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而那些有智谋、有勇气的人大多被他所沉溺迷爱的人和事物迷惑困扰8.生死国灭,为天下笑自己死了,国家也灭亡了,被天下人耻笑4、作品分析:1.(1)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2)历史事实为据前半: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事实;后半:国家衰亡,事业失败的事实3)对比的方法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结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之中,孰是孰非,成败之迹和盘托出2.(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理论论据历史事实论据(3)对比体现在满与谦,忧劳和抑郁的对比 “方其盛……身死国灭”的对比祸患、忽微、智勇、所溺之间也包含着大与小,得与失的对比对比手法贯穿全文,是文章说理达意的主要放法5、简答题:1.事实论据:庄宗的兴衰成败史理论论据:尚书,作者自己推出的四句2.意图:全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莫蹈覆辙作用:本文虽已议论为主,但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意味开篇以唱叹起笔,使人警醒时而推出与主旨相关的警戒性短语,且两两相并,正反相形,如“满招损……所溺” ;时而又以壮慨淋漓之句,多置于文章的经络关键之处,如“岂非人事哉!” “可谓壮哉!” “何其衰也!” “岂独伶人也哉!”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论证时,以“成败由人”为中心,用欲抑先扬的写法先极力赞扬庄宗创业时的意气之壮,再感叹他失业时的形式之衰用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鲜明对比,凸显庄宗先胜后衰这一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仅令人信服,而且文章意脉前后贯通,抑扬有致《答司马谏议书》一、AACAA BDCBC二、BC ABCD 3、翻译: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又想到你待我不薄,在书信来往上不应草率行事,所以现在详细的阐述事情的缘由,希望或许得到你的原谅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现在你用来指教我的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招来很多怨恨诽谤,本来就预料到会是这样了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日子不是一天了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士大夫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4、简析题:1.(1)驳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指责(2)驳斥论点(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致怨谤(4)名实相符(5)以君王之命、先王之政、国家利益为立足点,不容对方辩解2.(1)驳斥司马光关于新法招致天下怨谤的职责(2)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借盘庚动迁之事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
3)揭露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不顾国家利益,通俗自媚、因循守旧的政治腐败形象4)说明变法时完全符合情势和道义的即使一时很多人反驳,也不能悔改,体现了王安石坚持变法的决心5)寓刚于柔的辩论风格5、简答题:1.当时保守派代表人司马光一再写信给王安石,指责改革,要求废除新法,王安石就以此信反驳,并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2.驳斥论点既能直接痛快的切中论敌要害,又能使文章本身显得简洁而有力3.名实相符是儒者信守的原则司马光号称大儒,以此为理论总原则,理直气壮,立于不败之地《氓》一、CAABB D二、ABDE ABD AD ACDE CD三、词语解释:1.匪我愆期 拖延 2.将子无怒 请3.犹可说也 通脱摆脱 4.女也不爽 差错5.信誓旦旦 诚恳的样子 6.渐车帷裳 沾湿四、简析题: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成语“信誓旦旦” ,采用的修辞手法有顶针、比喻五、简答题:1.氓的变心、卑劣无耻还有当时社会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貌和象征男女之间的浓情密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如女人被弃时,年老色衰、飘零无依的痛苦。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人不可为爱情所迷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女子的悲愁无穷无尽《归园田居》1、ACCAC二、ACD BE AE三、简答题:1.崇尚自然的志向和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2.通过世俗和本性、丘山和尘网、鸟笼和树林、小池和深渊、樊笼和自然的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念与思、落与得等具体明显的感情倾向词语,将诗人崇尚自然,憎恶官场,表现得很鲜明《春江花月夜》一、ACCAC CDDC二、AD ABCD ABC ACD三、1.滟滟随波千万里 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2.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此处形容月光映照下的花朵3.可怜楼上月徘徊 徘徊:指月影移动4.可怜春半不还家 可怜:可惜4、翻译:1.玉户帘中卷不去:月光似乎故意与思妇为难,帘卷不去2.落月摇情满江树:纷乱的离情,随着残月余辉,布满江边树上五、简答:1.描绘自然景物,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抒情提供环境和气氛2.选择景物极具典型性;善于烘托和铺垫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了宇宙永恒、时空久远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