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34918143
  • 上传时间:2023-1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出图:周恩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3、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过渡: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1.出示5组词语,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惩处 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过渡: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预设:* 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四)梳理课文内容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3)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3、感情朗读1)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四、写话或说话训练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六、板书设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