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代“咏蝉”诗三绝.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1810****630
  • 文档编号:220930382
  • 上传时间:2021-12-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9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唐代“咏蝉”诗三绝 张 华 唐代“咏蝉”诗中以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最为人称道,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蝉 虞世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好像下垂的冠缨,又生性高洁,栖高饮露突出了它的“贵”与“清”次句写蝉声之远传,“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响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下狱起二句用比兴手法,写秋蝉高唱,引出诗人在狱中对家园深深的思念三、四两句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可自己经历种种磨难却已两鬓斑白,曲折写出了一份凄恻的感情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议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浑而不可分了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了解,相反,还被诬陷下狱,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使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以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两句写蝉声,蝉栖高树,吸风饮露,由于“难饱”引出了悲哀的“恨”声,但这样的鸣声又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与身世暗合,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三、四两句写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五、六两句抛开蝉,转到自己身上自己是个小官,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思归更切最末两句蝉的鸣叫声提醒自己的举家清贫,又提醒自己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以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说 (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工贸学校) 第 3 页 共 3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