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oc
7页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加快推动城镇化发展,是重庆市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重要 举措重庆市人U城镇化近儿年发展较快,基于经济总量和第三产业 的快速发展,但就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T衡等对重庆市城镇化产 生了不利影响匕的信息,【关键词】重庆市;城镇化;影响因素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主要是指城镇人门增长、城镇地域空间扩张以及经济活动类型转化的过程城镇化水平即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 国家和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以城镇常住人U 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据有关资料表明,城镇人口提高 一个百分点,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递增1%,经济就增 长1.2%所以,城镇化率是个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重庆近几年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镇化建设上,为推动经济发展,实 现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H标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城镇化 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分析解决1. 重庆市城镇化率发展现状重庆市城镇化率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有842. 11万人,城镇化率为29. 17 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有1013.88万人, 城镇化率为35. 6,十年内提升丫 22.04%。
2005年全国人口 1%人口抽 样调查时,秉庆市城镇人U为1265. 95万人,人U城镇化率为45. 2,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为1529. 55万人,人 口城镇化率为53. 0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资料显示,与全国平均和大部分省、 直辖帘人口城镇化水平相比较,重庆市人口城镇化速度发展比较快, 一直在持续增长,从2005年到2015年,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5. 2% 上升为2015的的60. 94%,年T均涨幅1. 43%,在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 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率为43%,重庆市为45. 2%,在全国31个省市(区) 中排名第21位,从增长率来看,全国城镇率近十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 1.17%,重庆仅高出0.27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率 为49. 95%,重庆市为53. 02%,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依然排名21 位2015年,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率为56. 10%,重庆市为60.94%, 在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中排名第23位,但是在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 (内蒙古自治权、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 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中,排名第1,排名较高,这也印证了秉庆是引领西部发展的经济中心的地位,但是在全国四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重庆市)中,排名第倒数第一,离城镇化最高的上海差26. 66 个百分点,相比2014年上升了 4个百分点,说明重庆市城镇化还有很 大的增长空间,同时增长速度较快。
2. 影响重庆市城镇化率发展水平的因素研宄影响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水平、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区域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等本文重点探讨经济水平、产 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和区域发展这四个因素对重庆市人口城镇化发展的 影响2.1经济快速发展助推人门城镇化发展本文采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选取Y重庆市部分年份的 数据,研究了人口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增长关系人口城镇化水 平与人均GDP呈同步提高的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数量递增的相关关系, 人口城镇化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城镇化水平 就低,经济水平高,相应地就会带动人n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近十 年期问,重庆市人均GDP —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长3544. 6 元,单2015年,人均GDP较2013年增长了 21.04%,而城镇化率增长 了 2. 6个百分点重庆近几年经济的经济转型较为成功,钢铁,煤炭 等过剩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低,而主要依靠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 业推动重庆GDP增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些都带动了农村劳动力 向城市的集中,客观上推动Y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2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尤丝诔钦蚧?提高本文采用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代表产业结构的发展 状况,选取了重庆市2005年至2015年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的数据, 研究了人口城镇化水平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
重庆市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巾2005年的13. 4%下降为 2015年的7. 3%,年平均降幅为0. 5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11年内相 差不大,始终在45%之间,第三产业产值在十年间略微上升,由2005 年的41. 5%上升为2015年的47. 7%,年平均涨幅0. 56%第三产业所 占比重的发展趋势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增长趋势呈同步提高的状况, 根据钱纳里的研究结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差距不 大,在工业化中期以后,城镇化水平将会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而到 了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将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结合 重庆市的两化现状,重庆的工业化应该处于中后期阶段,在这一阶段, 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 的比例高达70%以上在工业化的后期,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迅速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剩余资金和劳动力,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可以 使工业中的富余人员不至于冋流到农村及农业第三产业比重占比越 高,多数第三产业是劳动或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弹 性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工业化发展阶段上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 为工业和城市提供服务和基础设施,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并且通过其较 高的就业弹性,促进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重庆市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逐年提高说 明秉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越好,而产业结构越合理,越能促进人U城 镇化水平的提高2. 3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影响人门城镇化 本文选取了重庆市2005年至2015年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的比重和城镇化发展的数据,研究了人口城镇化水平与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 比重的发展趋势关系第一产业中就业人口慢慢减少,由2005年的 46. 6%降低为2014年的30. 8%,第二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在10年中呈 现增多的趋势,由2005年的19. 4%增长为2015年的27. 8%,年增幅 0. 76%,第三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慢慢变大,由2005年的34 0%增长 为2015年的41. 4%,年增幅0.67%,从2012年开始,到2015为止,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并且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根据 很多学者的研究,城镇化率与一次产业就业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城镇 化率与第二、三产业呈现正相关关系,才能促进城镇化的正常发展 随着第一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的下降、第二、三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 的提高,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吸引劳动力能力及对城镇化的带动作 用最大,人门城镇化水平也在提高。
重庆市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但是从就业结构来看,很 多人口依然从事第一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U也不多,增长幅度也 不快,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 构的发展不相符,明显滞后2010-2015是重庆的十二五规划阶段, 重庆工业作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走内陆特色新型工业化 道路,取得Y突破性的进展,进而带动Y非农就业人口的极大增长, 所以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较快现阶段对信息化、技术化的重视,使 得重庆工业发展迅速,长期以资本密集型的能源资源型产业为主导, 忽视了就业吸纳率较高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导致工业本身的就业吸 纳率偏低,无法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能够大量增加 灵活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数量少、素质差,这样会使西部地区农民非 农化的主要路径受阻,加剧了农民就业难的状况结果是第二产业对 第三产业的辐射力还没有体现出来,第三产业发展所带来对人口的吸 纳能力并不足够,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率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 就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2. 4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城镇化发展 重庆属于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区域,是个集大城市、大农村、 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存在着区域不 平衡。
2015年,一小吋经济圈经济占据了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的 77. 13%,城镇化率也高达71. 22%;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产总值 仅占地区总产值的5. 55%,城镇化率也仅仅37. 24%造成这些差距的 原因之一是重庆近些年来大力主张发展城市经济为主,而忽视了农村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却无法自由转移到城市,同时农村没 存形成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这些小城镇城市功能不足,缺少产业支撑, 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企业进驻意愿较低,阻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 展,最终使得人口集中在农业上,城镇化发展滞缓因而造成城乡二 元性显著二是这些地区虽然重视工业化发展,但是没有区域特色有 选择的发展适合进城农民的产业有些地区没有明确各片区域的发展 方向,从而不分条件、不分地域地片面强调高技术,过多地发展资金 密集型产业,导致就业门槛较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3. 结论与启示近几年,重庆经济总量的提高,产业机构趋于合理,第三产业的 快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展,城镇化率在西部排名第一,这与引 领西部经济发展的经济地位相符,但是相对全国来讲,排名不高就 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镇化水平滞后,未来重庆城镇化 成该发展由工业拉动的“土地扩张型”转向市民化推动的“品质提升 型”进程,重视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
重视城市发展的科学 规划、建设、管理,产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增长, 城市与区县社会的公平、和谐和稳定以及城市环境的污染控制、生态 保护,并且以更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中小 企业,解决大量富余劳动力问题,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城镇化发展的 重要引擎,以促进重庆城镇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