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态史学类高考题目的特点与解法.doc
3页心态史学类高考题目的特点与解法2007 年来,一种新类型的历史试题在新课程区的高考中出现2007 年高考上海历史试题.19)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 “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 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A.邓世昌 B.林肯 C.拿破仑 D.屈原(2007 年高考广东历史卷.21)1929—1933 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2008 年,这种类型的题目也在旧课程区的高考试题中出现,例如:四川文综卷 16 题“立宪派希望”题,全国文综卷Ⅰ第 19 题的“ 古希腊人置身于‘幻想的 ’世界”题,全国文综卷Ⅱ第 19题的“热月政变后巴黎社会舆论变化” 题这类题目的共同之处在于考查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情感体验、心理活动及其与历史进程的关系,是当代史学新方法——心态史学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本文结合 2008 年高考试题对心态史学类历史试题进行总结,旨在帮助大家了解这类试题的特点,理性解答这类试题,减少由于不了解而导致的失误。
一、心态史学类历史高考题目的特点1、“历史是人的作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心态史学类试题重视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以及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阶层以及个人的心理活动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形式上看以情景式选择题为主,营造能够唤起考生情感共鸣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从内容看以历史人物的社会生活为主,考查不同社会条件下历史人物的心理状况,是社会史范式运用于历史高考的新发展[例 1] (天津文综、24)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 “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D )A.1961 年柏林危机 B .苏伊士运河战争C.1964 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例 2] (天津文综、 17)中国读书人历来“ 耻于言商,耻于言利 ”,而清末“状元实业家” 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在例 1 中,设置了美国、苏联、古巴三个国家的人们危机即将来临时的恐惧心态场景,在例 2 中,设置了清末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情景,使考生觉得题目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有感情的、“鲜活” 的和可以感知的,能很快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身临其境”。
这是近年来社会史范式运用于历史高考的新发展,社会史类试题从无到有到多,从过去关注特定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和重要的有深远影响的社会政策逐渐转向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化,其中他们的情感需求和精神生活也当属应有之义2、历史人物的心态是“社会的、客观的”,规避对历史人物个性心理的考查我国心态史学研究认为,“心态 ”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是可以从各种文献资料、口碑史料、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中捕捉得出的;同时与社会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使对个别人物的研究也不是脱离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这说明,我国心态史学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同样坚持了唯物史观的指导,没有去考查个别人物特殊的心理状况例如性格、气质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是把历史人物的心态置于社会背景下去分析,这类心态可以称为“众心之心”甚至“万众之心” ,如下题[例 3] (广东历史、23)1960 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 ……”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B)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戴高乐的兴奋如果仅仅考虑个人情感,则原因很多很个性,但作为总统,代表着国家,原子弹试验成功对他来讲意味着法国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因而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就要抓住 1960 年(20 世纪 60 年代)这个时间,从法国的国际国内背景来辨析答案。
A 项“最终形成”错误,C 项欧共体成立于 1967 年,D 项“西欧国家衰落”不符合题意因而选 B3、主要考查三个特定时期人们的心态,数量不多,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稳定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危机时期人们的情感体验、变革时期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变迁,而且往往作为背景材料使用,要求回答这些心理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当且仅当在考查人物时才有运用价值在同一套试题中约有 1~2 题目,数量不多,难度不大[例 4](全国文综卷 Ⅱ、19 )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已听不见“公民” 与“女公民”的称呼,彼此称“先生” 、“夫人”或“小姐”,人们不再吃“ 平等面包”,“ 革命广场 ”改称“协和广场” ,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法国(A)A.社会秩序趋于常态 B. 经济生活恢复正常C.王党势力重新抬头 D.男女社会地位平等[例 5](四川文综、 16)1904 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 ,“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C)A.日败俄胜 B. 日俄俱败C. 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例 6](江苏历史、 6)1869 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例 4 考查和平年代的社会心态,例 5 考查不同政治团体的利益诉求,例 6 考查鸦片战争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总的来看,难度不大,可以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得出答案二、心态史学类历史高考题目的解法1、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完整解读,把握材料中人物、时间、地点和属性条件等信息[例 7] (全国文综卷Ⅰ,1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 “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 1750 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1750 年”和“ 再晚两个世纪即 1950 年” 的时间信息、“英国 ”的地点信息、从“熟悉”到“ 什么都不认识”的属性信息,分开来解读对本题来说没什么价值,但如果完整解读,则会得出答案。
1750 年以前英国未成为工业国,“古希腊人” 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再晚两个世纪,英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正在经历第三次工业革命,当然他或她会“什么都不认识” ,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因此答案选 A2、联系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把历史人物的“心态”放在制约它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中分析[例 8](上海历史 A 组,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 的时代,“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明清之际,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上,明朝灭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经济上,南方商品经济活跃,一些地方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上,理学思想空谈“义理” ,无法解释现实剧变汉族知识分子为什么反思,怎么反思,考生应该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反封建民主思想去寻找答案总之,心态史学类历史高考题的出现,发挥了高考与新课程改革互动,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互相促进的功能正如人教版教材编写者马执斌先生指出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是史学巨车赖以前进的两个轮子,它们相互驱动,历史教学呼唤着历史研究尽快展示新成果,历史研究期待着历史教学尽快普及新成果 ”那样,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用新观点新方法指导历史教学和复习迎考。
心态史学类型题目其实就是利用历史人物对自己所经历历史事件的记录、评价与反思等心理活动来考察当时背景与当时当地的文化意识状态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研究意识、心理过程是历史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