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docx
12页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 施工现场卫生、治安、 保卫及消防安全管理、检查制度 1 为了确保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制定本制度 一、项目经理负责建立本项目部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定用火、用电、使用易燃易爆材料等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并在施工现场入口处和防火重点部位设置明显标志 二、消防安全责任制 1、项目经理消防安全责任制 A、项目经理对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负总责; B、贯彻执行消防安全法律、法规; C、建立健全所管工程义务消防队; D、组织制定岗位消防责任制度,火源、电源的管理制度;门卫防火安全制度;值班人员的消防巡查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和防火安全操作规程; E、对作业人员开展防火安全知识教育,普及消防知识,组织消防安全演练; F、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设备,并建立维修和管理制度; G、划分施工现场防火责任区,绘制平面图,指定区域防火负责人; H、发生火灾、火险时,组织义务消防队员年扑救 2、义务消防队员及防火责任人的职责 A、学习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和火灾扑救知识,参加消防安全演练; B、忠于职守,发生火灾事故时,应积极参加扑救; 2 C、负责本职工作区域内的消防安全工作,发现隐患和火险应当立即报告; D、落实动火审批制度。
三、施工现场的防火要求和管理 1、施工现场的防火要求 A、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图、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均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B、施工现场应明确划分用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放、仓库、废品集中站和生活等的区域 C、施工现场的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夜间应设照明,并加强值班巡逻 D、不准在高压架空线下方搭设临时性建筑物或堆放可燃物品 E、建设工程开工前应将消防器材和设施配备好,并敷设好室外消防水管、消防栓、砂箱、铁锹等 F、焊、割作业点与氧气瓶、电石桶和乙炔发生器等危险物品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10M,与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30 M G、乙炔发生器和氧气瓶的存放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2 M,使用时两者的距离不得少于5 M H、氧气瓶、乙炔发生器等焊割设备上的安全附件应完整、有效,否则严禁使用 I、施工现场的焊、割作业,必须符合防火要求,严格执行“十不烧”规定: ①、焊工必须持证上岗,无证者不准进行焊、割作业; ②、属一、二、三级动火范围的焊、割作业,未经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3 不准进行焊割作业; 3、焊工不了解焊、割现场周围情况,不得进行焊、割作业; ○ 4、焊工不了解焊件内部是否有易燃、易爆物时,不得进行焊、割作业;○ 5、各种装过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有毒物质的容器,未经彻底清洗,○ 或未排出危险之前,不准焊、割作业。
6、用可燃材料作保温层、冷却层、隔音、隔热设备的部位,或火星能○ 飞溅到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准焊、割作业 7、有压力或密闭的管道、容器,不准焊、割作业 ○ 8、焊、割部位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作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 防护措施前,不准焊、割作业 9、附近有与明火作业相抵触的工种在作业时,不准焊、割作业 ○ 10、与外单位相连的部位,在没有弄清有无险情,或明知存在危险而未○ 采取有效的措施之前,不准焊、割作业 11、施工现场用电,应严格按照用电的安全管理规定,加强电源管理,○ 以便防止发生电气火灾 12、冬季施工采用煤炭取暖,应符合防火要求和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防○ 止火灾和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2、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管理 A、施工现场发生火警或火灾,应立即拨打“119”报告公安消防部门,以最快的速度组织抢救 B、在火灾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共同做好现场保护,并会同消防部门进行现场勘察工作 C、对火灾事故的处理提出建议,并提出和落实防范的措施 4 四、禁火区域划分和特殊建筑施工现场防火 1、禁火区域划分 A、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属一级动火: 1、禁火区域内; ○ 2、油罐、油箱、油槽车和贮存过可燃气体、易燃气体的容器以及连接在一○ 起的辅助设备; 3、各种受压设备; ○ 4、危险性较大的登高焊、割作业; ○ 5、比较密封的室内、容器内、地下室等场所; ○ 6、堆有大量可燃和易燃物质的场所。
○ B、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二级动火: 1、在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非禁火区域内进行临时焊、割等作业; ○ 2、小型油箱等容器; ○ 3、登高焊、割作业; ○ C、在非固定的、无明显危险因素的场所进行用火作业,均属三级动火作业 D、施工现场的动火作业,必须执行审批制度 1、○一级动火作业应所在项目负责人填写动火申请表和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方案,报公司生产安全部审查批准后,方可动火; 2、二级动火作业施工人员填写动火申请表和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方案,报○ 项目经理和专职安全员审查批准后,方可动火; 3、三级动火作业所在班组填写动火申请表,经工地专职安全员审查批准○ 后,方可动火 5 施工现场卫生、治安、 保卫及消防安全管理、检查制度 1 为了确保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制定本制度 一、项目经理负责建立本项目部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定用火、用电、使用易燃易爆材料等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并在施工现场入口处和防火重点部位设置明显标志 二、消防安全责任制 1、项目经理消防安全责任制 A、项目经理对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负总责; B、贯彻执行消防安全法律、法规; C、建立健全所管工程义务消防队; D、组织制定岗位消防责任制度,火源、电源的管理制度;门卫防火安全制度;值班人员的消防巡查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和防火安全操作规程; E、对作业人员开展防火安全知识教育,普及消防知识,组织消防安全演练; F、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设备,并建立维修和管理制度; G、划分施工现场防火责任区,绘制平面图,指定区域防火负责人; H、发生火灾、火险时,组织义务消防队员年扑救。
2、义务消防队员及防火责任人的职责 A、学习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和火灾扑救知识,参加消防安全演练; B、忠于职守,发生火灾事故时,应积极参加扑救; 2 C、负责本职工作区域内的消防安全工作,发现隐患和火险应当立即报告; D、落实动火审批制度 三、施工现场的防火要求和管理 1、施工现场的防火要求 A、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图、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均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B、施工现场应明确划分用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放、仓库、废品集中站和生活等的区域 C、施工现场的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夜间应设照明,并加强值班巡逻 D、不准在高压架空线下方搭设临时性建筑物或堆放可燃物品 E、建设工程开工前应将消防器材和设施配备好,并敷设好室外消防水管、消防栓、砂箱、铁锹等 F、焊、割作业点与氧气瓶、电石桶和乙炔发生器等危险物品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10M,与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30 M G、乙炔发生器和氧气瓶的存放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2 M,使用时两者的距离不得少于5 M H、氧气瓶、乙炔发生器等焊割设备上的安全附件应完整、有效,否则严禁使用 I、施工现场的焊、割作业,必须符合防火要求,严格执行“十不烧”规定: ①、焊工必须持证上岗,无证者不准进行焊、割作业; ②、属一、二、三级动火范围的焊、割作业,未经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3 不准进行焊割作业; 3、焊工不了解焊、割现场周围情况,不得进行焊、割作业; ○ 4、焊工不了解焊件内部是否有易燃、易爆物时,不得进行焊、割作业;○ 5、各种装过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有毒物质的容器,未经彻底清洗,○ 或未排出危险之前,不准焊、割作业 6、用可燃材料作保温层、冷却层、隔音、隔热设备的部位,或火星能○ 飞溅到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准焊、割作业 7、有压力或密闭的管道、容器,不准焊、割作业 ○ 8、焊、割部位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作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 防护措施前,不准焊、割作业 9、附近有与明火作业相抵触的工种在作业时,不准焊、割作业 ○ 10、与外单位相连的部位,在没有弄清有无险情,或明知存在危险而未○ 采取有效的措施之前,不准焊、割作业 11、施工现场用电,应严格按照用电的安全管理规定,加强电源管理,○ 以便防止发生电气火灾 12、冬季施工采用煤炭取暖,应符合防火要求和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防○ 止火灾和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2、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管理 A、施工现场发生火警或火灾,应立即拨打“119”报告公安消防部门,以最快的速度组织抢救。
B、在火灾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共同做好现场保护,并会同消防部门进行现场勘察工作 C、对火灾事故的处理提出建议,并提出和落实防范的措施 4 四、禁火区域划分和特殊建筑施工现场防火 1、禁火区域划分 A、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属一级动火: 1、禁火区域内; ○ 2、油罐、油箱、油槽车和贮存过可燃气体、易燃气体的容器以及连接在一○ 起的辅助设备; 3、各种受压设备; ○ 4、危险性较大的登高焊、割作业; ○ 5、比较密封的室内、容器内、地下室等场所; ○ 6、堆有大量可燃和易燃物质的场所 ○ B、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二级动火: 1、在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非禁火区域内进行临时焊、割等作业; ○ 2、小型油箱等容器; ○ 3、登高焊、割作业; ○ C、在非固定的、无明显危险因素的场所进行用火作业,均属三级动火作业 D、施工现场的动火作业,必须执行审批制度 1、○一级动火作业应所在项目负责人填写动火申请表和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方案,报公司生产安全部审查批准后,方可动火; 2、二级动火作业施工人员填写动火申请表和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方案,报○ 项目经理和专职安全员审查批准后,方可动火; 3、三级动火作业所在班组填写动火申请表,经工地专职安全员审查批准○ 后,方可动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