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课件.doc
143页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3、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2)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侧重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2、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2)除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还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即:B=f (P,E)(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刺激 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层面(二)人际层面(三)群体层面(四)社会层面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和实证分析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与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相对应一哲学的思辨阶段(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之中二)两种观点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2、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社会源于人的本性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和英国的霍布士发展了他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邪恶,故必须以法律强制和引导人们以文明方式去行动二、经验的描述阶段(一)基本特征:强调应根据经验来描述和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二)两种角度1、社会学角度:主要研究人们“面对面”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调节的过程,注重“模仿”,“暗示”等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以模仿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并认为模仿是产生一切社会现象的原因占人口1%的发明者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其余99%是带有服从心理的模仿者2、心理学角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等派别,以麦独孤等为代表,认为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都来源于“本能”,他们认为“先天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1)达尔文的进化论(2)英国的本能心理学(3)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验的分析阶段(一)基本特征:运用实验的方法和数量分析来研究个体与群体心理,分析产生的原因,揭示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并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应用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二)主要社会心理实验1、特里普利特的“竞赛中的群体效应”特里普利特通过实验发现,自行车运动员在“共骑”时的速度快于他们在“单骑”时的速度,这是受他人影响所致2、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奥尔波特的实验发现,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他人存在)会使个体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这一增加在体力与简单活动中比在复杂智力活动中表现得更明显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访谈法2、问卷法(三)档案法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
二)学习的机制1、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食物 分泌唾液灯光(或铃声) (黑线是无条件反射,红线是条件反射)2、强化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 (1)斯金纳实验(略)(1) (2)结论· ① 个体行为会因“强化” 而 — 增强 ②“刺激—反应”的联结是个体行为的形成机制③ 个体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产物3、模仿(三)观察学习(班杜拉)1、 班杜拉实验(略)2 、基本观点(1)人的行为可以在榜样的示范和观察者的模仿基础上形成2)对榜样示范行为的强化可以增加榜样示范行为被观察者模仿的可能性3)榜样身价在观察者心目中的提高(榜样引人注目,被人赞扬,有声望,有专长,有能力等)都能提高榜样被观察者模仿的可能性4)对观察者模仿行为的“外部强化”,对榜样示范行为的“替代强化”,观察者模仿行为达到自己预先设定的标准后自我满足所带来的“自我强化”是个体模仿行为产生的机制3、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3、评价由于社会学习理论不仅重视“强化”,而且重视“认知”(观察者的观察)与“自我强化”,所以更加接近人类的学习。
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一)人的特定行为受奖越多,就越会表现出这种行为二)人们的互动行为如果能使双方获益,造成一种公平互惠的关系,那么这种互动行为与关系就会保持与发展只要双方或一方感到得不偿失,这种行为与关系就难以持续下去三)互惠与交换包括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心理(如互爱)与社会行为(如互助)的交换三、符号互动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即来源于人们通过语言符号的相互作用,将社会文化要素内化为自己人格的过程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心智、自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皆与人们凭借语言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心智是个体通过语言符号解释和认识外在事物(包括他人及其行为)对自己的意义,产生合适行为的过程 自我也是个体通过语言符号与他人相互作用,在观察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主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上,把自己当作客体(或被观察着)来评价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社会是通过人们利用语言符号相互沟通,理解对方,产生协同行为(角色扮演)来维持的 四、精神分析论(一)弗洛伊德理论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1)意识:人们当前注意到的,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
人在清醒时对自我和周围事物的觉知状态就是意识范畴2)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指个人的本能冲动和先天欲望,因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被压抑在意识之下,不能被个体用语言表达,但仍在意识深处影响个体的情绪与心理,常以梦和口误的形式再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来源于他的老师布罗伊尔讲述的病例: 患者安娜是名女青年,她找布罗伊尔看病时已患病2年安娜发病时有许多躯体症状:右侧肢体感觉丧失,强制性痉挛,说话困难,不能用母语说话,有时会出现阵发性意识不清,不认识周围的人,自言自语,发作后嗜睡,讲胡话各种医学检查未发现她有器质性病变一天, 安娜又发病,朦胧中自言自语医生把她断断续续讲的话记录下来后来,医生发现,当医生用催眠法让她进入催眠状态后,把记录下的她说过的话念给她听,她可以接着讲下去,并讲出引起症状的个人生活经历,还再次出现以前出现的情绪状态催眠治疗结束后,可使相应的病症消失医生发现,安娜的每一个病症后面都有一个相应的精神创伤事件这些事件安娜清醒时却不知道,只有被催眠后才能讲出,并能宣泄相应的不良情绪,暂时消除症状安娜是个独生女,自幼很爱父亲2年前,父亲身上长了一个大疖肿,发高烧安娜一人守在床边,含泪焦急地等待从维也纳请来的医生。
这时,父亲突然问几点了安娜因泪水看不清表上的字,又怕父亲看见她流泪而伤心,便努力抑制自己以后她便经常视力模糊有次,她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右臂放在椅子上想着什么突然她好像看见一条毒蛇从墙上向床爬去要咬父亲她非常恐惧,想把蛇赶走,但放在椅臂上的右臂抬不起来,不能动了,也站不起来,整个右侧肢体失去知觉她想祈祷,但什么也想不起来,以后便不能讲德语了失忆”缘于内心深处的爱湖南省衡阳市第一精神病医院 谭贵星等贵州女生雯雯在课堂晕倒,醒后不认识同学和老师,改讲普通话,说自己叫“霞霞”同学们将她急送回家,雯雯则说这不是自己家,见到父母也说不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焦急,问她家在那理,她说记不太清,隐约记得“自家”有一幢五层楼房子,并说出家里的号码(区号属福建)接下来的日子里,雯雯照常上学同学们发现他性格较前开朗,花钱比以前大方,并注重梳妆打扮,但所学知识无损,学习、交往如常熟悉她的同学反映,大约两年前,有个福建小伙子来此地作农资生意,经常找本地女孩玩耍,曾夸耀家里有一幢五层楼半年多前那小伙子回老家了,雯雯曾与他通过几次患病前一天,雯雯再拨那个时已成了空号雯雯的父母感觉她变了个人似的,特别是听她总说要回“自己的家”很痛心,故而四处求助。
此病在精神医学上称为癔病,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雯雯对自我身份无法正确识别和部分过去记忆的丧失称为解离症状本病多具有癔病性人格基础,如好表现、好幻想、戏剧性,夸张性的情感表达,情感肤浅,暗示性高等,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从心理分析角度看,此案例中“空号”成了发病的心理诱因患者雯雯艺进入情窦初开的年龄,在与福建小伙的交往中,暗暗产生了感情,并幻想与他过上甜蜜富裕的生活(住在五层楼房子)但由于自己年龄还小,又在读书,意识层面不允许这种情感滋长,故而未向小伙表白小伙离去后,由于仍有联系,尚可勉强满足雯雯的情感需求但当突然“空号”后,她突然意识到爱情之线从此断裂因而潜意识冲突加剧为了缓解冲突,在潜意识里使用了解离症状来实现愿望——充当福建小伙爱人这种戏剧性和夸张性的情感表达方式是癔症病人常用的,患者往往乐意保持这种角色,好像做了美梦而不愿醒来 治疗此病常用心理分析,使病人明白潜意识愿望与冲突:想成为福建小伙的爱人而小伙不知身在何方一旦潜意识内容意识化后,“解离症状”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病人便“梦醒”了他为什么想掐死孩子湖南衡阳是心理卫生中心 谭贵星小时候我常挨父亲的打,因此非常盼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与鼓励。
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我得了全班第三名,十分高兴地高地告诉父亲,他却毫无反应我从此心生反叛,故意写错作业,上课不听讲,打架滋事,逃学,不回家,到六年级成了老师眼中最坏的学生初中未毕业我就昏如社会,四处流浪18岁那年我认识了去年才成为妻子的女朋友,当年他的爱情及其父母的温暖使我重新振作,改变离我以往的人生轨迹五年前,我突然觉得恋人很肤浅、世俗,并非我理想中的爱人,单良心不允许我弃她而去,犹豫了几年后还是与他结了婚婚后我很不开心,常常莫名其妙地打妻子得知她怀孕后,心理更烦,见到幼儿就有一种想掐死的冲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