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武夷山悬棺之谜.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39629789
  • 上传时间:2018-05-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武夷山悬棺之谜生、老、病、死,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区或哪个民族中,人们对“死”的认识都相当重视,所谓“事死如事生”,说明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生存的认识看得一样重要因此,死者的亲属对亲人死后怎么处理,以及采取什么方式埋葬,就显得非常重要《易·繋辞傳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不封”是说没有封土堆, “不树”是说不种树木因此,最早人死了,只是给他穿上衣服,盖上薪草,藏于荒野之中,就算完了后来,人们给死者挖了个土坑,盖上泥土,就出现了土葬以后,为了辨认和识别,又在墓坑上堆土,于是就出现了带封土堆的坟墓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习俗,又出现了树葬、水葬、火葬、天葬、崖葬等各种埋葬习俗,在福建武夷山风景区,古代就有一种把死者的棺木安放在高山崖壁洞穴之中的、奇特的悬棺葬习俗而这悬棺葬中埋葬的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埋葬?以及它们是怎样安放上去的?就成了千古之谜一、史料记载与传说历史上,最早记载这种埋葬习俗的、是一千多年前在福建当官的南朝建安太守萧子开他在其著作《建安记》中,曾写道:武夷山有“悬棺数千”清代董天工的《武夷山志》对武夷山船棺也有过许多详细的记载。

      面对烟雨飘渺、束之高阁、壁立万仞、可望而不可及的悬棺,千百年来,人们给它们取了“架壑船”、 “虹桥板”、 “仙函”、 “仙蜕”、 “金棺材”等等扑朔迷离的名称;各种传说,更是众说纷纭,有的甚至认为这棺板能“除胃痛、避火灾、祛邪祟”迷信色彩十分浓厚21973 年 9 月,面对各种传说的诱惑,在武夷山观音岩终于发生了一次盗宝事件,有几位好事之徒用绳梯攀上岩洞,从上百米高的峭壁洞穴中推下了一具船棺为了科学地阐释这种奇特的葬俗,破解这一千古之谜,还船棺的本来面目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文化馆等单位,先后对武夷山的悬棺葬作了多次的调查,基本掌握了武夷山悬棺葬的的分布和保存情况1978 年 9 月,由福建省博物馆组成的武夷山船棺考古队,在崇安县政府和福建省林业工程队的支持和协助下,采用手摇绞车升空入洞的方法,对武夷山西北部莲花峰的白岩崖洞悬棺葬进行了科学清理,取下了一具完整的船棺,初步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二、白岩船棺的位置白岩悬棺葬船棺位于武夷山西北部武夷镇的太庙自然村,北距武夷山市区约 15 公里白岩是莲花峰西侧的一座大山断裂的悬崖,海拔高五百米,岩壁呈灰白色,故名。

      放置船棺的洞穴是一个略呈扁嘴形的天然洞穴,洞口距谷底高 51 米洞口朝西北,外张内收,底部略呈坡状洞口最高 1.5 米、最宽 6.8 米、洞深达 5 米棺木呈正东西方向置于洞内中偏左侧,棺首朝外,底部用数块石片垫托棺顶距洞顶高 10~15 厘米由于年代久远,棺盖首段断落于棺左侧外约 1 米处,其下覆盖有猪下额骨和花纹木块各一块三、船棺的形制与质地洞内的棺木如船形,分底、盖两部分,作上下套合,全长 489、宽355、高 73 厘米棺底如梭形,其中部为长方形的尸柩,系棺之主体部分柩底部首尾两端作槽状突起似船的两头棺柩前挡板的内侧壁留有清晰的金属工具加工痕迹根据棺外带花纹的残木块复原分析,棺木的表面原来雕刻有平行斜线刻划纹,制作十分讲究、精美棺盖作半圆形,内部刳空,如船篷状棺盖中部与棺柩相对处有前后挡板顶部正中有一条平脊平脊靠前后隔板处各有一个长方形孔,与棺底的两孔相对,可能是象征船桅杆的插孔船棺的盖、底分别以整根楠木凿成,质地坚硬、形体轻薄、制作规整、造型奇特、扣合严密,表现了较高的制作水平棺木的材质经福建林学院林学系鉴定,系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楠木树种——闽楠切片后的木材纹理显示,棺板的表面为灰褐色,劈开后内部呈暗褐色,木材生长轮明显,宽窄均匀、轮廓圆滑、纹理直、结构致密,敲击时发声清脆。

      虽然年代久远,烘干时仍发出清幽的楠木香气四、棺内遗物与随葬品感受了船棺的制作工艺与精美,掀开半圆形的楠木棺板,我们发现,由于棺身向外倾斜和年长日久,棺内的遗物和死者的下肢骨均滑向棺柩的前段,压在上身骨骼的上面,形成一个长 110 厘米的坡状堆积在堆积层表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雕刻精美的龟状木盘,它呈龟首,短尾,器身为椭圆形、盘式,盘内平底微凹、尖唇外侈,盘外附四个矮方柱形足;器身通长 32、通高 16.3 厘米拨开淤土,一件头盖骨和一具较为完整的人骨架渐渐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在死者的头骨4两侧和底下,垫有棕丝一团;死者的胸部覆盖有加工精细的人字纹细竹席,背部垫有粗竹席,棺底垫有木棒和竹片虽然年代久远,黄褐色的竹席和竹片表面仍有光泽其胸、背部夹有成叠的碳化和半碳化的纺织品残块在棺灰之中还夹有大量的果核、鱼骨和鸟骨碎片五、年代与墓主棺内的人骨经复原和拼对,十分完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教授等的鉴定,死者为男性,身高约 165 厘米,年龄在 55~60 岁之间死者的头盖骨两侧距离较窄,前后距离较长;眼眶较凹,眉棱骨较凸,颧骨较低,体现了海洋蒙古利亚种(蒙古人种南方类型)的体质特征。

      船棺的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对船棺木材进行碳——14 测定的结果,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 3445±150 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商代在距今约 3500 年的商代,这位年近六十的死者是谁?他死后又为什么能享受如此高的待遇呢?这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说起据史书记载,福建夏商为扬州的东南境;周为“七闽”地;春秋战国先后为楚国和越国的势力范围;战国秦汉时期,生活在江浙地区的古越族南下与福建地区的古闽族结合,形成后来的闽越族;这就是先秦时期福建居民在武夷山地区的演变脉络因此,商周时期,生活在武夷山的居民,即《周礼·氏方职》记载之“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中的“七闽”族可以想见,此船棺中的老者应为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位古闽族老人5长期以来的考古资料表明,福建地区商周时期的墓葬有半地穴式的土坑墓、有地面带封土堆的土墩墓,还有高悬崖壁的崖洞墓不同的埋葬形式,代表了死者的不同身份和不同的等级悬棺葬属于一种高等级的崖洞墓埋葬形式,可见,这位死者的身份不同一般那么,他的地位究竟如何呢?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摘要》中说过:“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墓坑中,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

      ”据此,我们可以对死者的身份进行大致的分析首先,从葬具上看:船棺安放在武夷山北侧距地表高 51 米的白岩洞穴之中,它全长 489 厘米、宽 55、高 73 厘米,棺盖和棺底都用整根的楠木凿成楠木是一种珍贵的南方树种,它具有质地坚硬、树木纹理直、结构致密、不容易卷曲起翘,带芳香、耐腐蚀的特点死者能用这么高级的木材、制作如此高规格的葬具,又埋葬在这么高的地方,我们仅从船棺用材制作的难度和埋葬死者时的用财用力程度分析,就可以说明死者的族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须具有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实力,这种能力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而死者也非一般身份的老人在棺内,除死者的骨殖外,还出土了一批随葬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非常珍贵棺内的碳化纺织品,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有大麻、苎麻、蚕丝和棉布共四种纺织品它们分别呈棕、土黄、棕黄、和青灰色其中,尤以那一小块青灰色棉布尤为珍贵,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棉布之一在商周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普遍非常低6下,一个死者死后能穿上四种经过加工染色质料的衣服下葬,其中还有蚕丝和连我国中原发达地区都没有见过的的棉布服饰,作为地处武夷山区蛮夷部落的一位老人,能够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足见死者身份之高。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图序》中认为,武夷山船棺的主人“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埋葬制度同一等级的墓主比较,白岩船棺中的死者至少应为当时古闽族部落联盟中的一位首领六、船棺的葬俗以船形棺材为葬具埋葬死者,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葬俗历史上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这种葬制,并且必定和死者生前的生活习俗有关白岩船棺的死者以船为葬具,并且埋葬在濒临水边的高山崖壁之中,说明其生前是临水生活在船上,死后仍模仿生前的生活方式,以船为棺继续使用武夷山九曲地区的自然环境,正是他们生前生活方式的反映另外,棺内随葬的那件龟形木盘,也寓意深刻它除了反映死者生前与水上生活有关之外,可能还有宗教迷信的色彩龟在古代被称为水母,被视为一种祥瑞之物在商代,龟甲常被用于祭祀或上贡,在鲁国的诗中提到淮夷奉献珍宝就有“元龟象齿”;《尚书》有“宁王遗我大宝龟”, 《禹贡》有“九江纳锡(赐)大龟”的记录;在《礼记·郊特牲》中,也有供奉祖庙用龟作祭品的记载在船棺中,龟盘被放在死者的胸部,显然是子孙对祖先表示敬意的一种重要的“仪礼”形式那么,武夷山船棺为什么要放置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它们有又是以什么方法放上去的呢?我们知道,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对自7己的祖先都非常敬重,对先人死后遗体的处理,更是呵护有加,这也是古代各民族产生厚葬之俗的根本原因。

      白岩船棺的后人把死者安放在高高的崖壁洞穴中,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应是为了保护死者尸体的安全,武夷山属于高山丘陵地带,森林茂密,野兽出没频繁,把它埋得太低,容易受到人为或野兽的侵袭;棺柩高搁在洞穴之中,日照时间短,空气流通,不怕风吹雨淋,又可免受外来侵袭,有利于尸体的保存其二,神灵崇拜思想的反映,古人认为,人死了只是肉体停止了活动,他的灵魂不死、还存在,并且要返回天国,成为神仙宋晁补之《鸡肋集》载:在江西龙虎山仙岩“其高处穴中,往往如囷仓棺椁云,盖仙人所居也”突兀于平川中的高山,是人类灵魂通向天国的理想桥梁,把死者埋的越高,他们离天国的路就越近其三, “忠孝”思想的体现,唐代张族的《朝野佥载》记载:湖南地区的“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阖其尸,三年而葬”, “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弥高者以为至孝” “五溪蛮”是苗瑶族唐代在湖南地区的先民,其祖先在先秦时代与闽族一样,属于南方的百越民族系统,具有共同民族信仰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他们也是行悬棺葬,并且强调将棺材埋得越高越好,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孝心七、船棺葬的葬法弄清了船棺葬民族的葬俗,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船棺的放置方法了它们究竟是怎么放上去的呢?自从武夷山船棺被取下来以后,人们更大的兴趣是对这方面的探索。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8第一种,为“水退法”许多人就认为,可能是古代洪荒时期,人们趁洪水涨到洞口时,把船棺搁到洞内,后来水退了,船棺就搁在洞内了明代的一位年轻人张于垒就认为:“当是尔时,溪流浩荡与峰等,船搁石隙,及蓬莱清浅,顿尔相失”但是,地质学的质料证明,武夷山的地质形成于地质学上的晚白垩纪——早第三纪,距今大约三千多万年武夷山的地貌特征是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和流水的下切作用造成的在地质调查中,至今尚无资料证明,在距今 3500年左右的商周时代有洪水漫到白岩或其它悬棺葬洞口的高度,因此,所谓用水退法安放的悬棺方法是不能成立的第二种,搭架法持这种观点的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堆土或搭架的方法在岩洞前筑起土台或高架,把船棺搁入洞内以后,再卸土或拆架,船棺就可以放在洞中了熟悉武夷山地形的人都知道,放置船棺的地方不是悬崖沟谷,就是临溪峭壁,根本无法堆土或搭架,因此,这种想法也是不合乎客观实际的第三种,栈道法栈道法的提出,主要是受武夷山的崖壁中有许多蚀孔的影响有人认为,古人可以利用这些蚀孔架设栈道,顺着栈道把船棺运入岩洞我们知道,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它的岩石结构主要是由泥沙和砾石沉积构成的,由于地壳的抬升或流水的下切作用,使部分沙土松弛脱落,形成洞穴。

      但是,目前调查发现大部份船棺洞穴周围的崖壁并不存在这种蚀孔白岩船棺的崖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栈道法也不是船棺的放置方法第四种,垂吊法唐代张族在《朝野佥载》中曾提到, “五溪蛮”父母9死,其棺柩是“自山上悬索下柩”安放的我们从武夷山和各地行悬棺葬地区的地形地貌中,可以观察到:大凡安放悬棺的地方,地势都比较陡,其山高少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