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终端.pptx
70页36935-5A,主编,第5章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终端,5.1 智能电能表5.2 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5.3 集中抄表采集终端5.4 专变采集终端设计,5.1 智能电能表,5.1.1 智能电能表的功能5.1.2 安全认证,5.1 智能电能表,图5-1 智能电能表a)实物图 b)原理框图,5.1.1 智能电能表的功能,1.数据存储2.冻结3.通信4.费控,1.数据存储,1) 智能电能表至少应能存储上12个结算日的单向或双向总电能量和各费率电能量累计值;数据转存分界时刻为月末的24时,即下个月1日零时,或在每月的1日至28日内任意一日的任意整点时刻2) 智能电能表至少应能存储上12个结算日的单向或双向最大需量、各费率最大需量及其出现的日期和时间数据;数据转存分界时刻为月末的24时,即下个月1日零时,或在每月的1日至28日内的整点时刻3) 在电能表电源断电的情况下,所有与结算有关的数据应至少保存10年,其他数据至少保存3年2.冻结,1) 定时冻结:按照约定的时刻及时间间隔冻结电能量数据;每个冻结量至少应保存12次2) 瞬时冻结:主站认为需要冻结当前数据时下发瞬时冻结命令,冻结当前的日历、时间、所有电能量和重要测量量的数据;瞬时冻结量应保存最后3次的数据。
3) 日冻结:冻结并存储每日00时00分的电能量,应可存储2个月的数据量4) 约定冻结:在新老两套费率/时段转换、阶梯电价转换或电力公司认为有特殊需要时,冻结转换时刻的电能量以及其他重要数据5) 整点冻结:存储整点时刻或半点时刻的有功总电能,考虑节假日、集抄系统故障处理速度等因素,应可存储254个数据3.通信,(1) RS-485通信(2) 红外通信(3) 载波通信(4) 公网通信,(1) RS-485通信,1) RS-485接口与电能表内部电路实行电气隔离,并具有失效保护电路2) RS-485接口的通信速率可设置,标准速率为1200bit/s、2400bit/s、4800bit/s、9600bit/s,默认值为2400bit/s2) 红外通信,1) 应具备调制型或接触式红外接口,默认配置调制型红外接口2) 调制型红外接口的默认通信速率为1200bit/s3) 载波通信,1) 电能表可配置窄带或宽带载波通信模块2) 在载波通信时,电能表的计量性能、存储的计量数据和参数不受影响和改变3) 采用外置即插即用型载波通信模块的电能表,其载波通信接口应有失效保护电路,即在未接入、接入或更换通信模块时,不会对电能表自身的性能、运行参数以及正常计量造成影响。
4) 公网通信,1) 电能表的无线通信接口模块应采用模块化设计2) 可主动向主站上报发生的重要事件3) 具有能将主站命令转发给所连接的其他智能装置,以及将其他智能装置的返回信息传送给主站的功能4) 无线GPRS/CDMA等通信模块支持TCP与UDP两种通信方式,通信方式由主站设置,默认为TCP方式5) 公网通信底层协议应符合DL/T 645—2007及其备案文件的要求4.费控,1) 费控功能的实现分为本地和远程两种方式:本地方式通过CPU卡、射频卡等固态介质实现;远程方式通过公网、载波等虚拟介质和远程售电系统实现2) 远程费控电能表是主站/售电系统借助虚拟介质进行充值及参数设置实现费控功能的3) 当剩余金额小于或等于设定的报警金额时,电能表以声、光或其他方式提醒用户;透支金额可实时记录,当透支金额高于设定的透支门限金额时,电能表发出断电信号,控制负荷开关中断供电;当电能表接收到有效的续交电费信息后,首先扣除透支金额,当剩余金额大于设定值时,方可通过远程或本地方式使电能表处于允许合闸状态,由人工本地恢复供电5.1.2 安全认证,1.ESAM模块2.智能电能表信息交换安全认证,1.ESAM模块,对电能表进行参数设置、预存电费、信息返写和下发远程控制命令操作时,需通过严格的密码验证或ESAM(Embed Safe Application Module)模块等安全认证,以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可靠。
ESAM模块嵌在设备内,实现安全存储、数据加/解密、双向身份认证、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加密传输等安全控制功能2.智能电能表信息交换安全认证,图5-2 本地费控电能表信息交换过程,2.智能电能表信息交换安全认证,图5-3 远程费控电能表信息交换过程,5.2 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5.2.1 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简述5.2.2 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的功能5.2.3 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的通信协议,5.2.1 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简述,图5-4 公变采集终端a)实物图 b)组成框图,5.2.2 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的功能,5.2.2 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的功能,5.2.2 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的功能,表5-1 专变采集终端的功能配置,5.2.3 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的通信协议,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与主站的通信协议应符合Q/GDW 130—2005的要求专变及公变采集终端与电能表的通信协议应支持DL/T 645—19965.3 集中抄表采集终端,5.3.1 集中抄表终端简述5.3.2 集中抄表终端的功能5.3.3 集中抄表终端的通信协议,5.3.1 集中抄表终端简述,1.集中器2.采集器3.手持抄表器,1.集中器,,图5-5 集中器a)实物图 b)通信接口配置框图,2.采集器,,图5-6 采集器a)实物图 b)通信接口配置框图,3.手持抄表器,手持抄表器的主要功能如下:1) 设置功能。
通过本地通信信道对集中器或采集器进行参数设置2) 抄收功能通过本地通信信道抄收集中器、采集器或电能表的电能数据3) 导入功能通过有线RS-232接口将现场设置的参数和抄收的用户电能数据导入主站数据库3.手持抄表器,图5-7 手持抄表器,5.3.2 集中抄表终端的功能,5.3.2 集中抄表终端的功能,表5-2 集中抄表终端的功能配置,5.3.2 集中抄表终端的功能,表5-2 集中抄表终端的功能配置,5.3.3 集中抄表终端的通信协议,集中器与主站的通信协议应符合Q/GDW 376.1—2009的要求集中器与本地通信模块的通信协议应支持Q/GDW 376.2—2009电能表的载波模块与电能表的通信协议应符合DL/T 645—2007及其备案文件的要求5.4 专变采集终端设计,5.4.1 概述5.4.2 终端硬件设计5.4.3 终端软件设计,5.4.1 概述,基于GPRS的专变采集终端(下称终端)的主要功能是对专用配电变压器(下称专变)进行抄表和监测,并与主站监测计算机依照Q/GDW 130—2005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下称负控规约),通过GPRS网络与主站进行数据交换专变使用的三相三/四线制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具备RS-485通信接口,数据传输遵循DL/T 645—1996规约(下称645规约)。
终端基于645规约抄读电能量、需量、需量发生时间、参数、实时数据等,并根据所获得的数据监测电能表及配变运行状况5.4.2 终端硬件设计,1.系统部分2.接口部分,5.4.2 终端硬件设计,图5-8 终端硬件结构框图,1.系统部分,(1) CPU(2) 存储器,(1) CPU,选用PHILIPHS公司的LPC2220作为主CPU该CPU基于ARM7TDMI 32位内核;采用三级流水线以提高指令吞吐量;具备开放式结构总线,能与8位/16位/32位存储器接口,最大寻址空间为4GB;同时集成有通用输入/输出GPIO(General Purpose I/O)、UART、PWM、I2C、SPI、定时器、A/D转换等外设终端主要的工作是通过RS-485接口抄读电能表、通过GPRS模块连接网络、通过单总线网络采集温度传感器,这些功能均依赖CPU的UART功能;终端的红外通信接口利用PWM模块实现;RTC芯片通过I2C总线连接;状态量监测以隔离电路配合GPIO实现总之,LPC2220在满足终端功能要求的同时其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由于其最高运行速度达到60MHz,性能裕量适中2) 存储器,终端存储器硬件包括3部分:外扩RAM、外扩NOR FLASH程序存储器和外扩NAND FLASH数据存储器。
LPC2220内部集成了一定数量的RAM、FLASH,使用内部存储器的好处是访问速度相对较快,成本低廉;但其容量受限制,不同型号芯片的内部存储器容量不同(甚至地址空间也不同),使得软件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可移植性问题,因此设计中不使用片内存储器终端外扩256KB SRAM芯片IS61LV25616AL,作为程序的运行空间采用高性能静态存储器,一来减少CPU总线延迟,提高性能;二来静态存储器相对于动态存储器DRAM功耗低很多终端外扩1MB NOR FLASH SST39VF800A,作为程序存储器;外扩32MB NAND FLASH K9F5608,用于存储应用中需要保存的大量用户数据2.接口部分,(1) GPRS模块接口电路(2) RS-485接口电路,2.接口部分,图5-9 GPRS模块与CPU接口电路,(1) GPRS模块接口电路,使用中兴公司的ME3000 GPRS通信模块,该模块通过TTL电平的UART与CPU接口,电路如图5-9所示UIM—RST、UIM—DAT、UIM—CLK、UIM—VDD是模块与SIM卡的接口线;RESET是模块复位引脚,由CPU的MTMS引脚通过晶体管放大驱动,实现对GPRS模块复位;/RTS、/DTR分别是模块的UART控制信号,因为设计中使用两线模式(TXD、RXD)与CPU通信,故将它们均直接拉低;ON/OFF是模块上/下电控制引脚,由CPU的MP引脚通过晶体管放大驱动,需要在该引脚施加一定宽度的高/低电平信号控制GPRS的上/下电。
2) RS-485接口电路,图5-10 RS-485接口电路,5.4.3 终端软件设计,1.μC/OS-II及其在LPC2220系统上的移植2.应用程序结构3.通信软件4.负控规约解析,1.μC/OS-II及其在LPC2220系统上的移植,图5-11 移植框架示意图,2.应用程序结构,(1) 数据(2) 任务,2.应用程序结构,图5-12 应用程序结构,(1) 数据,1) 收发缓冲区2) 临时数据暂存区3) 用户参数区4) 标志位系统1) 收发缓冲区GPRS、调试口、红外口数据缓冲区统称为收发缓冲区,一般为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FIFO)结构,采用环形队列实现,开辟在系统RAM中,通信调度任务负责操作这些缓冲区每个缓冲区均由收、发两个子缓冲区组成2) 临时数据暂存区它也被开辟在系统RAM中,存储一些临时数据或中间变量,如电能表抄读数据、温度采集数据、当前累计值等,这些数据会根据用户设置进行冻结,冻结过程由负控规约解析2任务执行临时数据暂存区在程序开始运行时被创建,可将其实现为多个结构体,采集任务完成一次采集后对其更新3) 用户参数区它用于保存负控规约全部的设置参数,这些参数控制着终端的运行。
运行时,用户参数区存在于RAM中,并以结构体的形式被访问参数区数据更新时其最新状态被保存到FLASH中,并在终端启动时再次载入到RAM4) 标志位系统它是一个全局标志位的集合,实现某些任务间通信功能2) 任务,1) UART1数据采集任务2) 负控规约解析2任务3) 系统及部分规约功能处理任务4) 负控规约解析1任务(下称解析1任务)5) 通信调度任务1) UART1数据采集任务它的作用是通过UART1口采集数据,采集对象包括电能表、温度传感器,以电子开关切换的方式实现UART1硬件复用软件流程为混合采集方式,即电能表按数据块方式采集,在采集电能表数据块间隔内采集温度传感器这样做的好处是温度采集时间分辨率较高,缺点是需要频繁进行UART复用切换,每次切换后进行短时延时,造成整个采集过程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