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甘肃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思路与对策.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3012995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78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甘肃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思路与对策    翟彬聂华林杨向飞(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Reference]伴随着主体资源的枯竭,曾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资源型城市,将不得不面临转型的现实选择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指资源型企业的转型,更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耦合因素的转型本文从分析甘肃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甘肃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思路,并相应地提出了促进甘肃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建议[Keys]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观资源型城市转型学术界对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发生学与功能学两个方面来进行界定的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起来的城市;从功能学角度来看,资源型城市一般承担着为国家输出资源性产品的重要功能,从这一意义上资源型城市是指资源性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在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思路指导下,我国所建立并发展起来的100多个大大小小的资源型城市,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曾做出了十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但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伴随着主体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先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发展相对衰退的困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困境,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甘肃作为我国的资源大省,资源型城市都曾创造过历史的辉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发展的瓶颈制约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及2009年3月分2批确定了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甘肃的白银市和玉门市分列第1、2批名单之中同时2008年白银也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城市之一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资源型城市实现科学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甘肃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实必要性甘肃拥有“镍都”金昌、“铜城”白银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油田的玉门等一批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多建于国家“一五”计划经济时期,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开采与初级加工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结构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主体资源逐步接近枯竭,一些资源型城市已经出现了局部衰退或发展停滞的局面。

      为了遏止矿竭城衰的趋势,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资源型城市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转型之路一)资源型产业周期的特点决定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产业生命周期指产业从产生到衰亡具有阶段性和共同规律性的厂商行为的改变过程,最初来源于Vernon( 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Gort和Klepp( 1982)提出了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模型(G-K模型)之后,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完善目前国内外大多学者将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依据这一理论,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产业其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成长期、鼎盛期、衰退期和资源枯竭期甘肃的资源型城市在成长期与鼎盛期,曾得到过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量投入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但是,伴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资源型产业必然会逐步萎缩资源型城市的兴衰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这就决定了资源型城市不可避免地要因矿竭而衰退国外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前苏联的巴库由于在鼎盛时期只建立石油加工企业,而后因石油资源的枯竭而成为废弃的“鬼城”;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油田由于城镇完全依赖于石油采掘业,随着石油开采业的衰退,城镇迅速萎缩。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并非所有的资源型城市都要沿着矿竭城衰这一轨迹走下去根据产业周期理论,如果在支柱产业的成长期与鼎盛期,适时地发展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就可以使资源型城市跳出传统的生命周期,在资源枯竭后能平稳转变为其他类型的城市如美国的休斯敦,在石油开发的同时,带动电子、机械、食品、宇航等产业的发展,由原来的石油城市变成美国的宇航中心与综合性城市;我国河南省“因煤而兴、以矿起家”的焦作市,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出了煤矿资源枯竭的困境,经济步人快速、稳定增长的轨道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资源型城市的矿竭不一定城衰,也有可能随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再度繁荣,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做出经济调整,在资源枯竭前从单一产业过渡到多元产业因此,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是避免产业生命周期共振效应,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二)甘肃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决定了必须转型1.产业结构单一,所有制结构明显失衡甘肃的资源型城市大多以其拥有的矿产资源的开采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比例严重失衡(表1)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嘉峪关市更高达82%,其中,工业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资源型产业的拉动。

      2008年,白银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95%由包括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和化工在内的四大行业所贡献,对资源的依存度很高此外第一、三产业发育明显不足,除白银市一、三产业比重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他三市一、三产业比重均与全省水平相差甚远甘肃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利的交通区位条件与淡薄的商品经济意识,导致了外来投资与地方私有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所有制结构明显失衡2007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0.84%,同期白银市该比重为89.62%,而金昌市甚至高达了91.76%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居生活环境恶劣资源的开采挖掘过程不可避免的要破坏地形地貌原有的形态,引起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以及固体废弃物堆放占用土地资源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加之矿产资源初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气、废液、废渣、尾矿等亦会对生态平衡与人居生活环境带来威胁因此,甘肃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比一般城市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白银市2007年前,正常生产情况下,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2mg/m3左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3倍以上;在非正常生产情况下,市区二氧化硫瞬间平均浓度高达7.643mg/m3,是国家标准日平均值的50倍,严重危害到人民的生存健康。

      3.社会负担沉重,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甘肃资源型城市“先有企业,后有城市”的开发建设历程,使资源开发企业在开发建设之初不得不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企业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伴随着资源逐渐枯竭,企业效益下降,城市经济增长放缓,资源型城市社会矛盾愈加尖锐,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如白银目前企业办有学校55所,年办学费用6000多万元,企业办医院13所,在院职工3206人,离退休人员838人产业工人的失业率高达25010,每年新增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农村还有20多万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全市至今仍有棚户区550万平方米,涉及8万户,共计28万余人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甘肃的资源型城市大都是跟大型工矿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如白银市是在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基础上形成的,玉门市是在玉门石油管理局的基础上形成的,等等这也就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是服务于资源开发与工业经济增长的此外,国家对资源型企业曾经过重的税赋,输出廉价的原材料和输入高价的工业制成品的“双重剪刀差”作用下,企业自我累计严重不足,导致城市发展缺乏资金保障“欠账”过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水平。

      2008年,甘肃资源型城市的白银市与金昌市,在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和城市燃气普及率两项指标上,其发展水平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表2)作为闻名国内外的“铜城”白银市,目前还没有一所高等院校和市级的公立综合性医院,各级文化事业单位正常的运转也难以为继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5.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突出甘肃资源型城市普遍呈现:“大工业,小农业”“大企业,小市政”“大重工业,小轻工业”“大第二产业,小第三产业”“大国有经济,小民营经济”的畸形的经济结构嵌入式”发展和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造成资源型企业与地方经济难以融合的城市二元发展现象一方面,主导产业偏于外循环,使其往往无法发挥区域的“扩散效应”,导致区域内发达的城市工业经济与落后的县域农村经济同时并存,形成极大的反差和断层;另一方面,工业内部呈现二重经济结构,其表现是两极化,一极是由中央投资兴办起来的厂矿工业,一极是落后脆弱的地方工业,二者融合度差,也无法形成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二、甘肃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基本思路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观。

      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失业增加、污染加重、基础设施服务滞后等问题,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有着更为特殊的重要意义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单纯地作为经济问题来解决的通过对甘肃资源型城市面临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经济转型为出发点和主导,集社会转型、生态转型与文化转型于一体的多要素的时空耦合的科学转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甘肃资源型城市的科学转型,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即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实现全面转型一)传统产业发展与接续产业培育之间的关系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努力培育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以接续产业为动力拉动城市产业周期曲线昂首向上延伸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可以融合发达国家的成功典范——德国“鲁尔模式”和美国“休斯顿模式”的特点:一方面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不断延伸传统产业链的长度并拓展其深度在提升传统产业过程中,要运用新工艺提高选矿和冶炼回收率以及推进共伴生资源和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接续产业选择上,要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动向,坚持高起点地引进新技术和新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结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自我发展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的甘肃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注意借助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广泛吸收先进的转型经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项目,站在高起点上再创新,实现经济转型中的“蛙跳效应”通过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措施,在坚持自我发展转型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外部支持,实现企业自我发展向借助外力促发展、全方位开放开发转变三)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型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腹地的广大农村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工矿企业孤岛式的经济存在形式,对农村工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微弱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缺陷日渐暴露,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人居环境欠佳甘肃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城市经济与资源型企业发展、城市工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消除资源型企业与地方经济长期难以融合的“两张皮”现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共生共存共兴共荣”良性循坏四)市场拉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甘肃不像沿海地区,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市场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只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是不够的,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拉动作用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推动。

      政府要始终站在营造环境、招商引资、项目运作、资金筹措的最前沿,为企业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环境,在基础设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