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江***
  • 文档编号:272066133
  • 上传时间:2022-04-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47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一、整体解读(一)阅读训练要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高尚品格”的人文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英雄事迹,学习高尚品质,激发爱国情怀人文主题既是串联单元学习内容的“线索”,也是本单元必须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李贺《马诗》、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杨旭的《金色的鱼钩》选编这四遍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落实有关“革命理想”“高尚品格”的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即“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关于第一条阅读训练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部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册序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四上第六单元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下第七单元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下第四单元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六上第四单元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六下第四单元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关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的学习主要从四年级开始,在低段还未曾涉及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篇目选择有很大关联,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为了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思想感情,借助的中间“载体”从中低段的课本插图、关键语句更加聚焦到文章主体——人物本身(有关人物的描写);从篇目选择上,中高段写人写事的篇目更多,意义更深刻综观表格中所梳理的与人物描写方法有关的阅读训练要素,四上开始接触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四下、五下和六上也有继续学习,所以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对找出文中有关人物神态、言行的描写应该没有困难,那么此阅读训练要素的难点应该放在“体会人物品质”上四上“体会人物心情”,学生只需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心情(或喜或悲或怒或委屈……)即可五下“体会人物内心”,需要学生走进人物,设身处地的思考在当时的境地里“我”可能会想些什么、“我”的家国情怀六上“感受人物形象”、六下“体会人物品质”较之“体会人物心情、人物内心”更上位一些,需要在体会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凝练品质(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为革命献身……)。

      四下“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六下“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多了“神态描写”,二是“感受”和“体会”在日常教学中语文老师很容易混淆感受和体会,确实,二者有很大的共通之处,这里所说的区别指的是二者在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深感受人物品质”侧重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受到感染、影响,“体会人物品质”侧重体验和领会,将人物身上的品质内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关于第二条阅读训练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部编版教材关于“查资料”作了如下安排——册序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五上第四单元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上第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六下第四单元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低中段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大多是借助课文中提供的明显(关键、主要)信息、图画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聚焦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更偏“向内”的学习而从五年级开始,学生结合所查找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一种“内外结合式”的学习相对五上和六上,六下“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方面侧重查阅资料,另一方面是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更深入关于“查阅资料”,六上第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鲁迅单元的资料有两个主要来源:学生自查和教师提供,基于此单元的特殊性——时代背景和人物理解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教师提供相关适切资料占据重要部分。

      但到了六下,资料的搜集主要来自学生自查,并且查阅的资料不局限于课文所涉及的当时当地当事,还可能包括与主旨相关的时事资料等,加深课文理解,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健全人格有了对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的细致分析,理清了要素中所包含的方法、要达到的程度,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的共性特点,尝试将方向性、笼统的要素细化为如下学习目标:1.了解英雄人物事迹,学习英雄人物品质,激发爱国情怀2.通过圈画、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行为等描写,较深入、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品质3.能够根据所要理解的内容去查阅时代背景、人物生平、相关历史事件、他人评价等资料,从而加深对人物品质和主题思想的了解二)表达训练要素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梳理部编版教材关于“恰当表达”的训练要素,安排如下——册序单元表达训练要素五上第六单元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五上第八单元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六下第三单元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六下第四单元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五上第六单元强调“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是语言层面的;五上第八单元侧重“分段表述”,是文章结构层面的;六下第三单元偏重“选择合适的内容”,是习作选材层面的。

      而六下“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即根据想表达的内容,选择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这是表达方式层面的基于此纵向梳理,本单元细化后的习作学习目标如下:1.明白“心愿”是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有着无限的可能;有通过文字交流自己“心愿”的表达欲望2.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对自己的“心愿”进行梳理,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写作构思;根据习作表达的主题、习作素材的特点、个人的写作偏好等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日记、诗歌等,进行写作3.写完后认真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通顺、流畅,意思清楚、明白4.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互相分享习作,能从素材内容、表达方式等不同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习作三)口语交际训练要素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为“即兴发言”——在一些场合下,由于时间紧迫,事先没有太多准备时间,需要我们快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训练要素为“提前打腹稿,想清楚重点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第一条要素“打腹稿”是学生之前未接触过的新知识点,但第二条要素“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梳理教材如下:册序单元口语交际训练要素一上第六单元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音量;初步具有场合意识。

      三上第一单元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述,并借助图片或实物三下第七单元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恰当的方式,尝试劝告别人四下第七单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合理选择介绍的内容五下第一单元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六下第四单元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综上,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场合意识”,“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这一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本单元口语交际训练要素的难点在于第一条要素——“打腹稿”这两条要素细化为如下三条学习目标:1.了解打腹稿就是在心里组织好要说的语言2.在短时间内,根据情境,用列提纲等方式打好腹稿3.根据场合、对象、气氛等,确定演讲的基本内容、顺序和详略二、教学规划根据以上解读,为了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学习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板块一:通读单元课文,整体了解内容阅读导语页,浏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古诗三首》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个人高尚品格;后三篇课文是关于革命理想和高尚品格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写的一篇议论文,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金色的鱼钩》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通读四篇课文后,学生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课文文体风格有了大致了解,激发学习期待板块二:回忆旧知,确定学习方向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革命和高尚品格有关的课文,这四篇新课文和之前学过的有何不同?之前学过的很多知识点在这一单元需不需要继续学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上“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确学习方向,思考学习方法板块三:学习诗文,落实要素,积累语言一、《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学生先前接触过,背诵基本没有问题,诗意也大概有所了解,那么本次课需要把目标侧重到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即学习“咏物诗”,了解诗中事物的象征意义1.自读古诗,强调字音“燕山”的“燕”、“坚劲”的“劲”,“粉骨碎身”不要读成“粉身碎骨”等需重点强调。

      2.借助注释,解释诗意借助重点字的解释串联成句,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如果学生翻译中出现“卡壳”,可以请学生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解释,不用拘泥于逐字对照翻译,意思对即可另外,诗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东西南北风”比较通俗,那理解时重点要放在“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东西南北风”到底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开采、火烧和大风”吗?引导学生思考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3.搜集作者资料,体会诗人志向(1)通过解释诗意,学生对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入作者生平、典型事件(官场、交友、面对逆境……),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托“马、石灰、竹石”想言的“志”,加深对诗文的理解2)有感情地诵读三篇古诗,用声音传达对诗人所抒发情感的共鸣,以诗言志,也锤炼自己的品格、价值观4.结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解析先前学过的古诗中出现的事物被赋予的人的品格和志向,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今后学习古诗时有意识地对此进行赏析二、《十六年前的回忆》《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从内容和文体上,与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很相似借鉴鲁迅单元学过的查资料的方法了解李大钊的人物介绍和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1.课题入手,了解写作背景导入:“十六年前的回忆”,谁在回忆谁?(关系)引入李大钊同志的生平简介,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交流另外,道法课上学生已经对李大钊同志及其贡献有所了解,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学习经验2.通读全文,按时间顺序梳理故事情节(1)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请学生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归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并谈谈哪件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说明理由(看法、感受)2)本文叙述手法为“倒叙”——根据表达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然后再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这里可以把“顺叙、插叙、倒叙”三者的区分讲解一下,学生了解即可3.关注关于李大钊言行、外貌和神态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1)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三题,从文中找到有关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分析、归纳如: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