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科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docx
4页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2008) 1)体温在 39℃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2)伴有面赤,心烦口渴;或咽喉有腐烂白点,颈项肿胀;或咳喘胸痛,痰多黄稠;或小便黄赤、频急涩痛;或大便秘结或腹泻黄臭稀水,腹胀满,腹痛拒按,烦躁谵语;或斑疹隐隐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 (第 13版) (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 (2008 年) 1)脓 毒 症 诊 断 标 准 : 原 发 感 染 灶 的 症 状 和 体 征 ; SIRS 的 表 现 ; 脓 毒 症 进 展 后 出 现 的 休 克 及 进 行 性 多 器 官 功 能 不 全 表 现 2)S IRS 的 表 现 , 指 具 有 2 项 或 2 项 以 上 的 下 述 临 床 表 现 : 体 温> 38℃ 或 < 36℃ ; 心 率 > 90 次 /分 ; 呼 吸 频 率 > 20 次 /分 或PaCO2< 32mmHg; 外 周 血 白 细 胞 > 12×109 /L 或 < 4×109/L 或 未 成 熟 细 胞> 10%。
二)证候诊断1.卫气同病证: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黄或黄白相兼2.气分实热证:高热不恶寒,口渴,汗出,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腹泻黄臭稀水,面赤,心烦,谵语,抽搐等舌红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沉数有力3.气分湿热证:身热不扬,身重胸闷,腹部胀痛,渴不欲饮,小便不畅,大便不爽,或伴腹泻舌苔黄白而厚腻,脉濡缓4.气营两燔证:壮热、烦渴、神志昏迷、斑疹隐约可见舌绛苔黄燥等,脉数如斑疹较多,或有吐血、衄血、便血,抽搐5.气虚发热证:发热日久,面色淡白或萎黄,乏力气促,腹胀泄泻,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大无力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1.卫气同病证治法:清气透表推荐方药: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等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新雪颗粒剂等2.气分实热证治法:清气泻热推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大柴胡汤加减麻 黄 、 杏 仁 、 生 石 膏 、 甘 草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等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新雪颗粒剂等3.气分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推荐方剂: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黄芩、茵陈、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蔻仁、薄荷、木通、射干、川贝母等。
4.气营两燔证治法:清气凉血推荐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生 石 膏 、 生 地 、 犀 角 、 生 栀 子 、 桔 梗 、 黄芩 、 知 母 、 赤 芍 、 玄 参 、 连 翘 、 竹 叶 、 甘 草 、 丹 皮 等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散)等5.气虚发热证治法:甘温除热推荐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黄 芪 、 人 参 、 白 术 、 炙 甘 草 、 当 归 、 陈 皮 、升 麻 、 柴 胡 、 生 姜 、 大 枣 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气分实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或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2.气营两燔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或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三)灌肠或结肠滴注1.灌肠:由通腑泄热的药物,制成灌肠液,经直肠灌注而产生通便退热效果2.结肠滴注:由清热解毒或通腑泄热的药物,制成灌肠液,经直肠缓慢滴注而产生退热的效果四)针刺疗法1.清泄营分之血热:取曲泽、中冲、少冲、血海等穴2.清泄气分之高热:取大椎、曲池、商阳、内庭、关冲、十宣高热不退可与三棱针大椎放血3.神昏谵语者可加人中4.动风抽搐者加委中、行间等穴5.手法宜用泻法亦可选用针疗仪,刺激 20分钟,每日 1~2 次五)内科基础治疗:参照《实用内科学》 (第 13版) (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1.对 高 热 患 者 应 及 时 适 当 降 温 , 以 防 惊 厥 及 其 他 不 良 后 果 。
对 既 往 有 高热 惊 厥 史 或 烦 躁 不 安 者 , 在 降 温 同 时 给 予 镇 静 药 可 采 用 物 理 降 温 2.补液,口 服 有 困 难 者 给 予 静 脉 补 液 , 并 注 意 热 量 的 供 给 , 可 适 当 予 以钾 盐 等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感染严重者应 根 据 病 情 选 用 有 效 抗 生 素 治 疗 六)护理调摄1.高热护理:卧床休息,观察体温变化,每 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 1次体温骤退时,予以保温,及时测血压、脉搏、体温,注意病情变化2.生活起居: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要注意高热病人口腔卫生、皮肤卫生,预防褥疮,大量出汗者要及时更换衣物,避直接吹风,避免受凉对高热出现谵妄、神志不清者应用床栏,防止坠床发生3.饮食调护:高热患者宜半流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养阴增液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躁者可凉服4.情志调摄: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其发生可能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应加强心理疏导,多做解释工作,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退热时间和 APACHEⅡ评分评价治疗效果1)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2)好转:体温降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3)未愈:体温不降,症状未改善二)评价方法选用《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APACHEⅡ评分等进行评价必要时评价病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