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起源及传承探析.doc
2页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起源及传承探析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起源及传承探析摘 要: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民族的桦皮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桦皮制品也在其生 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桦树皮工艺是传统工艺的发展与创新,是用传统原始的材料进行 的新的工艺的再创造,从而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展示鄂伦春族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同时, 更发扬了的鄂伦春族民族文化本文从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起源、鄂伦春族桦 树皮艺术制作技艺传承人几个方面论述,以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本体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以桦树皮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为目的,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 传承民族文化、追求文化的多样性、避免环境的趋同化,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增进民 族之间的了解、认同 关键词:黑龙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起源;制作工艺 鄂伦春族族是黑龙江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缘和白桦树,被称为“白桦林居”作为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白皮工艺与遗产保护,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中国,桦 树皮的主要产地是兴安岭,长白山和张广才岭这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桦树皮工艺的发 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黑龙江流域应该是桦树皮的主要区域,是黑龙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及 其先民共同创造的。
在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族内桦树皮工艺主要集中分布在黑河市爱辉区新 生鄂伦春族民族乡,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族乡,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和逊克县新鄂 鄂伦春族民族乡 1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起源 桦皮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带有地域性的文化现象,因其材料易得,材质轻柔,不怕水 浸、隔潮,加工相对方便,成品具有十分实用的特点,一直为我国北方狩猎民族所钟爱, 白桦树的生长区域位于北半球寒带、寒温带内,学术界以此称其为“次北极圈桦树皮文化带”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土著民族,日本北海道的爱伊努人,蒙古国的蒙古族及瑞典、 挪威、分栏等过都曾经有过桦皮文化的历史我国的鄂伦春族、鄂温克、赫哲、满、达斡 尔、蒙古等北方民族及其先民中存在的桦皮文化均属于“次北极圈桦皮文化带”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考古资料证明,桦皮文化在我国北方土著民族中至少有 3000 年的历史例如,黑 龙江省宁安莺歌岭原始遗址中,处突的距今有 3000 年以上的桦皮器物盖,经专家论证,是 满足先世肃慎人的依存内蒙古扎诺古墓群众发现的桦皮弓囊等二十余件桦皮器物均属于 鲜卑时期的遗物黑龙江绥滨中兴乡女真古墓中处突的压花与剪贴画并存的桦皮桶是典型 的女真族处突文物,十分弥足珍贵。
20 世纪初,在黑河市爱辉区爱辉镇清理被盗的清代将 军墓中,也曾出土过桦皮器物殉葬品由此可见,桦皮文化曾广泛存在于北方狩猎民族生 产、生活中,特别是满足及其先世中,形成一条从肃慎到女真,直至建国初期黑龙江沿岸 的满族人仍延续使用桦皮器物的佐证诸如,黑龙江省黑河市鄂伦春族人特别钟情使用桦 皮盐罐、桦皮旱烟盒等桦皮器物的习惯又如,一些家庭还保留着小孩上学使用的鱼皮挎 包,穿防雪防水的鱼皮腰革赶车是老板使用又脆又响的大马哈鱼皮鞭等习俗桦皮器物 也好,鱼皮服饰也罢,这些习俗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民族,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地域性文 化现象是由特定的自然环境,特有的生产方式,特定的思维方式解决的,不同时期的桦 皮文化现象已佐证了这一点 2 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制作技艺演变与传承 由于社会的发展,我国北方各狩猎民族在传承沿袭桦皮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平 衡性已经进入农耕社会的满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对实用桦皮器物的需求越老越少,桦皮文化的装饰性却越来越强,而仍然停留在狩猎或渔猎生产形形式的鄂伦春族,赫哲等民族 中的桦皮文化之所以保存比较完整,沿袭时间较长,其主要因素是桦皮所具有的使用价值 同其生产生活的需求是相适应的。
桦皮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与装饰意识的不断加深,都在 证明,随着生产形势的需要,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不断增加,桦皮器物也逐渐成为人 们审美情趣的寄托载体,无论是自然审美还是意识审美,都是在其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桦皮文化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只能借助文献活依据考古资料与现实状况进 行简单对比后,才可以看到桦皮文化演变的大致轮廓 上述文献记述的是用桦皮覆盖的一种棚车,也可以延伸理解成桦皮搭建的满语称谓 的“撮罗子”,鄂伦春族语称“斜仁柱”,均为住所之意考古学所提肃慎到女真,直至建国 初期黑龙江沿岸的满足人仍延续使用的桦皮器物的实物佐证经碳 14 测定的资料进一步证 明,我国北方狩猎民族使用桦皮器物的时间,至少早于《黑龙江外记》记载时间 2700 年以 上经过比对,我们可以看到,桦皮文化演变的简要过程,从原始的用沸石烫熟十五的桦 皮桶到突腹腔、长颈、镂空、压花的酒具;从最简单的桦皮器物到精巧绝妙的首饰盒,从 最初的简单实用的桦皮生活用具,到美轮美奂的桦皮自然纹理画工艺美术作品可见,桦 皮文化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桦皮技艺越来越显著提高,桦皮文化的功能与样式也显著增加, 成为独树一帜的重要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
桦皮文化作为我国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存,从文化角度,印证这些民族历史上生 产和社会生活的现状;从艺术角度揭示了这些生活在高纬度的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理 解认识程度,由此折射出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发展脉络可以说,桦皮文化是研 究我国北方游猎民族史一块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总之,随着近年来对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化,尤其在服饰、建筑、桦树 皮艺术等方面的挖掘更加深入,使我们对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 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和保护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维护多样化的民族及社会和谐产生更为积 极的作用狩猎民族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北方狩猎民族,用桦树皮工艺品装饰人们的生活,感受淳朴的北方狩猎民族文化,是�r 代负与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民族的愿望与追求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王玉云.鄂伦春族桦树皮茶具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福建茶叶, 2016(3). [2] 张晓丽.鄂伦春民族题材桦树皮图案探析[J].大众文艺,2011(10). [3] 张晓丽.论鄂伦春桦树皮艺术的价值特征及传承策略[J].美术大观,2015(11). [4] 陶丹丹.桦树皮文化艺术[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