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01封面及评介.doc
20页作者:费尔南•门德斯 •平托译者:王锁英出版方:澳门文化司署东方葡萄牙学会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系列:康乃馨译丛文学系列版印次:1998 年 6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评介:作家及作品说起旅华的葡萄牙人,免不了要提到长长的一列人,从传教士到政治家,直至商人,甚至纯 粹的冒险家这些人总计数百人,而每一个人又以自己的方式,描述、澄清、完善、甚至推翻了那些传到欧洲的富有想象力的或走样变形的有关中国的记述因为不可能逐个提到所有的人,我们尝试将他们划分归类,政治家、传教士以及商人兼冒险家,这些人的目标显然是不同的,但他们 所采用的手段却不因为目标不同而不同,他们的身份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治家可是以或者变成为商人;所有的人,往往是出于生存的需求,可以变成冒险家当时,他们所处的是一种变换的或相互作用的制度,这就造成并激发了不同的交往模式,并由此而产生了形态各异的叙述形式:中篇 戏剧甚至史诗,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杰出群体其中的每一篇文字实际上都有可能自成一种新的体裁,在葡萄牙 16 世纪、17 世纪旅行文学这个复杂多样的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叙述性体裁可以表现为航海日记、旅行指南、报告、见闻、信件、专著、 编年史等等。
当欧洲人到达亚洲世界时,他们发现这里已经是一个“老世界 ”了:正是他们,把中世纪的欧洲人根据过去作品的描写而造就的虚幻的世界变为实体,这些过去作品包括英国人约翰·德· 曼德 维尔(John de Mandeville)在 1360 年写的书,他又被称作假曼德维尔(pseudo-Mandeville );法国的圣路易派往蒙古首都喀喇昆仑的使者方济各修士威廉·冯 ·鲁布卢克( Wilhelm Von Rubruk)写的《旅行指南》;皮安·德尔加皮诺(Pian del'Carpino)和其他游僧的记述;最后是《马可· 波 罗游记》,它在欧洲的流传极广,在葡萄牙则代表着一种动力和一个挑战,很可能是唐佩德罗王子(唐若奥一世的儿子和唐恩里克王子的哥哥)将此书传入葡萄牙,并将它放入王家书店的所以在当时,并不是一些全新的形象在被塑造起来,而是以往的老形象在被更正、被确认 或被推翻,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实现神话,提供范例,造就乌托邦如果说,当欧洲人与美洲印第安人民相遇时,他 们相信自己是遇到了人类始祖亚当的同代人,接近原始的愚昧,那么与此相同,亚洲各民族及其极为丰富多姿的文化,从印度斯坦和苏门答腊起,经过神秘而迷人的中国,直至日本,则以某种方式代表了一个稳稳座落在各种神圣化机构之上的人类。
他们拥 有一个如此晶莹、精粹的文化和思想宝库,相形之下,欧洲人(据我以为,诸如费尔南· 门德斯· 平托及其伙伴)便成为外来的、怪异的、野蛮的人,对一个在很多纪纪里层层形成的文明的规则和标准一无所知因此,在我们划分的类别中,我们要首先提到政治家们一、政治家正是政治家们要尝试克服与中国当局进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行接触的困难,由此而开始了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最终导致了在 1554 年建立上帝圣名之城澳门被葡萄牙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于 1508年首次派往中国的葡萄牙使者是迪奥戈·洛佩斯· 德· 塞盖拉( Diogo Lopes de Dequrira)他以马六甲和印度为其地进行活动,但未能到达中国国土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葡萄牙人,都未能找到进行交往的最好模式,因为要通过交谈或书写来沟通是不可能的所以迪奥戈· 洛佩斯· 德 ·塞盖拉所提供的信息笼统、空洞,对葡萄牙人通过贸易活动(当时已能在马六甲购到瓷器和丝绸)已尼间接了解到的情况并无新的补充只是在阿丰索·德· 阿尔布克尔克于1513 年攻占了马六甲后,才组织了一次远征,从海上去中国远 征的指挥官是若热·阿 尔瓦莱斯(Jorge Alvares),但他没有越过广东入口处的屯门岛(又称贸易岛),未能完成远征就死了。
他在岛上留下了一块纪念石碑, 证明他曾到过该地两年之后,拉斐尔· 佩雷斯特罗(Rafael Perestrelo)奥维士石像Jorge Alvares(即文中若热·阿尔瓦莱斯,澳译奥维士)是第一位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他率领的船队于1513年在零丁岛附近下锭现在,澳门街头还立着这发现者的石像,地点在澳门法院大楼前的小广场上才又去那里1517 年,托梅·皮雷斯(Tome Pires)大使在费尔南·佩雷斯·德· 安德拉德(Fernao Peres de Amdrade)的陪同下,受葡萄牙国王的派遗,向中国皇帝递交联盟信与托梅·皮雷斯同行的还有六个葡萄牙人:杜亚尔特·费尔南德斯(Duarte Femandes)、弗朗西斯科·德· 布利奥斯(Francisco de Bullhoes)、克里斯托翁 ·德· 阿尔梅达(Cristovao de Almeida)、佩德罗·德·法利亚(pedro de Faria)、若热·阿尔瓦莱斯(Jorge Alvares)以及克里斯托翁·维拉(Cristovao Vieira),这最后一个实际上是皈依基督教的印度人此外,还按惯例带了五名“舌头”(翻译)葡萄牙最伟大的东方历史学家若奥·德 ·巴洛士是 这样描写葡萄牙人与中国的第一次接触的:“因为 唐曼努埃尔一世国王命令费尔南· 安德接德了解孟加拉海湾和中国海岸的情况,所以首先要去广州城,它是中国的一个省会。
”(见《亚洲·第三年代》第十编第六章)我们来略施笔墨,写一写这些人中令人香山古地图着迷的人物托梅·皮雷斯他是植物学专家,也是国王的药剂师,这个职业是家族的遗产,因为他的父亲是唐若奥国王的药剂师他于 1511 年出发去印度,于 1512 年至1514 年间生活在马六甲,也许正是在那里他开始撰写《东方简介》(Summa Oriental)一书他出发去了柯钦,后来在 1517 年被任命为驻中国大使他几乎已经开拓了道路,至少能与中国结成贸易联盟,然而,似乎由费尔南·德· 安德拉德的弟弟西芒· 德·安德拉德(Simao de Andrade)引起的处交困难中止了这一切费尔南·德·安德拉德回到了葡萄牙,而托梅·皮雷斯则留在了中国,等候命令在等待了 19 个月后,他失去了音信,当于 1540 年左右的某一天死于某个地方然后,他留下了他在东方的见证:《东方简介》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充满了对东方土地和习俗的详细描写,还有一封致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的信,描述了东方的药用植物及其来源和性能但他留下的不止是这些,他还留下了一支中葡后裔,其证据就是与大冒险家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萍水相逢《东方简介》托皮·皮雷斯的伊斯内·德· 雷利亚。
正如 20 世纪的诗人阿丰索·洛佩斯· 维埃拉(Afonson Lopes Vieira, 1878-1946)所写的,伊内斯· 德·雷利亚的身上的“中国味浓 ,远远超过其葡国味”且让我们来看看费尔南和她是怎么相逢相识的:葡萄牙人即费尔南及其五六个同伴在去南京的途中遭覆航之难,被抛上岸边伊内斯· 德· 雷利 亚是周围 “人群中”的一位妇女,向他们“施舍了两个 码 子” ,就 “像对待穷人一般” 然而,伊内斯·德·雷利亚从他们的说话中听出了他们是葡萄牙人,她想让他们也知道,却又不知怎么说,于是她“解开……袖口,卷起袖子, 让我们看刺在胳膊上的一个十字 ”接着,她“双手高举,高声说道:‘我们的在天之父,圣名永在 ’这是用葡萄牙语说的,旋即又讲中文 ”(《游记》第 91 章)托雷·皮雷斯是作为政治家去中国的,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一星半点的资料,他出发去东方时已是鳏夫,没有在葡萄牙留下子葡萄牙帆船女他的使命无疑是个失败,最后甚至连累他在广州成为阶下囚但是作为一个世人,他适应并融入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文明,在那里留下了后裔,并把葡萄牙语和基督教信仰作为遗产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伊内斯二、传教士这些人有数十人,属于不同的教团,如加斯帕尔·达 ·克鲁斯修士就是多明我会的,他为唐塞巴斯蒂昂国王写了《中国情况及其特点详介专著》,于 1579 年在埃武拉出版(里斯本的国立印书局暨货币之家在 1989年出版了拉斐埃拉·迪英蒂诺的校译本)。
然而,绝大多数 传教士是耶稣会成员,是他们提供了各类信息,有关语言、拉技、地理,特别是有关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正是这样,我们才可以在 16 世纪的北京朝廷里看到一个名副其实的同耶稣会天文学家组成的班子,其中突出的有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aes)和马努埃尔·狄亚斯(Manuel Dias)两位神父安文思神父是贝都冈人,与德籍耶稣会北京天主教东堂座落东城区王府井大街路东1655 年(清顺治十二年)皇家赐给利类思、安文思二位神父一所宅院和空地,修建一堂,规模不大,奉若瑟为主保被称为北京城内第二教堂士汤若望一起领导所谓“数学院” 在那里,传教士们配合指导 150 至 200 名工作人员的工作在中国居住 37 年后,这个耶稣会士于 1677 年在北京去世,按中国的礼仪下葬,极为隆重马努埃尔·狄亚斯神父是卡斯特洛布兰库人,于 1610 年至 1659 年间在中国工作他去世时已享有圣人的声誉他用中文出版了好几部数学专著和一部《天文论》他还翻译了在礼拜日和节日弥撒中读的福音书关于这 一翻译,有一个评价我们认为非常重要:“这 部关于圣书 的翻译……即使在文人的眼里,也被视为是文字流畅的典范。
”(《在华出版物书目》,巴黎,1901,第 22 页)佛朗西斯·罗德里杰斯(Francisco Rogrigues)在概要论述葡萄牙天文学者在华情况(1583-1805)时,还特别提到徐日升(Tomas Pereia)、麦大成(Francisco Cardoso)和其他一些神父他们善于将发展新教徒的热与科技工作结合起来,博得了中国人的钦佩,特 别是在预测日月蚀一类的现象方面1732 年,皇帝本人想亲自观察 雍正1722—1735 年在位在那一年发生的日月蚀现象徐懋德神父(P·e Andre Prerira)在致耶稣会总会长神年的《年报》里对此作了这样的描写:“日月亏蚀的日子 终于到了,结果证实所观察到的现象完全符合我们的预算,欧洲人获得了极大荣耀,而朝廷显贵们的钦佩也丝毫不小……” (《葡萄牙耶稣会天文学家在中国》,澳 门文化司署,1990,第 38 页)三、商人兼冒险家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冒险家,费尔南·门德斯·平托就是冒险家的典型他除了是商人和冒险家,也做过传教士(与沙勿略神父一起)和大使费尔南·门德斯· 平托的《游记》与那些专著、报告、见闻属于同一时代,堪称超 语言交往的一部名副其实的“多语” 词典。
全 书的一个个章节代表了其复杂的行程他在果阿、马六甲、广州、北京、日本和苏门答腊之间穿梭往来,随着一章章的铺展,其举动、姿态、行为逐渐变 得具有意义,使人能够领会起初无法理解的其中含义从一方面讲,世上存在着符号和符号系统,使得人 们的交往能够以我们认为普遍通用的信号为基础,如下跪、举手、流泪等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在某些场合所面临的是特殊的和特定的信号,要求花力气去领会,如“把手指含在嘴里”、 “把手举到客上”、“拔胡子 ”、“拍打大腿”、 “晃脑袋”、 “抬起眼睛”等,这些动 作包含 的是许许多多的信号或语码,要观 察者去解码、理解,并最 终进行重复和模仿,以便尝试适应其他群体的文化、或融入进入,努力进行交往,使接触生效从定义上讲, 《游记》中的欧洲人是外国人,是“不同者” ,远道而来,既无地盘,也无权力的确,说起东方人 对于欧洲人的印象,具体地说是指对葡萄牙人的印象,一引动看起来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