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十一章宏观政策.ppt

46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67520009
  • 上传时间:2024-07-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56K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n一、经济政策目标n二、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n三、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n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n五、供给管理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n一、经济政策的定义n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事务中有意识的干预 二、经济政策的目标1、充分就业:指在现有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工作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维持一定的失业率,这个失业率要在社会可允许的范围之内,能为社会所接受n2、物价稳定: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n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增长率,这种增长率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n4、国际收支平衡:是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 赢余因为国际收支赤字或赢余,都会对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5、这四种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要实现充分就业------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由于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起通货膨胀;n(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一方面经济增长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缩小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失业;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又会引起进口的增加------国际收支状况恶化;n小资料:什么是边际进口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n进口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ΔM/ΔY。

      一国收入水平发生变化,对进口品的消费也会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与进口品的性质及收入水平等因素有关边际进口倾向对国际收支调整有很大影响边际进口倾向大,收入紧缩对消除国际收支赤字的作用大反之,作用则小 n(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免的n6、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政策制定者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这些政策目标进行协调n不同的经济学家、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对政策目标的偏重不同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n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对外经济管理政策n1、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n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n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经济中由于需求不足------产生失业------运用扩张性的政策工具-----刺激总需求;n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中由于需求过度-----产生通货膨胀-----运用紧缩性的政策工具----压抑总需求n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二节 需求管理 (一):财政政策n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财政政策被作为需求管理的重要工具,以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这种财政政策包含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选择:n第一,选择开支政策,即开支多少,以及用于哪方面的开支n第二,征税,即征多少税,以及采用何种手段征税n第三,赤字政策,即确定赤字的规模和分配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n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n1、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开支、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n既问既答:“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决定拨款50亿美元,扶持民航工业发展此支出是政府支出中的哪一项? 2、政府 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它税收n相关资料:2001年中央财政总收入安排8422.91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838.58亿元,增长11.1%中央财政总支出11021.01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838.47亿元,增长8.2%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598.1亿元,与上年持平n ——资料来源:项怀诚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n3、财政政策就是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n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存在失业-----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支、减税)-----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n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支、增税)-----抑制总需求-----实现物价稳定。

      二、内在稳定器n“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指经济中一种无需改变政府政策 而能自动地减少国民收入的波动,从而稳定经济的机制n某些经济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无需有意的变动就可以 稳定经济,这些经济政策就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n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n1、比例所得税:有其固定的起征点和税率n经济萧条-----收入减少----税收自动减少-----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减少----维持了总需求-----减轻了萧条程度;n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税收自动增加-----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增加----减缓了总需求的扩张-----减缓了通货膨胀 2、各种转移支付(失业救济与其它福利支出):这些补助有其固定的发放标准n经济萧条-----失业人数及其它需补助人数增加----补助自动增加----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萧条程度;n经济繁荣----失业人数及其它需补助人数减少----补助自动减少----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度引起的通货膨胀 三、赤字财政政策1、赤字财政是凯恩斯财政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

      n2、理由:(1)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n(2)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n(3)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公债哲学” n3、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公债来进行的n公债由财政部发行----卖给中央银行-----央行向财政部支付货币-----财政部用这些货币来进行各项支出-----刺激经济n中央银行购买公债----可以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也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卖出 n四、财政政策实施中的困难n1、实施税收政策时会遇到的困难:n(1)减税容易,增税会遭到纳税人的反对;n(2)萧条时期减税,达不到刺激需求的目的,人们会把少纳税的钱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或投资;n(3)税收政策的滞后性 2、实施财政支出时会遇到的困难 n(1)减少政府购买(如减少军事订货、公共工程项目订货),会遭到大企业的反对;n(2)政府削减转移支付会遭到居民的反对;n(3)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也会导致人们储蓄增加而消费投资不变;n(4)政府兴办公共工程或基础设施增加支出时,也会遭到大公司(私营公司)的指责和反对,这被认为是“与民争利”;n(5)政府支付对经济的影响也有一个“时滞”或作用的过程。

      五、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n1、定义n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利率上升-----私人投资与消费减少n2图示:n案例分析:美国实践中的财政政策n(1)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思主义的经济学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帮助经济走出低谷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1966年越战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的GDP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又开始升温为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越战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 案例分析:美国实践中的财政政策n(1)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思主义的经济学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帮助经济走出低谷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1966年越战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的GDP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又开始升温为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越战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

      n(2)、80年代初的美国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大幅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 n3)80年代中期的美国里根的财政政策导致政府的预算赤字急剧增大,从1979年的4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增加到1983年的超过2000亿美元(或GDP6%)的水平为控制赤字国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85年通过了限制赤字的《格莱姆——拉德曼法案》;1982、1984、1990和1993年都增加了税收然而在这个阶段,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仍持续增长 (4)克林顿时期他一上台就面临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赤字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率高的难以接受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并排挤投资,而税收的增加和消费的减少又会降低产出?最后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1993年预算法决定,在以后5年中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或GDP的2%)n思考题:中国、美国近期会采用何种财政政策? 第三节 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 n一、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n(一)货币的基本知识n 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n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

      n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三:第一,交换媒介;第二,计价单位;第三,贮藏手段 n2、目前西方国家的货币种类n(1)纸币;(2)铸币统称为通货或现金n(3)存款货币:是指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n(4)近似货币:又称准货币是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其它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n(5)货币替代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代替货币起到交换媒介的东西 n二)西方国家的银行制度n西方国家的银行分为两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n1、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其主要职责是:n第一、作为商业银行的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并领导与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n第二、代表国家发行货币;n第三、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2、商业银行是私人办的银行,它的性质和企业一样n其业务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代客结算n(三)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长,即货币乘数)n这一机制与:法定准备金制度、n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就是一种货币n 银行的贷款可以转化为客户的活期存款 1、存款准备金制度:银行对吸收的存款提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以保证储户提款,其余的存款才能用于放贷或投资n2、法定准备率:为了保障储户的存款安全,防止商业银行因挤兑而倒闭,并通过控制银行贷款规模和速度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reqired reserve)。

      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例,称为法定准备金率(reqired reserve ratio) 即问即答:如果法定准备金率为20%,商业银行 在吸收了100万元存款后,要留多少作准备金?超额准备金(excess reserve)为保险起见,银行备有的存款准备金,往往会超过法定准备金,超过的部分就称为超额准备金n3、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就是货币,可以用支票在市场上流通n4、货币创造过程n银行对货币的创造,表现为银行系统在法定准备率下,通过一系列存贷关系,引致存款总额增加当中央银行新发行一笔通货,并流入商业银行形成初始存款(nprmary deposits)时,意味着银行体系增加了一笔存款准备金,经过银行的存贷机制,获得贷款者将所得贷款再次存入银行,形成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s). 举例说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向某甲购进公债10 000元,某甲将其存入A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为20%,则存款创造过程如下表所示:n银行 新 增 存 款 新增存款 新增银行 n 初始存款 派生存款 准备金 贷款nA 10 000(甲) 2000 8000(乙)nB 8000 1600 6400(丙)nC 6400 1280 5120(丁)nD 5120 1024 4096(戊)nE ……. …… …... n合计 10000 40000 10000 40000 n银行系统新增存款总额为:n 10000+10000(1—0.2)+10000(1—0.2)2+10000(1—0.2)3+ ……n=10000(1+0.8+0.82+0.83+……)n=10000(1/0.2)n=50000(元)n 公式: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量=初始存款额/法定准备金率D=R/rdn关系: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量(存款总和)与初始存款额成正比,与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

      n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称为货币创造乘数n例题讲解:(教材P621页第12题)n(1)货币供给M=1000+400/0.12=4333亿美元n(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0.2时,则存款变为 400/0.2=2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的供给为M=1000+2000=3000亿美元,即货币的供给减少了1333亿美元n(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10 × 1/0.12=83.3亿美元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n1、改变法定准备率n经济萧条时--降低法定准备率--创造更多的派生存款--扩张信用--刺激总需求;n经济繁荣时--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减少派生存款--减少货币供给量--紧缩信用--抑制总需求 n2、改变贴现率n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n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贴现时所付的利息率就称为贴现率n贴现政策包括变动贴现率与贴现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变动贴现率 n经济萧条----央行降低贴现率----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商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商行得到更多货币----刺激投资----刺激需求;n经济繁荣----央行提高贴现率----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商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减少货币供给量---抑制投资---抑制需求。

      n3、公开市场业务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其中主要有国库券、其他联邦政府债券、联邦机构债券和银行承兑汇票n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是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n经济萧条----央行在金融市场买进证券----货币投放市场----货币供应增加----刺激总需求;n经济膨胀---央行在金融市场卖出证券----货币回笼----货币供应下降----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的具体运用(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采取或“紧”或“松”的货币政策):n经济繁荣----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及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总需求;n经济萧条----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总需求 n三、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n用IS—LM模型说明:n经济萧条时—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nIS线不变,LM线右移----国民收入增加,利息率下降;n经济膨胀时—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nIS线不变,IM线左移----国民收入减少,利息率上升 四、货币政策实施中会遇到的困难n经济萧条时,商行不愿放款;企业预期利润率低,也不愿贷款。

      n经济膨胀时,尽管利率很高,但企业预期利润率高,大量向银行借款n问题:1、什么是贴现率?当美联储提高贴现率时,货币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动?n2、什么是法定准备金?当美联储提高法定准备金时,货币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动?  n货币政策的连锁反应 第四节  两种极端的情况n一、凯恩斯主义的极端的情况n在IS—LM模型中,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强,货币政策效果越弱,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n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n与凯恩斯极端情况相反,如果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则就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这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第五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n一、经济萧条时期n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n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买进有价证券n二、经济繁荣时期n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n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及在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 n三、相机抉择n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措施。

      作业题n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时什么?这些目标之间有什么矛盾?应该如何协调?n2、在不同时期,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n3、什么是内在稳定器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n4、简述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n5、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作业题n1、用IS—LM模型验证当两种政策混合使用时对产出和利率的影响与教材第574页表16—2是否相符?n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时什么?这些目标之间有什么矛盾?应该如何协调?n3、在不同时期,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n4、什么是内在稳定器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n5、简述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n6、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n7、计算题:教材第581页第4题、第583页第8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