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夜望月》.doc
5页后稷中学有效教学单元、课时教案课题《十五夜望月》主备人张娟第 单元第 课 (节)第(共) 教时 总第 教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3积累咏月的诗词教学重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教学难点欣赏诗词的方法教具、学具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作者简介王建,唐代诗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代表作有《江馆》《望夫石》《水夫谣》《王司马集》等 基础知识精讲一、生字学习 栖(qī)鸦 上阕(què) 婵(chán)娟 琼(qióng)楼 胜(shèng)利 绮(qǐ)户 天涯(yá)二、词语积累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栖:鸟停在树上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三 课文内容讲解点拨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总结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互动交流: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布置作业: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