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史经济发展.doc

24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1016092
  • 上传时间:2018-05-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3.50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史经济发展中国古代史经济发展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也开始用牛耕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⑵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⑵秦:开通了灵渠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修复了许多渠堰提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⑷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5、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⑴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⑵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①均田制:(了解)形成与发展:485 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A 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B 土地不得买卖C 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性质与作用:A 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B 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C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②更名田:内容:1669 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

      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6、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赋税制度的沿革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 ,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 、算赋和口赋(人头税) 、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影响:A 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 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 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用: A 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 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 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 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④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 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 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B 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C 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D 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F 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 ”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作用:A 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B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 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 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 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⑤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实质: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⑥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背景: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集中、阶级斗争的产物目的: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化繁为简、平均赋役,内容:A 赋役合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 “并为一条” , B折成银两,C 部分“摊丁入地”: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意义:A 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B 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C 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对豪强漏税有一定限制作用结果: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⑦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原因:①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②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1712 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内容: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惟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评价: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2)规律总结:①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A 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 ,即丁税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B 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C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D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A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B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C 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D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E 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F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无法抗拒商品经济的发展等)7、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⑴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因为农业的发展:①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②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