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权论:尚能饭否.docx
5页海权论尚能饭否 口丁力百年海权论走红中国或许马汉没有想到他的这本《海权论》在2012年着实火了一把.因日本的“购岛”风波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到这个国家领土主权的海事领域而马汉的观点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美国海军少将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于1914年去世,享年74岁他担任过美国海军学院教授和院长马汉是军事历史学家,但他不只是书斋里的将军,更不是舞台上的将军他当过舰长,乘军舰周游世界,到过中国为他赢得盛誉的著作正是《海权论》,书的全名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873)》,在1890年首次出版马汉在这本书中力图证明,一方的海军优势能够改变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决定双方的胜负,并由此改变参战国的命运和历史进程马汉的主要观点马汉最有影响的观点集中在《海权论》的第一章:“海权组成要素的探讨”他提出成为海上强国的六个要素,作为全书总结第一,地理位置,如果一个国家不需要在陆地保卫自己或扩张领土,它就具有比有陆地边界的国家更大的优势,这种国家实际上就是岛国;第二,自然结构,如位于大河河口的优良港口是必要的,而内陆不好的自然条件也是优势,它迫使人们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各地;第三,领土范围,不仅是面积的大小,还包括海岸线长度和港口数量。
这三条是地理条件第四,人口数量,一个国家必须有足够的人口用于作战和航海;第五,民族特点,“[]发展海权所必须的最重要的民族特点是喜欢贸易”,贸易包括商品的生产这两条是人的因素第六条是“政府特点”,是唯一有可能在短期内发生重大变化的一条马汉说:“就海权而言,如[来自WwW.lw5u.cOm]果一个国家是在一个完全受人民的精神鼓舞,并且完全了解大多数人的真正爱好的政府的领导下,这个国家一定会取得最辉煌的成就他又说,一个“精明而坚定的专制政府”也能够有所作为,但在暴君去世之后很难坚持维持马汉在《海权论》中论述1702-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时候说:“虽然我们通常总是把海权与海军联系在一起.但是英国的海权不仅只在于其强大的海军在海军的有效保护下,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壮大了商船队,把海权和财富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海权是有回报的,军舰不是用来炫耀的烧钱玩具——如郑和的船队——它们必须带来看得见的超额利润海外贸易与海上霸权相互支撑,国家的财富和地位才能持久在这一点上,美国是英国的杰出继承者两个英语国家一脉相承.相继称霸海洋300余年海权论的影响《海权论》出版后,美国海军助理部长西奥多·罗斯福立刻成为马汉的崇拜者,两人开始密切来往。
罗斯福当选总统(1901-1909)后,经常向马汉咨询有关海军和外交政策的意见美国的下一位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和二战时期领导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年在职),在一战爆发的前一年被任命为海军助理部长,主张扩充海军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过海军大臣显然,这样的职务在英美两国很有前途在19世纪后期,大英帝国海军如日中天,却虚怀若谷1893年.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应邀到伦敦的皇家海军俱乐部讲演,受到隆重欢迎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是这个岛国的本能,马汉在理论上向他们解释了这样做的理由,英国人从此明白他们国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汉一再强调,海军是进攻型军种他坚决反对把海军用于防御,指出那是一条失败之路作为海军战略,这没有错可是,如果多个国家奉行他的理论,国际冲突将不可避免那时的海军力量比较容易被量化:火炮的口径、数量、位置、军舰的吨位、舰队的总吨位军官和素养和士兵的训练、军舰和火炮的制造技术当然也非常重要,但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不是特别大在每一场战争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因此,德国和英国开始海上军备竞赛1894年,威廉二世看到《海权论》,一见倾心他不仅发誓自己要背下这本书(一个不可能做到的浮夸说法),还把它下发到每一条军舰,让军人们好好学习。
中国没有必要像一次大战之前的德国那样雄心勃勃,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中谋求发展是最佳选择而且对中国的最大威胁是现阶段的国内各种突出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改革中需要面对的各种制度改革,所以我们真不必将海权问题放大化来看摘自《经济观察报》)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