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时宫廷贡品,今日福祉田林.docx
2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昔时宫廷贡品,今日福祉田林 班祖恒 2022年6月,正是田林县八渡笋一年一度的收割季节我们来到田林县六隆镇连片近20万亩的八渡笋生产基地采访 进入漫山遍野的竹海林区,满山的葱翠在风中摇曳,浓荫蔽日的竹叶在“唰唰”作响,似在以最朴实的礼仪接待山外来客 八渡,因清朝贡品八渡笋而有名25年前,六隆八渡笋基地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八七”扶贫攻坚期间,这里成为广西乃至全国著名的大规模移民贫困人口易地安置基地——来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凌云、田东、田林等七个县(市、区)的严重石漠化山区的3万多贫困群众,在此“安营扎寨”,沐浴党和国家扶贫攻坚政策阳光雨露20多年 在六隆镇平细村渭六沟移民点,我们在一个架上挂满葡萄的院子前停下车子这是“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根据政府安置移民到此安居的吴再梦的家 进入屋内,我们就被悬挂在客厅正堂醒目位置的一张镶着精致相框的彩色照片所吸引吴再梦见状,径直走过去取下相框拿到我们面前,有些炫耀地说:“这是陈开枝主席夫妇2022年到六隆移民点考察时,与我们的合影 于是,我们再次聊起20世纪90年头那场轰轰烈烈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聊起促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清朝贡品八渡笋。
宫廷贡品 名扬天下 “很早就听说‘八渡笋,者苗油……这样的顺口溜吴再梦说想不到自己由于贫困,竟与八渡笋结下不解之缘 对田林人来说,八渡笋是一个很大的谈资几年前,我加入百色市政协《百色古镇》文史资料收集,为了编撰《八渡古镇》,欣赏了较多的文史资料,访问了八渡街92岁高龄的黄朝正老先生等一批见证人,凝听他们陈述了八渡与八渡笋的源流和故事 田林县境内屈指可数的较大江流,有驮娘江、西洋江、南盘江驮娘江发源于云南省大冲脑包北山麓,自西向东经西林县的八达、普合、那劳流入田林县,像一条银光闪闪的玉带串起了定安、八渡、八桂、六隆等4个乡镇,结果南拐流入云南的剥溢河,与同是发源于云南省的西洋江会集后流入右江、注入珠江、流入南海田林县境内的驮娘江,表示给人的不是汹涌澎湃、惊涛拍岸,而是绿波荡漾、温婉可人境内河段总长155千米,流域面积1158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0.7% 黄朝正老先生说,八渡壮语意为“渡口”,因驮娘江上的这个渡口,形成了喧嚷的八渡圩场,曾经是八渡公社、八渡瑶族乡政府所在地,是田林县最古老的圩镇之一该乡博峨村平作屯,就是清朝贡品八渡笋的原产地 八渡笋以田林县八渡瑶族乡为正宗产地代表而得名。
八渡笋属于麻竹,又叫甜竹、大叶乌竹,是巨型筍材两用竹种,笋体雄壮,肉质肥厚,味道清甜,食用脆嫩无渣,美味而养分丰富,是竹笋家族中的极品,深受人们青睐 八渡笋又以平作屯出产的为上品平作屯位于驮娘江南岸,离八渡圩有20公里,这里有一座山叫岩桃山,主峰海拔1034米,整座山的地势以主峰为中心向周围倾斜,土坡土层深厚,气候温热,水分充沛,所产的竹笋更加脆嫩 程允升在《幼学珠玑故事琼林》中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宫廷就有八渡笋这个菜谱当时全国19个省250个府的土产贡品几千种,其中进贡竹笋的只有福建的福州和延平、江西的吉安、广西的泗城4个府福州进贡的笋叫“菜笋”,延平府进贡的笋叫“笋”,吉安府进贡的笋叫“浮笋”,泗城府进贡的笋叫“八渡笋”泗城府当时所辖今田林、凌云、西林等县,书中泗城府一栏记有“土产:降香、缜砂、八渡笋、草果、鸟药、蜡”,虽不全是田林所产,但其中八渡笋出产于田林 八渡笋产于偏僻遥远的大山之中,如何成为清朝的宫廷贡品,有人认为这与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有关 这位风云人物就是岑毓英 岑毓英是广西西林县那劳乡人,清末大臣,云贵总督,官至一品,顶戴花翎,还有他的儿子岑春煊、弟弟岑毓宝等,也历任四川、两广总督,时人认为是他们把八渡笋送进了京城,送上了皇上的筵席。
其实,也有人说,早在明清时期,广东商人以及南宁、贵县等本省籍外地人早已大量而频繁地来到八渡从事商贸活动广东客商为了扩大经营并有效协调利益和关系,纷纷建立会馆,在八渡从事商贸活动的广东客商就建有一座“广肇会馆”,就是广州和肇庆两地商人联合开设的会馆据黄朝正老先生回忆,广肇会馆原址位于八渡街的中心地带,是一座三大开间的砖瓦房,中间的那间叫白帝宫,房屋内外雕梁画栋,是当年广东客商聚会、商谈生意的场所,是当时八渡街最豪华的房子会馆大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长约6尺、宽约4尺、厚约2寸、重约50斤,雕刻有“广肇会馆”字样的木质牌匾 对于八渡的广肇会馆,谢贤修在《城中文史》一书中也有记载 “那时候没有马路,外地客商是怎么频繁来到八渡经商的呢?”吴再梦问道 “八渡圩就坐落在驮娘江边,而驮娘江是珠江的支流,八渡笋经水路运出,除供给全国各地,还销往东南亚各国据《西林县志》记载:“清至民国年间,西洋江、驮娘江水量较大,小船只可在江上自由来往清康熙年头,有广东商人溯江而上,至境内的达下、八渡、定安、那劳、普合、八达、土黄等地经商,把食盐、布匹、棉纱、火油、火柴、烟丝等商品运进来,又把八渡笋等农副土特产品运出去。
笋林啸山 资产如海 据《田林县志》记载,1947年田林县八渡笋(笋干)年产量曾高达7500公斤1958年以后成立了人民公社,竹林归公,因无人管理遭到肆意砍伐,产量逐年降低,竹林几近灭尽至1973年,八渡笋年总产量只有400公斤 八渡瑶族乡曾是全县至全区著名的穷乡,1983年被自治区列为广西155个贫困乡镇之一也就从这一年开头,田林县把八渡笋当作短平快扶贫产业工程来开发百色地区乡镇企业局下拨了2万元经费到八渡乡(时称八渡公社),筹办笋场进展八渡笋但因技术等各方面理由,笋场没有办告成 再次把八渡笋作为扶贫产业大开发的是1993年,当时提出了“510”工程,就是5个10万亩,八渡笋就是其中的一个10万亩工程由于县委、县政府的广泛号召和全力推进,沿驮娘江一带从田林至西林321省道沿线的潞城瑶族乡平吉村、八渡瑶族乡八桃村平楼屯、者苗乡八亨村平刀屯一带的八渡笋开发如火如荼至1995年,全县累计扩大八渡笋种植面积3万多亩 而最为浓墨重彩的,是始于1996年的连片20多万亩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大开发 如今,当你走进六隆镇,走进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郁郁葱葱的竹林从脚下一向伸向远方,让你仿佛置身于无边无垠的绿色海洋。
夏季,破土而出的竹笋峻峭屹立,又似迎着朝阳的少女亭亭玉立,别有一番风韵风起时,万顷竹海碧波荡漾,令人心潮澎湃,心旷神怡风拂竹梢,让掩映于波澜壮阔的竹海里的一座座楼房若隐若现,让你充分体会“绿海深处有人家”的诗情画意 现任六隆镇平细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邓云龙,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一个壮实的瑶族汉子他为我们大致共享了20多年前那一场成就了连片20多万亩八渡笋基地的战斗历程 “这里位于八桂瑶族乡和后来撤并了的洞弄乡、弄瓦瑶族乡的三个乡镇接合部,我家所在的平合屯原来就属于八桂瑶族乡这个广阔的地域原是荒山野岭,马路不通,无论到八桂、洞弄、弄瓦哪个地方,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 “当年工作队进驻村屯开展征地宣传时,听说县里要在这里搞开发,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当地群众的第一个回响普遍是抵触的 是啊,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现在要安置大批移民进来一起共享,一起生产生活,无异于跟当地群众抢饭碗作为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人群众,谁不顾虑重重呢? “梦想大家换位斟酌一下,在我们家的兄弟姐妹中,有的吃饱了饭,有的却饿着肚皮,我们有没有恻隐之心?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大家庭里,各地群众都是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有的由于条件限制生存环境恶劣,连最根本的吃饭问题都没有解决,我们莫非不理应扶助他们吗?”邓云龙说,“县工作队就是这样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工作的,当时我和工作队一起到各家各户宣传,一个个村屯、一户户人家,已记不清进进出出多少回。
“土地是国家的,荒山留着也生不出钱来,开发土地不仅可以安置贫困群众,我们当地群众同样受益,不仅分到笋地,而且政府还另外划出土地作为我们的生产生活用地共产党所作所为一向都是为群众利益着想,我们体验几个朝代最领会那些德高望重的寨老参与到宣传阵营以后,群众思想逐步开通,继而全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邓云龙说,平细村刚开头时叫移民村,六隆镇建镇以后才改称为平细村 国有乐里林场退休干部、林业工程师、几年前曾在平细村承担过驻村工作队员的黄炳良是六隆当地人,也是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的创办者他回忆说:“百色地委、地区行署1996年印发了《关于确保本世纪末根本解决全地区人口温饱问题的抉择》的文件,田林县委、县人民政府也相应制定了“扶贫攻坚易地安置开发八渡笋实施方案”,把开展六隆八渡笋基地创办大会战,作为扶贫攻坚的头等大事来抓记得最初要求每个乡(镇)负责组织劳力100人以上加入大会战,还抽调县直单位和乡(镇)120多名干部、技术人员,组织管理砍草、炼山、清山、挖坑、回土、种植、管理等生产施工,我也作为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被抽调了 “我记得很领会,那天是9月5日,50辆卡车载着全县各乡(镇)2300多名青壮年男女,浩浩荡荡开进六隆安营扎寨。
各个山头地块,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场面可谓如火如荼你们可能不知道,即使到了9月,六隆还是经常下着绵绵细雨,山坡上的草木总是挂满水珠,人钻进去,从头到脚都湿漉漉的锋利的草叶荆棘,一碰就会划出一道口子,伤口浸透了带汗的雨水,又辣又痛,甚至化脓雨多人多,地面四处是泥泞,一不提防滑倒在山沟的草从中,山蚂蟥甚至毒蛇、马蜂都会随时向你袭来可是,几千名参战人员,迎风冒雨,风餐露宿,繁重奋战,没有人有半句怨言黄炳良说 “第一个六隆笋场建成后,1997年7月,又组织人员开头规划,10月正式实施,11月5日组织开展大会战,1300多名干部和4个乡(镇)的群众,共同奋战10天,义务抢修了通往移民安置点几十千米的马路紧接着,全县19个乡(镇)4000多名民兵,于1998年元旦在新六隆打响了大会战,苦战了20天,完成了10万亩的砍山、炼山任务1998年2月20日,春节假期还没有过完,218名县、乡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背着行装扛着工具,带着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一起上到工地......就这样,相继建成了三个六隆笋场 “我最大的体验,一个是忙,一个是累黄炳良笑着说,“由于同时大面积造林施工,地块多,技术人员少,白天要到工地开展砍山、炼山、清山、挖坑、回土、造林等各個生产工序的指导,晚上还要在简陋的工棚里点着煤油灯加班搞造林设计。
我家虽然离工地不远,但根本没有时间回去,真有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味道 3年时间,没有大型机械,靠的全是人海战术,连片种植八渡笋14万亩,现保存的稳产八渡笋面积有12.8万亩,谁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呢? 就这样,基地边创办、边安置,先后易地安置百色市德保、那坡、田东、田阳、凌云、隆林、田林七个县区大石山区贫困农户3947户19824人,为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说到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开发,广东亲人的帮扶功不成没,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后转任市政协主席的陈开枝功不成没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2年6月,陈开枝先后来到百色开展扶贫110次,到田林上六隆也有几十次实施六隆八渡笋易地扶贫安置基地开发时他已年届花甲,又有左腿静脉血栓等多种疾病有一次,到六隆考察工作,由于左腿静脉血栓发作,他的腿又红又肿,发着高烧,伴有其他疾病发作,每走一步都特别吃力,大家都劝他休息,但他仍忍痛深入生产现场,了解移民的生活和生产处境,令在场的人感动不已 两广情相牵、心相连古有明清时期两广的民间经贸往来,今有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