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文论第四章.doc

38页
  • 卖家[上传人]:ji****n
  • 文档编号:45197701
  • 上传时间:2018-06-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8.50K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第四章隋唐五代的文论批评隋唐五代的文论批评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一、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 二、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二、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 三、中唐以后的三、中唐以后的““解构解构””思潮思潮治与乱的交替,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轨迹的外在特征历史上的每一次朝 代的更迭,都是一次从治到乱、从分到合的轮回这种轮回,是古代社会的集 权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从客观上讲,各代帝王们殚精竭虑所致力的,不过是 尽量延缓这个轮回的周期而已然而,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 轮回绝非原地转圈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地向前推移的在治与乱、分与合 的多次重复中,封建社会经历了它发生、成长、全盛和衰微的过程本章要讲 的隋唐五代这个时期,作为一个从分到合、从治到乱的周期,与历史上其他的 时代是一样的但与别的时期所不同的是,它经历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巅峰大 唐帝国,尤其是其中的盛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全盛, 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辉煌与骄傲在繁荣开放的文化大背景下的文学创作,特别 是诗歌创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极总结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文化时尚 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包括研究中唐以后随着国势的逆转而在文学创作和创作思 想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是文学思想发展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一、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公元 581 年,原为北周权臣的杨坚灭周而建立了隋朝,进而统一了全国, 于是结束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朝的国祚虽然只有短短的 37 年,但它对于迎接唐代文化的繁荣局面在客观上起到了铺垫作用隋建国以前, 南北朝由于在政治上的长期对立,双方的文化发展都走进了死胡同 《隋书•文 学传序》曾论到了南北文学的差异:“江左宫商发越,贵于轻绮;河朔词义贞 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辞,轻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 宜于咏歌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固然,在南北分裂时期,随着个别文人 的迁移,双方的文学也发生着交互影响但彼此真正的融合却受到了很大的局 限而隋的统一,消除了南北的地域限制,南方文人大批北上,这就为双方进 一步的文化融合和文学交流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隋建国后诗坛上所出现的杨 素、薛道衡等人的情思浓烈而深雄雅健之作,可以看成是这种交流的结果然 而,因为杨坚“不悦诗书”,不太重视文化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建国才十几年之 后,炀帝杨广即位,他骄奢淫逸,大兴徭役,激起了人民大规模的反抗,于是 使刚刚建立而根基未稳的统一局面又重新陷于战火。

      这样,南北文化的融合进 程也就中断了隋初的时候,出于政治舆论的需要,隋人对六朝淫靡的文化和 文风曾有过激烈的批判,如治书侍御史李谔写给隋文帝的《革文华书》 ,即是突 出的例子 《书》中批判南朝的文风是“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 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并大声疾呼 要“摒黜轻浮,遏止华伪” ,提倡“公私文翰,并宜实录” 尽管这次关于文风的改革由于时间很短并没有收到真正的成效,其观点也因为完全抛弃魏晋以来 已臻成熟的文学审美观念、完全否定文学的独特性,但对于后来唐人大规模的 声讨六朝的绮靡还是起到了前驱的作用此外,隋代在选士制度上的革故鼎新, 对唐代以至整个后世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机制的变革都有重要影响六朝以前, 士人的选举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选人重望第的品量,这种制度既是士族统治 的产物,也是门阀独裁的工具而隋文帝开皇年间正式废除中正制,选士重科 考试策;后来隋炀帝始建进士科这些制度都被唐代所继承唐诗的鼎盛,与 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有直接关系对唐代古文运动和文艺解构思朝有重大影响 的韩愈文人集团,也是在科举行卷之中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没有科举,就不 会有唐代文学的繁荣和文学思想的活跃。

      更值得指出的是科举不仅影响了文学, 更影响了唐以后的整个历史,因为它为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促使封建统治 集团的成分由贵族士人逐步变为精英士人,进而对社会的政治转型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而这一制度的开创之功应当归于隋朝 公元 618 年,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风暴中,李渊、李世民父子重新统 一了全国,灭隋而建唐唐代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逐步登上封建社会的辉 煌峰顶它之所以能达到全盛,与初期统治者的开明的政治措施和开放的文化 政策都有密切关系李氏父子都亲眼看到隋朝的灭亡,亲身感到了人民群众的 巨大威力,深刻体会到“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建国以后即采取了 “去奢省贵,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大减轻的人民的负担,故在短期内即恢复 了生产力另外,唐太宗的贤明纳谏、知人善用,也为唐代的政治创造了一个 良好的开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所有这些,都是唐代国力迅速 增强的重要原因随着国力的增强,唐代不仅恢复了隋朝的南北统一的局面, 而且在疆域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开拓,其势力与声威都获得空前的扩大唐太宗 贞观四年(公元 630 年) ,唐军大败突厥,原属厥的各个属国,皆归顺唐朝, 并尊李世民为“天可汗” 。

      紧接着四年后的贞观八年(634 年) ,又大败吐谷浑 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 657 年)又大败西突厥这一切, 意味着唐朝在政治、军事上已取得了亚洲盟主的地位其帝国势力所及,北至 黑水、渤海,西至康居、波斯,南至安南,不论是版图还是威势,都已在秦汉 之上唐代受唐册封、因而具有附属性质的邻国达三十八个此外,随着航海 造船工艺的进步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增加,唐人由长安、洛阳通向西方,开辟了 海上丝绸之路,商航通道可延伸到很远的地区,最西可到达东罗马都城,东南 可到斯里兰卡和苏门答腊这样的局面,不仅为国内南北文化的融合,也为中 外文化的广泛交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首先,唐代的广阔疆域为南北文化和文学的真正融合创造了条件过去南 北隔绝,作家不得不栖身于一隅,在生活阅历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国家的统 一与疆域的拓展,水陆交通的发达,使作家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视野扩大了唐 代作家大都有漫游的习惯,如李、杜、高、岑、元、白、韩、柳等诗人等都走 过很多地方 “挥毫当得江山助” ,从秀美的江南景色到雄浑的塞外风光,辽阔 的疆域内的多姿多彩的自然和人文风貌陶冶着作家的创作品格同时,南北作 家的互相交游,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取长补短。

      唐初文人更明确地提出南北文 学应“各去所短,合其所长” (魏征《隋书·文学传叙》 )的要求而且这种愿 望终于在统一局面下实现了盛唐的诗歌,中唐的古文,都体现出南北文化汇 流的汪洋浩瀚的特点 其次,唐代的强盛和疆域拓展更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唐代的文化格局与历代相比,最大的特点即在于它的开放性唐王朝统治者打破 了过去传统的所谓“华夷之防” ,对中外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唐太宗说过: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 ) 这种开放的文化观念,也许跟李唐家族所带有的鲜卑血统不无关系:李渊之母 为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而独孤氏为鲜卑族史籍中描述唐太宗的长相为“虬髯” (参见杜甫《八哀诗》和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一) ,而这正是鲜卑血统的典 型特征唐太宗的皇后为长孙氏,生李治,是为唐高宗而长孙氏也是鲜卑族 唐代宗的贞懿皇后也是鲜卑独孤氏,生韩王李迥和华阳公主所有这些,都可 见唐王室本身即与“夷”有血统上的联系不过这一点并非唐代开放的文化政 策的主要原因我国中古时期的北方,实际上是多种民族的杂居之地,各个民 族的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不但在文化上相互交汇,而且互相通婚,在血统 上也互相融合。

      李唐家族的异族血统在隋唐前后的北方人中是再正常不过的 唐建国后在文化上的兼容开放,主要不是出于个人或家族的意识,而是一个疆 域广阔、鸿猷初展的伟大国家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早在隋代以前,北方即已 注意吸收周边邻国的文化艺术,而到了唐代就更加开放唐人东从高丽、百济, 西从龟兹、康国,北从鲜卑、吐谷浑,南从扶南、天竺,广泛地汲取他们的文 化,从而为中华文化摄入了丰富的营养那时在乐曲方面的所谓的“十部乐” , 在舞蹈方面所谓剑器舞、胡旋舞等都来自西域在绘画方面,唐人也大胆的引 进外国的图案和色彩、晕染的技巧,创作出了敦煌等地的许多壮丽的壁画在 宗教方面,唐代也通过派出取经的高僧,大量吸收异域的营养不但使佛教有 了新的发展,而且也使祆教、摩尼教、回教也进入中土唐代取士,没有种族 的限制,不论是明经科还是进士科,凡中选者皆可留华入仕那时的“夷狄” 之人受华夏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丰裕的物质文明的吸引,前来留学和经商,从而 定居中国者,为数甚多 “胡客留长安者或四十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 利,安居不欲归” (《资治通鉴》卷二三二) “群弟学于成都者殆以千数”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 ,这就为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造成了有利的条件。

      随 着大量外族移民的入住、商旅往来和宗教的传播,域外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 也广泛的影响着长安、洛阳等大都会,人们从饮食、衣着到生活趣味,皆杂取 中西 《旧唐书》卷四十五《舆服志》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 帽靓粧露面,无复遮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 ” “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 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仕女竞衣胡服 ”白居易诗《法曲》亦云:“胡音胡骑与 胡粧,五十年来竞纷泊” ,这些都是对唐人的豁达与开放的文化习俗的生动描绘 唐人婚俗,也颇受卑婚俗的影响例如敦煌发现的写本书仪残卷,记载 唐代民间婚礼的主要仪式在女家举行,这都是与中原固有习俗不同的另外, 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唐人也以同样豁达的胸怀,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典籍 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邻国,比如唐朝曾多次向西域和东邻赠送经典日本、高丽 等国的遣唐使或学问僧,也频繁渡海西来,将中国的文化带到本国总之,那 时的中国文化,真正由过去的封闭的一潭死水变成了有进有出的、开放的活流,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活力二、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二、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上述这样一种开放的文化大背景,又反过来促进了唐代统治者在统治思想 上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元人郝经曾有两句诗述说我们历史的骄傲:“礼义尊周孔,声名慕汉唐” ,的确,汉与唐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伟大的时代,它们在 国力的强盛和气度的恢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然而,这两个时代在思想精神上 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汉代强调思想统治,独尊儒术;而唐代却自始至终也没 有一个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儒、道、释的兼容并用是唐代统治者思想的 基本特征当然,每位皇帝上台,往往会出于政治需要而频繁更换他们的思想 主倡,但他们虽主倡一家,却多能对他家采取宽容的态度比如唐太宗崇道教, 但也重视儒学,建弘文馆,始立孔子庙于国学,并令颜师古、孔颖达等人考订 《五经》 ,编撰《义疏》 ,颁于天下传习对于佛教,他也礼遇高僧杜顺、玄奘 等,并时时参加佛事,召见僧人,以示亲善贞观中孔颖达受命为“三教学士” , 玄奘、成玄英受命翻译《老子》为梵文,这些都很能看出唐太宗的弥纶三教的 倾向武则天是尊崇佛教的,但也重用儒生和文学之士,并令张宗昌、宋之问 等人撰《三教珠英》 唐玄宗道、释并重,他一方面极重玄学,为老子立玄元皇 帝庙,甚至建“崇玄馆” ,置玄学博士,令生徒习《老》 《庄》等玄典,并依明 经例举行科考但他也重浮屠,尤礼密宗,金刚智、一行等僧人在开元中极受 礼重。

      玄宗不但亲注道典《道德经》 ,也注佛籍《金刚经》 就是唐武宗,虽有 “会昌灭佛”之举,但所谓“灭” ,仍止于沙汰过多的僧人,而远非绝对的取缔 所以武宗一死,佛教势力不但卷土重来,而且变本加厉,从而在中晚唐文化中打 上深深的烙印 也正因为唐代在思想上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儒、释、道三家争雄斗长, 它们在冲突和竞争中互相撞击,也互相浸渍唐朝各代皇帝经常召集三教学者 进行公开辩论,各家在辩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