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压控制干预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中的影响.docx
8页血压控制干预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中的影响 宋景姿 陈国清 冯爱平【Summary】目的:本研究通过采取综合血压的控制方式观察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预后疗效方法:所选取得70例患者均是在廉江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将纳入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血压控制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效果、血压的起伏变化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1.43%(32/35),明显高于对照71.43%(25/35)(P<0.05);观察组血压指标波动小,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2%(2/35),明显低于对照20.00%(7/35)(P<0.05)结论:通过综合血压控制干预可提高对于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干预疗效,有效控制血压的提高,术后并发症较少Key】综合血压控制;颅内动脉栓塞术;并乌拉地尔;并发症R473.5 A 2096-5249(2021)10-0101-02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因其创伤小、成功率高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由于血压波动较大会导致脑血管痉挛、血管壁受损,影响到栓塞术后患者的康复。
临床对于控制血压常采取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尽管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长期治疗,药物可能会引起并发症在严重的情况下,将导致动脉破裂因而有效的干预对于血压的控制较为关键[2]综合血压控制干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循证医学证据综合优化干预措施,使得干预措施更加规范、科学[3]基于此,本研究将其应用于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中,旨在探讨其临床疗效,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文研究的70例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均是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就就诊治疗,随机将所有患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4;年龄45~75(65.01±3.12)岁;疾病类型:前交通动脉瘤14例,后交通动脉瘤8例,中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8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0:15;年龄45~77(65.03±2.35)岁;疾病类型:前交通动脉瘤12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中动脉瘤7例,椎动脉瘤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通过脑血管造影确诊疾病;(2)临床症状表现为剧烈疼痛、呕吐等排除标准:(1)术后有严重脑部积水、感染者;(2)有恶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病史者。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干预:遵医嘱予以乌拉地尔(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规格:5 mg×7 s)1次/d,5 mg/次,随病情的发展可为10 mg/d观察组给予综合血压控制,包括如下1)控制血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其中包括患者的血压水平以及心率的变化,可以根据血压的波动情况给予相应的降压药物,治疗期间及时调整药物剂量2)镇静和镇痛:当麻醉作用降低,患者的意识逐步清醒,手术部位的伤口以及插管部位对患者都具有刺激性作用,患者会因疼痛感而感到紧张,因而需要稳定血压水平,减少因情绪激动而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尽快停止机械通气,给予适合的镇痛药物,及时评估患者的镇静分数,调整药物的注射用量3)休息和睡眠:保持患者的床铺整洁,干净集中精力进行治疗操作,避免干扰,确保充足的睡眠,放松身心晚上睡眠不好的人应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每2 h按摩放松一次,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以增强治疗的信心4)对于部分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破裂发生出血的情况,因血肿压迫脑组织使得患者出现剧烈的头痛患者对于周围环境相对较为陌生,同时因疾病使得其活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对于气管插管患者强烈的刺激使得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紧张,不良情绪会导致患者的血压水平出现波动。
对于此种情况医护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采取合适的心理疏导,使其能够保证冷静、平和的心态,同时告知患者疾病治疗及控制的重要性,叮嘱用药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也可邀请已治愈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教,增强其面对疾病的信心1.3 觀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血压及并发症的发生干预效果包括显效:颅内动脉的栓塞已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缓解:颅内动脉的栓塞已消除,但患者伴有部分后遗症,临床症状部分恢复;无效:颅内动脉瘤栓塞未消除,患者伴有较为严重的脑血管并发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1.4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Fisher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患者干预效果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1.43%(32/35),明显高于对照71.43%(25/35)(P<0.05)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比较干预后,观察组血压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3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2%(2/35),明显低于对照20.00%(7/35)(P<0.05)。
见表33 讨论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4] 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动脉瘤可能再次破裂,发生出血,而血压波动可导致动脉瘤内的压力突然升高因此,需要严格控制血压[5]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使用常规干预措施,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血压,但很容易诱发并发症所以寻求合理的干预措施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综合血压控制干预属于现代化干预模式,干预方案的制定以护理风险因素为依据,通过调节心理干预、降压药调整等方面施行其中,心理干预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沟通技巧有一定要求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并防止血压波动调整降压药后,每种降压药都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应在综合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后选择对于单一药物降压作用不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联合药物以避免增加剂量在患者情况允许时进行合理的用药准备其次,采取不同程度的镇静剂治疗,稳定情绪并保护脑细胞有效的镇静剂治疗对压力反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有利于降低人体的儿茶酚胺和神经肽水平,减少脑细胞压力损害并减少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反应,避免高血压引起的继发性出血[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1.43%(32/35),明显高于对照71.43%(25/35)(P<0.05)。
表明使用综合血压控制干预对颅内动脉栓塞术术后的效果显著及时监测患者病情,准确掌握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尽可能消除患者的不利心理因素,同时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减少因情绪波动引起的血压波动其次,根据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患者制定术后合适的目标血压,责任护士实时监测血压值,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步降低血压值,其中每小时小幅度(5~10 mmHg)避免患者脑灌注压过低导致的意外 [7]观察组血压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使用综合血压控制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动脉栓塞术后的血压综合血压控制干预从维持血压的目标值开始,最大限度的减少血压波动,将全身血压控制在低于基线时的20~30 mmHg水平,密切进行心电监护及个体化心理支持等,消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并进一步稳定患者的血压其次,综合控制血压干预通过实施心理干预、饮食指导等措施为患者提供舒适、健康的就医环境,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全方位开展干预工作,使患者尽快排除负面情绪的影响,增强治疗信心,促进血压的恢复[8]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2%(2/35),明显低于对照20.00%(7/35)(P<0.05)。
说明患者采用综合血压控制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考虑与术后血压的良好控制相关,根据患者的基础病史、手术情况等综合评价,制定出最合适的术后目标血压,并进行心理、饮食等护理,这些细致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疗效综上所述,对于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使用综合血压控制干预在总有效率等方面疗效显著,在降低血压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Reference[1] 张柳.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2):146.[2] 赵园园.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观察及满意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6):255-256.[3] 黄文杰,陈嘉欣.综合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及血压控制达标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6):187-188.[4] 王蕾.以快速康复理念为依托的综合护理模式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应用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9,32(1):58-60.[5] 刘莲.早期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0):98,101.[6] 金晶.早期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3):4698-4700.[7] 朱蕾,刘宁利,朱毓秀.7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目标血压控制的护理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9):136.[8] 陈蓓妮,石卫琳,杨育.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护理新进展[J].上海医学,2017,40(11):697-69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