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雌性的草地》的人性书写.docx
10页摘要严歌苓是当今文坛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1989年出版的已文革为时代背景的《雌性的草地》,描写了一群青春昂扬的女知青在西北荒凉草原上的悲剧生活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文本《雌性的草地》中主要人物的细致描写,探究人性书写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分析严歌苓人性观的形成背景第二章分析《雌性的草地》中人性扭曲现象,包括人性扭曲的表现以及人性扭曲的原因其表现主要写的是文革对军旅女性的摧残,分析沈红霞、柯丹、杜蔚蔚、毛娅等人物的人性演化第三章写的是游离于时代之外的人性美,这一章主要写的是小点儿这个女子特有的人性魅力第四章分析女性自我意识的回来,突出严歌苓书写人性的独特之处第五章结论关键词 严歌苓 《雌性的草地》 人性书写AbstractYan geling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influential writers in the literary world today . "The female grass", published in 1989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depicts the tragic life of a group of young women educated in the desolate grasslands of northwest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text "the female grassland", and explores the writing of human nature.Thethesisconsistsoffivechapters.Thefirstchapteranalyzesthebackground of yan gelings view of human n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human distortion in the female grassland, including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causes of human distortion. It mainly wrote about the destruction of military women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analyzed the human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s such as shen hongxia, Ke Dan, Du weiwei and Mao Ya.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beauty of people outside of The Times. This chapter mainly writes about the unique human charm of this woman.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regression of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 highlighting the uniqueness of human nature. Chapter v conclusion.Keywords Yan Geling The female grass Humanity writing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严歌苓人性观的形成背景 3二、《雌性的草地》中人性扭曲现象 5(一)女子牧马班人性扭曲的表现 5 1. 人性的抹杀——为红色革命精神而献身 52. 军旅女性人“性”的压抑与变态 7(二)女子牧马班人性扭曲的原因 9三、 游离于时代之外的人性美 11四、 人性自我意识的回来 13结论 14参考文献 15III绪论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文学不再局限于本土大陆,海外华文文学被纳入到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范畴中。
在这片辽阔的文学土地上,严歌苓凭借着超人的艺术才华,成为文学界独具一格的奇葩,也是世界海外华文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绚烂明珠她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她塑造了很多极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展现了独特的人性书写,为我们的研究做了很大的奉献严歌苓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家庭的文学熏陶对她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就是基于这样的底子,造就了严歌苓现在的文学成就加上她有过参军的人生经历,遭遇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摧残,奠基了她现在的文学创作风格异常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就了现在的严歌苓而在她所有的文学作品中,人性成为了她永久不变的话题严歌苓进入文坛的时候正是人性论与人道主义重新被肯定与强调的时候,她抓住这个话题,并开始了自己的人性写作之路严歌苓移民前写的最终一部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主要写的是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一群年轻的姑娘在西北草原上牧养军马的故事书中展示的女性,陷于男性世界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想脱离男性世界的控制只能让自己脱离女性身份但并不是女性不想找回女性身份,而是在那个男权世界中不让她们成为女人女性在“五四”大解放的浪潮下获得了大量的权利之后,仍然深深地埋葬在男权社会的阴影里。
这种异化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不可磨灭的力量文革历来是多数作家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多年来,对文革的书写大多都反映的是揭露和批判,近年来,严歌苓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关注、书写文革,她主要是通过文革这个舞台来赞美人性,歌颂人性,给人暖和她亲历了属于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困苦,却用文字写出了让人温馨的舒适和感动哪怕政治的黑暗,历史的动荡,人性的扭曲,在她的笔下都变得合理,变得情有可原因此,研究她的作品会让我们对苦难和人性的残酷有一个正确或者说更积极的认识选择《雌性的草地》这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原因是这部作品虽然处于文化大革命这个时代背景下,但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政治形态的东西,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而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女性很难找到自己的地位,她们一定把自己看作男人,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大都是异化的,扭曲的人性在常人看来这是难以理解的,但它却真实的反应了那个年代的人性纵观近年来的论文发表,目前专谈《雌性的草地》的单篇评论不多,以学位论文形式的探讨更是十分有限,其论文大都集中于严歌苓整体著作的人性书写上,因而为我研究这篇文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严歌苓的研究在海内外仍是一个人热点,但人们都集中对海外华人文学方面、女性主义、创作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研究对其小说中人性主题的研究,虽有成果,但还不够很完善如张鑫的《论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人性”主题》(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这篇,以严歌苓的各个题材的标志性作品为个案,有军旅题材、移民题材、文革题材、知识分子题材、现实主义题材等,去分析解读她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人性”主题的彰显与深刻内涵又如田玉红的《论<雌性的草地>中的女性书写》(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这一篇虽然写的是《雌性的草地》这部作品,但其重点突出于女性形象上再如贺敏的《论严歌苓“文革”小说的人性书写》(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这篇论文从文革整个时期的作品出发来研究人性书写,展现严歌苓对人性的思考所以我抓住这一契机,撰写毕业论文,细致的研究《雌性的草地》表现的人性问题人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人性之美才是永恒之美严歌苓用自己的一部部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人性的独特之美,也让我们有机会能够探讨人性的丰富内涵《雌性的草地》的人性书写一、严歌苓人性观的形成背景作为一位美籍华人的海外华文的女作家,严歌苓——一位集才智与才华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在她的一生中,写出了无数个好评如潮的作品这种成功,和她独特的丰富的人生经历,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氛围是分不开的夏巴尼曾经说过,“童年乃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的品性在童年开始形成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童年时的所学与所为严歌苓从小生活在书香世家:祖父严恩春,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以后曾在厦门大学任教,是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的第一位翻译者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这篇著作和她的祖父有着紧密联络,小说最真实的部分来源于她祖父的经历严歌苓曾经透露“他是一个神童,十六岁上大学,二十五岁读博士,之后有着长达20年的大西北x生涯父亲萧马,原名严敦勋,1946年加入上海市立工专学校学习1948年因从事学生运动被开除,随即赴苏北解放区他在华东革命大学以及皖北区x委农村工作团等部门从事文化工作1957年后调到安徽省文联工作解放初开始发表作品,其主要作品有《哨音》、《破壁记》等严歌苓的母亲是一位舞蹈艺术家,严歌苓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舞蹈,陶冶出深厚的艺术情操这样的成长环境,为严歌苓奠定了写作基础在严歌苓的一生中,“文革”对她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她1971年加入成都军区文工团,这个时候的她年仅12岁,看到了文革对人性的摧残,当时严歌苓的父亲也受到了文革的影响,这对她的内心造成了重创。
1981年,严歌苓开始进入文坛,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并先后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如《葱》、《腊姐》、《血缘》、《芝麻官与芝麻事》、《歌神和她的十二个月》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后又加入中国电影文学协会1983年,她调离文工团,到铁道兵政治部(后转编为x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创作组担当作员,创作了《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和《雌性的草地》,称其为反映部队生活的长篇小说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展现了女性在政治和男权的掌控下迷失自我,逐渐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最终成为了政治规范下的标兵,为她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基础1989年,严歌苓前往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主修英语文学写作,她在学校刻苦学习英语和写作,获得了硕士学位严歌苓到美国后,看到美国相对自由、平等的意识,颠覆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就是因为这个,她开始站在新的角度来反思她记忆中的文革作为一个从文革时代过来的作家,对文革记忆的书写是严歌苓内心深处无法消灭的历史情怀,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她创作了《天浴》、《白蛇》等开始表现抵抗意识的文革女性作品在美国生活后,严歌苓的创作有了更大的进步由于美国种族观念极强,在面对弱势种族的移民时,他们总是以卑视的眼光看待这些卑微微小的人物。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她创作了《花儿与少年》、《也是亚当,也是夏娃》、《方月饼》等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中国女性在他国受排挤、压榨的经历还有些长篇小说,主要书写女性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揭示异国婚姻中的多元含义,并且这个时期严歌苓在创作上更加注重叙事技巧的使用,如叙事人称的改变、情节悬念的设置代表作品有《人寰》、《无出路咖啡馆》、《扶桑》等其中,《扶桑》的成就最为突出在这部作品中,严歌苓突出描写了东方女性的强大吸引力,用女性宽容博大的胸怀挽救男性心灵的落寞这些“新移民小说”在海内外赢得了诸多荣誉,为严歌苓迎来了自己文学道路上新的辉煌进入新世纪后,严歌苓随丈夫旅居非洲这一时期,严歌苓在经历了移民生活后,既远离故土也离开了具有强势文化移民国,她开始对国内生活和自我成进步行重新审视和记忆她笔下的人性书写不再是政治中的静默者或是无望中的抵抗者,而是游离于政治之外的自尊、自爱、自强的奋斗者这些作品主要有《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她笔下这一系列独特而具有浓浓中国乡土特征的新的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