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临床医学论文.doc
3页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_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的临床意义方法:CT、MR表现为脑外间隙增宽的婴幼儿48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MR单纯表现为脑外间隙增宽,无其他脑部异常者39例,其中9例患儿无相关临床症状,8例患儿仅表现头围偏大;20例患儿表现部分中枢性协调障碍症状;脑膜炎2例,合并其他脑部器质性者9例:其中脑室旁白质软化3例,脑积水2例,脑出血2例,脑先天畸形2例,临床全部表现脑瘫结论: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增宽,对于无相关临床症状或仅头围偏大者,考虑为婴幼儿期脑快速发育的生理性表现;对于有明确临床症状及病史而CT、MR未发现脑部器质性病变者,可认为是脑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对于合并脑部器质性病变者,脑外间隙增宽通常为继发性改变 【关键词】 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体层摄影术;X线 计算 机;磁共振成像;临床意义 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也称外部性脑积水,2006年9月在中华放射学会第七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上,就“小儿脑额颞部间隙”的问题进行了专科讨论,一致同意以“脑外间隙增宽”作为其诊断而不再沿用“外部性脑积水”。
现收集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CT或MR检查符合脑外间隙增宽表现的婴幼儿48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脑外间隙增宽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8例中男39例,女9例,年龄8 d~2岁,0个月~1个月4例,1个月~1岁40例,1岁以上4例,临床表现:无相关临床症状9例,仅头围偏大,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8例,有部分中枢性协调障碍症状20例,脑膜炎2例,脑瘫9例 1.2 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西门子Balance螺旋CT机,层厚8 mm,层间距8 mm,患儿镇静后仰卧于扫描床上,取听眦线为基线,从颅底扫描至颅顶;MR扫描采用Gesinga Ovation EXCITE 0.35 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及标准头部线圈,患儿镇静后仰卧于扫描床上,扫描序列有T2FRFSE、FLAIR轴位、T1SEFLAIR轴位及矢状位,层厚5 mm,层间距1 mm 1.3 CT、MR表现 全部病例均显示双侧颞额顶区脑外间隙对称性增宽,后枕部脑外间隙无一例增宽;CT、MR采用同一判断标准,脑外间隙增宽指标:0个月~1个月纵裂宽度>4.5 mm,额前间隙大于3.5 mm,颞前间隙>6.0 mm;1个月~1岁纵裂宽度>6.0 mm,额前间隙>6.0 mm,颞前间隙>9.0 mm:1岁以上纵裂宽度>5.0 mm,额前间隙>4.0 mm,颞前间隙>6.5 mm,脑外间隙正常值可 参考 文献 [1],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有脑室旁白质软化3例,脑积水2例,脑软化灶2例,脑先天畸形2例。
2 结果 CT、MR单纯表现为脑外间隙增宽,无其他脑部异常者39例,其中9例患儿无相关临床症状,头围不大;8例患儿仅表现头围偏大,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0例患儿表现部分中枢性协调障碍症状(其中7例头围偏大),病史中无围产期疾病者3例,有围产期病史者17例:HIE 13例,早产8例,低出生体重7例,高胆红素血症2例(部分有两种以上病史);另外2例临床确诊为脑膜炎CT、MR表现脑外间隙增宽之外,合并脑部器质性病变9例(头围偏大2例),其中脑室旁白质软化3例,脑积水2例,脑出血2例,脑先天畸形2例,临床全部表现为脑瘫在全部48例患儿中,头围偏大的比例约为54%;无相关临床症状和仅表现头围偏大的患儿比例为17/48,约占33%;表现部分中枢性协调障碍症状患儿约占42%;有其他脑部病变患儿约占19%;脑膜炎患儿约占4.2%;中枢性协调障碍症状包括抽搐10例、运动落后12例、智力落后13例、肌张力增高6例、肌张力降低4例(部分有2种以上症状) 3 讨论 脑外间隙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开放的颅缝、囟门是外部性脑积水发生的必备条件[2,3],目前“外部性脑积水”已不再沿用,以“脑外间隙增宽”作为其诊断,关于脑外间隙增宽的发生机制, 文献 中可见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是由于生后数月颅骨发育先于脑组织,再加上从出生到6个月脑组织含水量急剧下降,脑容积明显缩小所致[4]。
本组病例中无相关临床症状和仅表现头围偏大的患儿共17例,年龄2个月~10个月,其中9例复查至1岁3个月或1.5岁,增宽的脑外间隙消失,小儿发育正常作者认为此类患儿脑外间隙增宽为婴幼儿期脑快速发育的生理性表现,此时应结合临床定期复查,不应作为一项异常指标解释,以免加重患儿家长精神负担;其二认为由于婴幼儿时期窒息、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所致蛛网膜、软脑膜发生机械性或炎性变化及蛛网膜、软脑膜发育延缓均可导致蛛网膜颗粒回吸收功能减弱,同时炎症、出血又可刺激脉络膜使CSF分泌增加,使CSF分泌与吸收失衡,形成暂时性 交通 性脑积水[5]这种解释下脑外间隙增宽有明显病理意义,也诊断为外部性脑积水,国内很多报道[5~7]也将婴幼儿时期窒息、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列为其病因,临床症状则大同小异,如头围偏大、前囟隆起、运动和(或)智力发育落后、癫痫发作、脑瘫等,但所占比例各家报道有较大差异[5~7],而且文献中很少描述脑实质病变情况在本组病例中,有明确临床症状而脑实质未见器质性病变者达20例,占42%,其中13例进行2次以上复查,7例复查至1岁3个月~1.5岁,脑外间隙基本恢复正常,6例复查至1.5岁~2岁脑外间隙仍不同程度增宽,20例患儿经过临床 治疗 0.5 a~2 a,14例(约64%)患儿智能及运动发育评估未达到正常水平,作者认为脑外间隙增宽可能为脑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
本组病例中有脑部器质性病变者9例:脑室旁白质软化3例,脑积水2例,脑出血2例,脑先天畸形2例,临床全部表现为脑瘫,患儿预后均较差,此时脑外间隙增宽考虑为继发性表现综上所述,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增宽,其临床意义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综合考虑,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另外本组病例中男性39例,占81%,与文献[7]相仿 参考 文献】 [1] 王晓明,陈丽英,杨洪涛,等.新生儿、婴儿正常脑发育的MRI研究II.关于脑室大小及脑外间隙[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850. [2] 张培功,秦东京,庄悦新,等.婴儿感染性蛛网膜下腔增宽—一种特殊类型的脑积水[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3):185. [3] M aytal J,Alvarez LA,Elkin CM, et al. Extemalhydrocepgalu:radiolohic spectrum and differentiaon from cereb atrophy[J].AJR,1987,148:1223. [4] 唐秀贞,孔庆奎,刘军.新生儿及婴儿脑外间隙正常演变的CT表现[J]. 中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7:54. [5] 郑敬阳,陈燕燕,李伟程,等.婴儿性外部性脑积水60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5,10(3):152. [6] 刘万芳,张艳萍,高凡华,等.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与病因分析[J].西部医学,2006,18(3):314. [7] 张利军,庞宗然,白宇.外部性脑积水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3,9(12):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