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镇地区出土吴国青铜乐器初探.docx
13页宁镇地区出土吴国青铜乐器初探 唐静摘 要:礼乐制度是周代宗法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周代建立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亲疏的等级秩序,同时以“乐”来和同共融“礼”,两者相辅相成吴国是雄踞东南的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宁镇地区一批吴国贵族大墓的发现,乐器不断出土,丰富的考古材料为研究吴国礼乐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基础文章以宁镇地区考古出土的与音乐相关的器物为基础,研究吴国音乐文化的面貌关键词:吴国;青铜乐器;宁镇地区礼乐制度是周代宗法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周代建立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亲疏的等级秩序,同时以“乐”来和同共融“礼”,两者相辅相成礼”主于外,“乐”主于内,如《文王世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器》:“先王制礼以节事,修乐以道志可見“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商代末年,周原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奔赴荆蛮到达江南地区,入乡随俗,“文身断发”,与土著人民共同创建“勾吴”国家周武王灭殷后,封太伯、仲雍后代周章于吴国春秋中期吴国逐渐强大,成为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雄踞东南的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宁镇地区一批吴国贵族大墓的发现,乐器不断出土,为研究吴国礼乐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基础。
本文以宁镇地区考古出土的青铜乐器为基础,探究吴国音乐文化的面貌1 乐器类型宁镇地区出土的乐器以乐器演奏方法为基本分类标准来看,多为体鸣乐器,器类有錞于、勾鑃、丁宁、镈钟、钮钟、甬钟、磐、铜铃1.1 錞于錞于是我国古代常见乐器,流行时间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汉代在先秦文献中就有关于錞于的记载《国语晋语》:“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国语吴语》:“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周礼地官鼓人》有“以金錞和鼓”之说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錞于属军乐器,用于征战中鼓励军心目前考古资料最早的錞于出土于山东沂水刘家店子的春秋中期墓中[1]春秋晚期的錞于发现较多,安徽宿县卢古城子[2]、寿县蔡侯墓[3]及江苏丹徒王家山[4]、北山顶[5]和广东连平彭山[6]等地都有出土战国、汉代的錞于则遍布湖北[7]、湖南[8]、贵州[9]、重庆[10]、河南[11]、陕西[12][13]等地,主要集中在湘西、鄂西及重庆一带宁镇地区是西周、春秋时期吴国的中心地带,共出土錞于6件,按有盘、无盘可分为两型A型,弧顶无盘虎钮錞于1985年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出土,镇江博物馆藏[14]共3件,大小有序,器形、纹饰相同弧顶,无盘,虎形钮,圆突肩,斜弧腹渐内收,弯腰,近口处稍外侈,口呈椭圆形。
正面肩腹间饰一浅浮雕人面纹和兽形扉棱,分列螺旋纹、变体云纹、鸟纹大者通高56.5厘米,口径24.5厘米;中者通高49.6厘米,口径22.3厘米;小者通高43厘米,口径20.8厘米B型,有盘虎钮錞于1984年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15]共3件,大小有序,造型相似,唯盘内纹饰各异虎钮,浅盘,直壁器身作椭圆甬形,鼓肩,束腰,平口肩部有一周变体云雷纹,口上部有3道凸起的绳索纹,中饰变体云雷纹,隧部两侧各有一由8条凸起的小龙组成的图形虎身饰曲折纹,腿上卷毛作漩涡状,长尾上卷这是目前所见出土最早的有盘虎钮錞于,与安徽芦古城子的錞于[16]相似,后者有盘无钮也与江苏无锡丘承墩战国初期越国贵族墓所出青瓷环钮錞于[17]相似,但丘承墩錞于的钮为环钮,且材质为青瓷1.2 磬磬为我国古代打击乐器之一《诗经商颂那》:“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可见磬是与鼓、管乐器配合使用的乐器磬可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类特磬为单个,个体较大编磬则是由若干只磐编排为一组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是1974年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属于夏代的遗存商代磬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商制规定,祭天地山川,用石磬;祭祖宗先帝,用玉磬并且当时已有“特磬”和“编磬”之分西周时期是磬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玉磬更是成为王权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编磬的地位依然十分显赫,出土较多石磬宁镇地区出土两套编謦:一套为1984年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出土[18],共12件,大小相序,青灰色和黑色石灰石磨制而成,曲尺形,有倨孔,其鼓内与股内呈弧形,无明显转折另一套为谏壁青龙山墓出土[19],由于该墓早年被盗,仅有编磬残件,同出青铜兵器、车马器80余件,还有鸠杖首1件1.3 勾鑃勾鑃是吴越地区特有的乐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在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都有零星出土,个别自铭“勾鑃”勾鑃内有凿调痕迹,应是成编律的定音乐器,成组可以演奏旋律使用时,将柄插在架子的凹洞里,口朝上,以槌敲击口部宁镇地区共出土勾鑃9件谏壁王家山墓出土勾鑃1件,长柄,柄上有孔,体饰一道凸弦纹与人面纹錞于共出口长12.5厘米,宽9.4厘米,柄长9.3厘米,通高23.6厘米1975年江苏省高淳县顾陇公社松溪大队出土勾鑃7件,大小有序,合瓦形腔体,长甬,素面,体有三角形矫音孔通高91~21.5厘米,柄22~8.2厘米,于24.5厘米18厘米~11.3厘米7.2厘米。
1980年高淳凤山出土1件勾鑃,现藏南京博物院合瓦形,于凹弧,长方形甬钲上部和旋部饰几何形纹,带下垂帘三角纹带1.4 钟完整的一组编钟称为一肆,一半称为一堵西周中期的编钟以大小三枚为一组,中期以后枚数增多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期,编钟组合枚数更多,有九枚、十三枚吴国仿照中原的礼乐制度使用编钟,北山顶墓出土的1套镈钟和1套钮钟就是很好的证明宁镇地区共出土青铜钟14件其中北山顶墓出土2套,包括5件镈钟和7件钮钟,南京博物院藏[20]镈钟,交龙钮,腔体较鼓,两侧锐出,于平舞面及篆部饰蟠螭纹,枚作盘龙状,篆与枚之间相间绳索纹,鼓部为两两相对的四条变体龙纹一面的左右鼓部及钲间有铭文,全文72字,每钟的铭文相同,但排列各异五号镈钟铭:“唯王正月初吉丁亥徐王之孙楚之子吉金,乍铸和(右鼓),钟台享于我先祖余,是允唯,吉金乍铸,和钟我台(夏)台南中鸣媞好,我台乐我心宅=巳=子=孙=永保用之(左鼓)钮钟,钮无纹饰,舞、篆、枚和鼓部纹饰与镈钟同,但镈钟枚稍扁平,平于,内壁无凸棱钮钟的左右鼓部及钲间有铭文,铭文与镈钟同,有的缺字,排列亦各异钟的内壁每面有两道切音用的凸棱从镈钟和钮钟的铭文来看,两套钟均为徐国铸造有学者认为是徐王章羽为了笼络吴国所作[21],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晚期吴国争霸扩张,周边国家与吴国存在依附关系。
此外还有零星出土的甬钟1982年高淳古柏乡马家圩出土甬钟,长甬中空,椭圆形篆带,两篆间36颗乳丁状枚钲部饰饕餮纹,篆带与舞间为云雷纹,另一面素面[22]1978年溧水东平公社小金山顶出土甬钟,合瓦形,正反面各有18枚,实心甬,上有旋甬、篆部饰斜角云雷纹,舞、鼓部饰卷云纹,钲间饰云雷纹,另一面素面[23]1.5 丁宁宁镇地区共出土3件丁宁,可分为两型A型,合瓦型,北山顶墓出土1件长柄中空,截面呈正六边形,中部有一穿通长18.8厘米,柄长8.7厘米,舞修8.7厘米,舞广5.8厘米,铣间12.1厘米,鼓间7.8厘米,厚0.4厘米出土时置錞于内[24]B型,合瓦型,器形较瘦长2件,1978年溧阳县上沛公社出土,现藏镇江博物馆合瓦形,口部微凹,柄作八棱形,中有突节,钲身饰宽带纹通高29.7厘米,柄长12.3厘米,口径11.5厘米10厘米1.6 鼓宁镇地区没有出土完整鼓的实物,但发现有悬鼓的残件北山顶墓出土悬鼓环1件环作椭圆形,上饰云纹环的下部有一垂直于环的圆箍,箍在环座上,可以转动环座中部凸起,凸起部分近似正方形,中有一圆形凹槽,用以受箍,上部饰云雷纹四角各有一跪坐的人形,人物耳垂上有饰孔,额前有短发如刘海,人物身上和腿上饰云纹,下部有两销孔。
正方形环座的四边皆向内弧,上饰云纹[25]通高9.6厘米,环外径10.3厘米7.7厘米,正方形环座边长7.4厘米悬鼓环上的人物发式、身上饰云纹与文献中记载吴国土著“文身、断发”的形象相符1.7 钲1987年江苏丹徒谏壁新竹青龙山春秋墓出土,镇江博物馆藏钲体呈扁椭形,方形柄,中空钲体满饰以斜方格为底的棘刺纹,柄上饰几何形纹通高9厘米,柄高1.5厘米1.8 铜铃1987年青龙山春秋墓出土,现藏镇江博物馆钟形,弧钮,内有舌,素面,通高4.9厘米2 相关问题讨论①镇江地区出土的吴国乐器年代均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即吴国青铜器年代的第四期[26][27],大约相当于东周简王至元王时期(前585—前473),即吴王寿梦至夫差时期这个时期是吴国迅速崛起、四面扩张的时期,也是吴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阶段吴国乐器顺应吴国的经济与军事的强盛而发展起来吴国的青铜器冶铸技术水平高超,北山顶墓出土的悬鼓环、錞于的虎钮皆采用分铸连接技术,精密程度较高镇江出土的吴国青铜乐器,纹饰主要有云雷纹、弦纹、螺旋纹、绳索纹、鸟纹、小龙纹、夔龙纹、人面纹,可概括为几何纹、动物纹和人面纹三类乐器纹饰与典型吴国青铜器上的纹饰风格相同其纹饰内容按文化来源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仿中原型,如云雷纹、变形龙纹等;二是南方系统型,如蟠螭纹、夔龙纹等,是南方系统的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三是土著型,如各种几何纹、弦纹、螺旋纹、绳索纹、人面纹(表1)。
吴国乐器纹饰既有效仿中原祖型,又受南方徐舒楚器风格影响,同时承袭本地土著文化,风格独特值得注意的是,楚式錞于[28]上的纹饰与王家山錞于顶部和腰间的斜角云纹和卷云纹有相似之处,可能受其影响综合纹饰与器形,镇江出土的音乐文物既有与周边国家交流的别国器(徐国器),有吸收中原文化的改良器,还有一些不见于中原和其他地区的器物可见,吴国乐器和吴国青铜器一样,均是在向中原学习的同时加入了本地土著文化的因素②从两处镇江出土錞于的配置看,镇江地区吴国墓中錞于均随葬大小相序的3件,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的大型墓葬中并不多见与之时代相近的蔡侯墓,随葬青铜鼎19件,錞于仅1件[29]3件大小有序的錞于似乎是吴国的土著传统王家山錞于为弧顶无盘式,与春秋中期山东沂水刘家店子一号墓所出2件錞于[30]形制相近两者均弧顶,无盘,圆肩,顶部有供系绳悬挂的钮但两者也有明显差别,王家山錞于制作精良,纹饰精美;而刘家店子錞于素面,制作相对粗糙关于錞于有无顶盘的区别,有学者认为錞于的顶盘除了装饰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发声、共鸣的需要无盘的形制较为原始,有盘的较为进步,有盘錞于是对无盘錞于的一种改革[31]錞于最早以无盘虎钮的器形出现在春秋中期山东沂水,至春秋晚期被吴文化迅速吸收,并融入了地方特有的形制及纹饰。
但镇江出土的两种类型的錞于均为春秋晚期,有盘錞于与无盘錞于处于并行的阶段此后,两个地区的錞于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山东地区,器形比较固定;而在吴文化区,无盘和有盘同步发展关于錞于的起源和族属,主要有山东起源说[32]、越族起源说[33]和苗蛮起源说[34]从目前的考古發现来看,錞于主要发现于齐、鲁、吴、越、巴,其他地区很少见所以錞于大致上可分三个系统:齐鲁系统、吴越系统和巴系统镇江地区出土的两型錞于,王家山的无盘錞于继承了春秋中期山东沂水刘家店子錞于的无盘形制,北山顶的有盘虎钮錞于又在楚地发现延续的痕迹因此,錞于的传播路线应是由山东的齐鲁莒地区传至安徽的许、蔡和江浙的吴越,再经楚地传至湘西、鄂西和重庆一带[35]吴国地区则作为錞于由北向南、再由东到西传播的节点③从迄今考古发现的磐料来看,主要有石灰石、石灰岩、青石、青灰石、玉石、灰砂岩、灰色岩石和白石等几种编磬出土的枚数,有5、6、8、10等几种,一般战国时期的编磬枚数较多磬上短而宽的部分称为股,长而窄的部分称为鼓磬上穿孔,悬挂于木架上,敲击演奏镇江王家山墓出土的青铜鉴。












